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社區踏查」作為社區行動的基礎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專案人員劉哲瑋
發表時間 2015/10/29 00:00
登入

「社區踏查」作為社區行動的基礎

0
閱讀人數:8178

「社區踏查」作為社區行動的基礎

 

社區空間踏查工作,對於關心社區的朋友來說,是很重要的工作,這篇文章將介紹:

(一)我們為什麼要進行社區空間踏查工作;

(二)介紹兩種推動方向(「社區總體資訊地圖」以及「主題地圖」)與推動方式;

(三)並以「以閒置空間與環境改造調查操作方法」為操作案例,闡述社區空間調查的重要性與操作方式。

 

 

透過社區踏查與紀錄,來了解社區、認識社區

「你了解你的社區環境嗎?」、「我們所居住的社區是什麼樣貌呢?」社區空間踏查工作,對於關心社區的朋友來說,是很重要的工作,透過走讀、踏查、學習、紀錄、討論的過程與成果,我們可以更瞭解社區的特性,也可以作為社區議題行動的基礎。社區空間踏查工作,多數會結合明確的目的與議題,例如調查社區環境中的生物物種與棲地現況、或是各種社區公共機構的盤點...等等,不同的社區團體關注各式各樣的社區議題與主題,這些都可以有相關的社區踏查與資料成果。

 

我們可以進一步區分出「社區總體資訊地圖」以及「主題地圖」兩種社區踏查與製圖的目的,兩者的關係其實十分緊密,「主題地圖」就像是從「社區總體資訊地圖」中抽取與特定主題相關的資料來製作成地圖或各種應用,而因應「主題地圖」的踏查工作成果,也可以回饋到「社區總體資訊地圖」。「主題地圖」例如文史導覽地圖、祭祀圈與慶典遶境地圖、社區生態地圖、社區防災避難地圖...等等,「社區總體資訊地圖」則類似我國公務單位所製作的經建版地形圖、商業圖資 Google 地圖、或是由全球公眾所協力繪製的 OpenStreetMap 地圖等等,這類地圖廣泛的涵蓋地表上的各種道路、建築、設施、自然環境等資訊。

 

地圖資料、踏查成果、或是主題資料等等,這些素材的目的可以協助我們推展進一步的社區工作。第一個協助面向,這些素材可以協助我們來作判斷、模擬、詮釋、釐清許多事情。第二個面向則是幫助我們向社區其他居民展示我們所關注的議題,在不同場合中推廣議題的討論中,都可以使用同一套地圖成果或是資料成果。

 

圖:「社區總體環境」以及「議題地圖」之間的架構關係。(製圖檔案: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q_ihJwZj2ZajaF8iENKNEKn5GT-8TIqUglvQAE2z874/edit

 

推動方式

 

推動社區踏查與畫地圖工作的初期,我們可以先透過工作坊、討論會議的方式,確認一些基本的踏查目的與推動方式。這些面向為:

 

1. 工作目的 →「釐清踏查與製圖目的?」

2.人力與技術資源 →「參與者是誰?大家要如何參與這個計畫?」

3.資料與素材的議題 →「關於資料紀錄的格式,該如何建立?」

4.設想應用情境 →「期待透過製圖成果來做什麼?」

 

透過這些整體的提問與回答內容,我們對於這次的踏查工作會比較有籌劃方向。而推動方式上,可以號召參與者組成緊密合作的工作小組,在一定的時間內設定工作目標,並且執行工作內容。另外,也可以將時間拉長,透過群眾協力模式逐漸累積資料。在啟動具體的工作之前,可以先拜訪同樣關注特定議題的民間團體,或是曾經操作過類似工作社區組織。有了具體的成果之後,在社區中舉辦公開活動,來分享踏查與製圖成果,邀請更多社區朋友、組織團體交流意見。有了普查性質的資料之後,可以試著做一些分析與統計工作。從這些過程中,找到具體的社區行動議題與行動方向。以下列舉各種角度來檢查踏查工作方案,透過這些要點來補充方案的完整度與周延性。要點列舉如下:

 

1.我們已經知道了本次計畫的踏查範圍。

2.我們已經安排了具體的踏查日期與適合的時段,工作聚會日期。

3.我們已經很熟悉本次的踏查主題,知道在踏查現場應該紀錄的項目種類。

4.我們已經確認了在踏查現場,紀錄各種資料的方式,並確實演練過、修正過。

5.我們已經盤點了過往本區域針對本次主題所進行過的踏查計畫,並且取得這些資料成果。

6.除了本次踏查工作內容之外,我們也確認了尚需要蒐集的資料項目清單,可以讓整體成果更完整。

7.我們已經有能力處理資料數位化的技術課題,並且找到最適合的數位資料儲存格式、流程與方法。

8.當我們完成踏查成果與製圖工作之後,將會有一個公開展示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成果。

9.不論是數位資料或是實體資料,我們都有相對應的資料保存方法。

10.階段工作結束之後,我們會確保以後的工作團隊也可以容易接手延續。

 

圖:透過公開的社區工作坊與聚會,找到有興趣長期參與者。

 

以閒置空間與環境改造調查操作方法為例

 

一般來說,社區可能會有許多低度使用的公共空間,例如說被鐵圍籬圍起來的公有空地、比較少人使用的開放空間等等。我們可以透過實際的走訪與紀錄,將這些潛在可以運用的空間機會紀錄下來,進一步可以用地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料。首先,我們可以透過實體的聚會,邀請有興趣參與這項踏查計畫的朋友參加。我們可以先從以下討論議題開始發展踏查計畫的基本目的:

 

1.邀請每一位參與者,介紹他對於「低度使用的公共空間」、「閒置空間」的想法。

2.參與者也可以指認他認為社區中具體的閒置空間,並且標記在一張大的社區地圖上。

3.釐清「適度使用」與「閒置」之間的差異。

4.整理每一位民眾提出的內容,列舉出「閒置空間」的共同特質,並且由參與者確認這些特質。

5.有了「社區閒置空間」踏查工作的成果之後,大家希望可以促成什麼樣的改變?

6.有了踏查計畫的基本方向之後,我們可以開始建立踏查範圍、踏查工作方法、資料紀錄的方法。

 

關於本議題,以下列舉相關推動提醒:

 

1.成員組成上,盡量讓每一個生活圈範圍都可以有居民參加。

2.盡量邀請不同工作型態、作息、年齡層的參與者參加並且提供他們的看法。

3.從空間踏查的角度之外,可以試著考量「時間與時段」的變化特性,例如國中國小的教室,到了暑假期間其實可以提供給社區租借使用。

4.常見的空間議題調查欄位,提供參考:空間名稱,位置,空間的描述,現場照片,以往的使用狀況,你覺得可以如何活用,產權單位名稱,管理單位名稱,管理或法規限制。

5.第一階段的踏查與資料搜集之後,可以透過參與者的聚會,共同檢視是否需要工作方法上的修正。

 

有了具體的踏查與指認成果之後,我們可以舉辦「社區空間活用願景工作坊」,工作坊議題列舉如下:

 

1.邀請踏查工作參與者,整體介紹閒置空間踏查成果,讓與會者了解社區中還有許多潛在的空間。

2.簡介其他社區活用空間的具體案例,這些案例可以輔助參與者思考自己的社區空間如何活用。

3.在瞭解了這些潛在空間的現況後,提出「空間活用行動方案」,方案上可以針對個別特定的空間,方案中包含活用的期待,以及提出後續如何與相關單位接洽等行政協調工作事項。

4.整體來說可能會有數個「空間活用行動方案」,若社區參與者的推動能力有限,透過公眾參與的場合共同確認不同方案的推動優先排序,並逐步進行方案的執行內容。

 

圖:社區內有許多閒置空間,透過踏查與活用工作坊,來推動此空間實質使用過程。

 

Happy Mapping ! Taking Action !

 

註1:實用的線上地圖資源

1.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收錄台灣歷史地圖的線上圖台: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2.TGOS 我國地理資訊圖資雲服務平台|內政部資訊中心建置的全國地圖:http://tgos.nat.gov.tw/tgos/web/tgos_home.aspx

3.Google Earth|全球地理資訊的單機操作程式:http://www.google.com.tw/intl/zh-TW/earth/

4.我國各縣市「福利地圖」|以地圖呈現社會福利機構與業務事項:http://www.dosw2.gov.taipei/gmap/

5.各地區「防災地圖」|以地圖呈現災害防救事項:http://www.pcc.gov.tw/epaper/10006/map.htm

 

註2:「主題地圖」列舉

1.新北市瓦瑤溝水圳踏查地圖|記載地區水圳的自然與文史資料:https://goo.gl/yCRF5z

2.Space Share 空間資源分享平台|呈現城市中分享式的空間:http://spaceshare-taipei.net/

3.台北市公有可建築空地地圖|呈現台北市的公有空地位置與資訊:http://taipei-pop.herokuapp.com/

4.飲水地圖|公眾可使用的的飲水點位:http://drinking.teia.tw/

5.城市修理地圖|各種修繕店舖的地點資訊:https://nothingisgarbage.wordpress.com

註3:本文內容持續更新與擴充於此網址:https://abcd.hackpad.com/pggM0h6Cxjc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