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社區設計之一---小孩的家是什麼模樣?
文/小夜老師(黃怡華)
發表時間 2017/06/01 17:00
登入

社區設計之一---小孩的家是什麼模樣?

0
閱讀人數:1979

孩子每次畫到房子的時候,就會說:「我想要畫一個家!」有花園、有草地、有藍天,天上有小鳥在飛,草地上開滿了花,我的家很漂亮。

我接著問:「那你們家的旁邊有什麼呢?」

孩子說:「有車子旁邊有大樹。」

「再過去呢?」

「再過去就沒有了。」

但是,我們的家真的是這樣嗎?「家」的概念是什麼呢?除了家庭成員外,還有什麼是讓我們居住起來有不同的感覺?<<社區設計>>這個單元,主要是希望孩子把日常生活裡所觀察的社區實現出來,我們利用觀察環境慢慢組合成社區地圖,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對社區理解的樣貌與想像到底為何?

為什麼我們要關心「社區」題目?因為孩子生長於斯,環境建構的概念除了日常生活會接觸、有機會去參與了解的性質之外,孩子對於所居住的地域概念其實非常抽象。如何讓孩子思考社區的樣貌?

我們用三個概念來建構:
1.所居住的家(私領域)2.商店的便利(消費場所)3.公共空間與社會維護網絡(公領域)當然還有很多細節需要補充,這邊也希望藉由跟孩子一起討論,我們來協助說明。
首先,介紹三本跟「家」有關的書,來引導孩子進入家的主題。

左上方的<<家>>是一本很可愛的繪本,介紹不同環境會產生不同的居住樣貌,利用繪本畫家的巧手把家與周圍環境的概念帶入,例如行船人的家就是在海上行走的船、印地安人的家門口有一個火堆、美麗的皇宮裡面住的是跟孔雀說話的公主等等,也有不同族群會因為文化上的差異蓋出不同的家的樣貌。右上方的<<小房子>>是在說明一間房子的外圍環境因為時間的過去,對於土地使用的價值觀也會跟著變動。小房子原本是在四季分明的鄉下,主人曾經說不管別人出多少錢,都不可以把這件房子賣掉。我要傳給我的子孫,一直傳下去。小房子一直待在原地,但是土地的樣貌開始更迭,出現寬大的馬路,鄉下變成小鎮,慢慢發展成都市,四周都是火車、地下鐵,後來小房子被移到另外的丘陵,重新過生活。
下方的書是<<天生建築家>>,這是一本觀察動物們如何建造自己的家,小動物因地制宜取材,並且將保護下一代的本能也一起放在居住地,透過動物的行為,居住的思考更延展出來。

從上面三本書來做為「家」單元的開始,我們邀請小朋友在回家觀察後畫出,心中「家」的面貌。
這個孩子有五個家人(圖1),畫的是家的裡面,有媽媽在炒飯、有小朋友在看電視、也有人在洗澡、有房間、客廳,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各自的事情忙碌著,這是真實的家庭實境。
圖1:中正國小一年級葉子齊作品
這個家是從外面看進去的(圖2),外觀上有窗戶,從樓梯爬上去可以到屋頂有溜滑梯跟盪鞦韆的空間,停車空間有兩個,一個是一樓的停車格,另一個是地下室。因為從外觀上都看不到,所以他畫了一樓的停車空間,還有一個可以透視的地下停車場,還有一輛車子停在裡面,並且有樓梯可以下樓。

圖2:中正國小二年級李昀諺作品
這一位女孩的家(圖3),有粉紅色的油漆牆面根綠色的屋頂,看起來非常顯眼,這個家有許多窗戶,有些窗戶緊閉並且是有藍色跟橘色的玻璃,有些窗戶開敞,有的可以看見窗簾拉開,裡面有位女孩坐在一張椅子上,有的窗戶裡面擺上桌椅並且有人在裡面走動,門口左右擺了兩盆花,大門開敞,走道裡有人出來迎接歡迎回家。
圖3:中正國小二年級張珉瑜作品
這間男孩的家也是透視圖(圖4),屋頂上有國旗,家的內部是按功能分層,所以需要一台電梯方便上下移動,家的入口有亮紅燈的停車場入口,家裡有馬桶、桌椅、神奇寶貝球跟糖果、有電視看的客廳、可以睡覺的床,果然是很符合小朋友的日常需求畫出來的家的樣貌,非常有趣!
圖4:中正國小一年級嚴丰煦作品
以上的四張「家」都是由孩子的眼光為出發點所組成家的樣貌,所以出現的物品都是日常生活會接觸到的空間。有的孩子觀察到家的內在組成需要有「人」為主體,所以會有結構上的思考,例如停車位、例如看電視的空間、桌椅、洗澡的浴室等等。外在的組成偏在裝飾,所以有窗戶、屋頂與有顏色的牆面等等。有的畫面出現家庭分工(出現媽媽在廚房忙炒菜,其他的家庭成員各司其職),也有的畫面是單純以小孩的視角組成的家。

那麼在往四周延伸,「商店」、「街道」、「社區」對孩子來說,是什麼呢?共同居住在一起的人會遇到什麼問題?我們希望可以把社區的組成概念慢慢建構起來,一起讓孩子來思考。下一次要一起來思考「商店」與「家」之間的不同,再一起討論除了家與商店之外的空間。
參考書目:
<<家>>,卡森 · 艾莉絲,道聲童書,2015
<<小房子>>,維吉尼亞 · 李 · 巴頓,遠流,2012
<<天生建築家>>,鈴木守,遠流,2016
download附加檔案
location地址:
keyword文章關鍵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