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參與式設計:建構跨域的生活環境營造思維
發表時間 2017/06/02 12:00
登入

參與式設計:建構跨域的生活環境營造思維

1
閱讀人數:6024

作者/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助理教授 劉為光

社區營造的限制

    臺灣的社區總體營造已經發展約二十年,由傳統的農村型社造,到近年逐漸受到重視的都市型社造,都產生相當豐碩的成果。然而臺灣目前社區營造的機制,往往受限於政府部門的補助方式。每年由社區直接提案執行的方向,可以想到的大概就是文化局、都發局、環保局、社會局等縣市政府局處的預算,現在還多了大專生洄游、國際交流志工等資源。這些經費與資源,其實都框架了遊戲規則,比如說,提案單位的限制、地域性的限制、經費使用的限制、執行期程的限制。在這樣的條件下,社區總體營造似乎不容易產生更進一步突破性的作為。

    然而社區營造的目的,其實是希望藉由這些活動的過程,來營造社區感、凝聚地方意識、提高生活品質、並達到環境永續經營的結果。以這樣的角度來看,每年社區執行的各種工作,其實已經能達到目標了,所以這樣就好了嗎?事實上,無法進一步有突破性作為的原因出在這些由下而上的能量,往往沒有被更進一步與由上而下的環境規劃思維做進一步的整合,以至於這些社區總體營造每年持續在重複執行某種框框內的工作,而縣市政府、公所或中央補助的計畫卻在進行另一套操作。環境規劃,當然要有更高的視角、更遠的願景,但如何讓由上而下的規劃思維和社造工作結合,以產生真正屬於社群認同的地方感與生活環境營造,其實是未來社區總體營造可以努力發展的方向。

參與式設計

    比起社區總體營造,「參與式設計」多了一個高度,就是它沒有被「社區」框架住,至少字面上可以這樣理解。參與式設計其實不是新的想法,它是構成社區總體營造、社區設計的核心精神,只是少了「社區」的包袱。換一個角度,在環境規劃中,我們要談的參與式精神,可以由城鄉風貌提案談起。近年許多縣市政府、公所對於環境營造的提案,大致上可以包含城鄉風貌、人本環境、客家生活文化等方向,提案往往是由提案單位配合政策主軸去提出的規劃設計,在地方參與的部分,會透過座談會和社區組織討論規劃設計的需求以及後續維護管理機制的運作。這樣的操作方式其實忽略了社區由下而上的能量,僅是將由上而下的政策導向透過民眾參與來整合地方意見。

    當然,政府政策和社區營造能夠契合的也不是沒有案例,臺北大稻埕的社區營造和整體環境再生機制的結合就是一個案例。而在城鄉風貌的部分,前年臺中市永平社區在社造過程中,藉由參與式設計的討論,提出因應社區高齡人口的問題,應改善社區運動場以符合高齡人口使用需求。然而在既有社區提案的框架中,受限於預算與期程,其實難以實質解決問題,因此在去年城鄉風貌提案中,由都發局協助永平社區進行整體環境風貌營造的提案,提案過程到規劃設計則由社區組織全程參與主導,顛覆了傳統城鄉風貌的操作方式。


圖:永平社區提出高齡人口問題,學生透過模型、簡報、圖面等方式進行討論


圖:運動場環境改善構想草圖A

圖:運動場環境改善構想草圖B

圖:運動場環境改善構想草圖C

跨域的生活環境營造

    透過縣市政府或公所提案的好處是容易導入跨域的思維。例如河堤自行車道規劃可能跨越好幾個社區,較難透過傳統社區營造機制去落實。而「跨域」,其實不只是空間的跨域,同時也是社群的跨域,因此必須透過特定「議題」整合不同的地方社群。然而提案單位究竟是主導提案方向,然後找社區來討論;還是由社區醞釀提案方向,提案單位只是協助提案。兩者對社區認同、社群參與、以及後續持續的生活環境營造會有不同的影響。臺灣的社區總體營造發展至今已經相當成熟,應該是時候進一步思考未來的環境風貌發展要如何突破既有的機制,當社區持續在框框內思考下一個年度的潛力點在哪裡的同時,也可以思考如何讓社區總體營造成為跨域生活環境營造的重要能量。

致謝

  1. 感謝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參與式設計」課程學生提供提案構想資料。
  2. 感謝永平社區已故陳和里長,罹癌期間仍辛勤致力於社區服務,引導逢甲大學師生討論並積極參與後續的規劃設計。
keyword文章關鍵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