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望見書間
文/林周熙
發表時間 2016/08/31 17:47
登入

望見書間

2
閱讀人數:2538

作者/林周熙

望見書間創辦人、桃園市東南亞藝文教育創新暨研究協會創會理事長

望見書間(桃園市桃園區延平路44巷7號)

越南勞工拎著行李搭上飛機,來到台灣工業區的工廠上工;印尼及菲律賓的民眾離開家人,孤獨一身和台灣家庭建立短暫卻又緊密的契約生活;泰國人民選擇了台灣這個還算熟悉的華人經濟圈,咬牙擠進工寮隨著勞動隊伍魚貫出入,完成了多個台灣城市裡的公共建設;還有十多萬人年紀輕輕就得放棄家鄉的愛情,在語言不通的環境裡,與另一人共組家庭。這是許多移民離鄉背井來到台灣的情況。

面對台灣東南亞新移民的生活寫照,有人看見問題想去解決,有人認為這是移民來幫助台灣社會,需要感謝。想解決問題的人嘗試用公共行政觀點來討論社會政策,或設法用管理責任來規範企業與雇主的行為,或用社會福利的方式來補償弱勢族群缺乏的資源;想感謝的人極力倡議以人為本的精神,回顧人與人相處的本質。我們的社會也因為有這麼多朋友在努力著,才使社會系統能在擺盪中持續更新。

除了協助社會運動之外,我們思考還有沒有一種方式,一種比較柔性的文化行動,讓不同族群中其他期待和平相處的東南亞朋友與台灣民眾也能勇敢走出來,用積極的態度看見彼此、認識彼此、共同參與,於是望見書間就此誕生。我常笑稱這是一個移民工的廟口,因為台灣的廟口是人們維繫感情、認識朋友、聊天說書、交流思想等的共享空間,而東南亞移民工朋友也需要這樣一個給多元族群能隨意發想的緩衝墊。

 

移民在變革的城市空間裡

選擇桃園出發是因為桃園擁有13萬的東南亞族群,而藝文關懷卻與鄰近的台北地區大不相同。桃園、內壢、中壢三個車站每逢假日都有許多移工來此連結其他朋友,同時已經在台灣落地生根的新移民也經營起小吃店、雜貨店、日用品店來服務相同文化背景的同胞。多年來旅居桃園的東南亞多元族群在這個移動樞紐中「移動與暫留」,使這裡發展出獨特的民生文化生活圈。

每一個個別生命串連成一張巨大的社會網絡,這個網絡又像大型記憶庫,乘載許多無形的生命故事,也形塑出有形且豐富的文化街景。許多在此獨立經營的商家具有自己的風格並發展出自己的故事。

但是隨著桃園都市更新和鐵路遷建的政策,新的城市空間不斷變革,一個城市空間的拔河戰隱約出現,這顯然衝擊在這裡創業的新移民姊妹。來自越南並在桃園後站開店十三年的阿詩說:「我希望這裡能像以前一樣競爭。」他表示自己還過得去,但也沒有以前好做,自從車站旁邊的公園開闢成停車場,「(移工)他們好像少了休息的地方。」

在附近經營另外一家越南餐廳的阿英說,過去有各種東南亞商家在此經營,也吸引更多顧客來到,但現在房租上漲,警察常常巡邏檢查,很多人被嚇跑了,「現在我得考慮讓出我的店。」

「我們就只是和你們一樣,每天認真的過日子。」從媽媽手中接下泰國餐廳的NOK笑著這麼說。「可是我們散散的,好像也沒有被(台灣社會)考慮到。」

一年多前,望見書間與伙伴們一起加入了這個被空間利益擠壓的變遷環境,我們都關心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讓既有的新移民保有自己的獨特性,又能彼此協助安身立命的價值?

 

有可能攜手營造具有文化氛圍的生活圈嗎?

新移民已是臺灣社會的一份子,與你我同樣關心著下一代的幸福,移工也早已加入這裡的生活,把食衣住行依托在台灣社會。桂珠姐三十多年前從泰國來到台灣,她在跟高中學生分享時,無奈地笑著說:「我也是台灣人啊,小孩都長得比你們還大了,可是我還是被當成『新的』移民。」將族群屬性標籤化的行為不盡然能為我們社會伸張正義,有時反而繼續縮現多元平等的產生。

新移民在新政府上台以來成了熱門話題,一時之間各種言論紛紛出籠,有的人從族群關懷方面出發,著重如何幫助東南亞族群,有的人著眼經濟面向,討論青年如何跨海去尋找新藍海。而各大學也出現了許許多多東南亞語言課程及創業育成計畫,從民間到政府普遍都看好東南亞的未來發展,然而實際情況更為複雜。

台灣與東南亞的現實關係比政策標語還複雜得多。這包含了台灣想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力圖加入美國亞太戰略體系,還有結締地緣經貿關係避免在東亞新秩序中被邊緣化,還有提升社會安全使族群議題能緩和處理,最後還有勞動人力能在海內外交流中取得平衡,以為台灣年輕人找到一片新藍海。在需要考慮這麼多的環境中,政策層次拉得越高,以人為本的精神卻又更容易被忽略。

在SEAMi文化行動中,我們回到聚焦讓每個個體都有機會實現沒有主流意識的個體發展。我們從社區、從地方立足,是因為我們體認到我們都有極限,越是努力了解彼此,每個人就越與眾不同。菲律賓移工Jazmin多年來為同胞被打壓勞動人權奔走,她說:「當我們相處時,不是國家與國家的相處關係,我們有很多共通點,因為都希望也努力著讓這個世界更美好,這個要從探索內心,體認到那樣的改變,得由你開始,它得由我開始,它得由我們大家開始。」

文化包含了人類生活的一切過程與結果,理解並與多樣族群愉快相處,共同呈現長久攜手的意念,這正是我們營造移動社區的精神。如同Jazmin所言,望見他者更能豐富我們的生命,人與人相處不是為了迎合政策創造的需求,而是回到一種以人為本的生活態度。

keyword文章關鍵字: 青年 新住民 文化部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