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社區意識融合藝術行動的實踐方式
文/彭才瑄
發表時間 2016/09/30 22:43
登入

社區意識融合藝術行動的實踐方式

2
閱讀人數:2827

文/ 彭才瑄

    我是水谷藝術的創辦人,水谷藝術是一個結合老房子改造的六層樓展演空間,並結合社區營造作為藝術介入與互動的方法,於2015與2016年度各獲文化部青年村落補助,本計劃協住水谷藝術深耕其所在的南萬華加蚋仔,水谷藝術的成立起始於2014年8月,10月開始加入地方事務的參與,至2015年底共可分為三個階段。

圖:1F-2


    第一階段2014年於10月偕同守護堀仔頭聯盟舉辦堀仔頭活水祭,與網路進行九張的圖文創作。九張創作媒合駐村藝術家周明誼共同完成,重現本來以佚失的地方史,包含傳統農作物茉莉花、麻竹筍、豆芽菜,包含楊式古厝的拆遷與保存,地方百年老樹慘遭鋸除,傳統南萬華的庄頭還原在古地圖的形貌等等議題。平實的創作其實是對於地方的呼籲,找回屬於南萬華加蚋仔的故事,後來我們將這些議題擴大成社區自導牌系統,選取南萬華的九個角落製作成壁畫,並搭配文史工作者的文字,以一年期逐步完成所有的創作。

圖:自導牌-新店溪畔的水獺消失了

 

    第二階段藝術行動呼應南萬華為傳統農業聚落,連結過去加蚋仔農業歷史脈絡、市場本身的空間形式,及現今在地與「食」有關的生態、生產、生活等食物域路徑與其相關社群網絡,以共同轉化東園市場成為新舊交融的在地可食地景。並以流動故事車串連水谷藝術、東園國小舊宿舍與其宿舍外空地、華中橋下第一果菜市場、東園市場,串起整個南萬華空間網絡。邀請香港「藝術到家」ART Together 團隊,將香港九龍土瓜灣街市作對照,衍伸為街藝術行動,將行動的成果轉化為流動故事車工作坊,邀請東園國小學生參與,直接以故事車進行居民互動。

圖:故事車繞街

 

    第三階段將故事車的元素以及工作坊的成果轉化為空地硬體的改造,並將故事車觀景窗的元素與東園國小自然老師共同討論,以凸透鏡成像原理改造頹廢圍牆的窗框,並結合南萬華古早的農業轉化為菜圃裝置,完成整個空地的改造計畫,作為一個社區意識傳達,以及共識凝聚的社造點。

    綜合以上三階段,從第一階段凝聚社區的共識,到第二階段的藝術行動進行居民互動,到第三階段完整的成果呈現在社區的空地上。水谷藝術是一個空間同時也是個藝術團體,傳達社區意識與參與。

    從都市計畫長期的規劃對於短期藝術計畫的影響,之間的相互關係,當下該採取的語彙,如何去以藝術空間介入的觀點去討論區域的變遷。例如大型批發市場的改建,連帶影響周遭小型黃昏市場的逐漸被超市等地取代,如何用短期參與式藝術計畫,提出當下的觀點,進而影響政府對於變遷後的街區的改造方式。又例如從歷史建築到暫定古蹟到古蹟,老宅與古井的保存,藝術介入方式如何和緩的作到古蹟保存與藝術柔性的包裝,達到藝術作為一個軟性介質的目標。

   藝術所擁有一種對環境特殊的詮釋權,讓藝術替代空間成為一個區域議題的最前線有其合理性。呈現的是誰的美學觀?誰的價值觀?公共所指射的對象為何?究竟是地方連結所完成的作品還是去脈絡的美化?當一檔又一檔的展演橫空的架在區域完全不存在的歷史上,一個藝術空間該更用力的去思考環境給予的使命。

    因此水谷藝術從社區總體營造的角度出發重新審視藝術進入社區的方式,社群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藉由民眾參與冀望達到發展社區主體意識的目標。但實際上大部份的民眾對社區意識是無感的,有感的是每日的柴米油鹽,因此由日常生活所發展出的社區意識是我們很重要的要素,並藉由藝術行動進入生活的場域裡,藝術既是作為軟性互動的介質,更是實際想要完成的長期目標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