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社區資源調查―發現社區價值的運動(2)
文/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表時間 2016/10/05 20:51
登入

社區資源調查―發現社區價值的運動(2)

0
閱讀人數:1699

三、社區主體性:

肯定每一個社區所在地的獨特性 近年來的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已經進入社 區營造的領域,適切的保存文化或以文化之名, 反而可以創造出加倍的經濟效益,也漸漸成為常 識,文化與經濟之間已經不再是對立的兩端。 然而,新的問題卻是,究竟哪種文化、誰的 文化才是有價值的文化?中國文化、英國文化、 日本文化,還是台灣文化才具競爭力? 社區營造可說是解嚴之後受到朝野各界日益 重視的公共施政方向,而社區營造不只強調由下而上的過程,更重要的還在於完全沒有設定參與者的條件,只要有意願,任何社區都 可參與社區營造的行列。換句話說,社區營造的工作肯定每一個社區的存在價值,完 全沒設防線。原來,除了古今台外,還有一個貼近身邊的社區文化。 不管是歷史名城、經過專家學者調查的社區,甚至是921世紀地震中的受災社區, 都有機會發展出自己社區的獨特性。愈是能夠掌握自己社區的主體性,愈是有機會發 展獨樹一幟的社區風味。早已經名聞遐邇的南投縣桃米社區,就是從社區裡頭的青蛙 與蜻蜓的調查入手,經由專家(新故鄉基金會與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中心)的引導與 協助,捲起了社區對自然資源的熱切學習與搜尋行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社區生機。

四、千頭萬緒:

以異鄉之眼切入 即使參考文資法,相信絕大多數社區仍舊摸 不著頭緒,究竟什麼才是文化資產?什麼可以當 做社區資源? 我觀察到,大多數人的好奇心來自旅人追尋 奇風異俗的習性,出發之前熱切的期待,平時緊 閉起來的好奇心在旅行的當下終於能夠充分地開 展。家裡的相機除了特定節日,難得派上用場, 可是旅行時卻完全不憂慮會浪費底片(當然,數 位相機又改變了底片浪費的觀念),拼命按下快 門希望留存也許一輩子不會再有機會重返的異鄉 風景。有趣的是回到家之後,相機又冷凍起來,家雖溫暖卻難以激起社區旅行者用相 機記錄的意願。簡單說,外出旅行才會拍照,而回到家卻沒什麼好拍的。

從這個現象我推想出一個概念,稱之為「異鄉之眼」,多數人對於陌生的地方 (不管是風景名勝或只是陌生之境)都有一種本能的好奇,對於身邊的環境卻因為習 以為常而喪失了好奇的能力。如果能夠善用這樣的能力,或許有機會在自己熟悉的環境發現彷彿異鄉般的「異境」。

我常提醒社區夥伴,嘗試以旅行者的心情觀看自己的 社區:想想看,旅行的時候,旅人所見的「奇風異俗」不就是某個社區的日常風景, 對於那一個社區(就算是峇里島的風景區)來說,外來旅客熱切關心的事物,不就是旅人自己也會對外來者質疑的「有什麼好拍的」普通風景嗎? 我的確曾在峇里島,拍攝當地正以其傳統的方式收割稻穀的畫面(還使用台灣 農村傳說裡才有的「翻房」脫榖),才要離開背後就聽到當地人的笑聲,導遊替我翻 譯,「拍這個幹什麼?」峇里島人的笑聲相信大家不會陌生,凡是從事田野記錄與調 查工作的人都有機會聽到相同的笑聲與類似的評語。然而,如果調查者能夠真正找 到了自己關心的事物,那麼也許在眾人的笑聲中,正好展現了調查者獨具的「異鄉之 眼」。

五、社區營造與歸鄉之人:

以永續生活為期許的社區視野 旅途終究會結束,旅人終究得回家,旅人的家很可能遠遠比不上旅途中所見的金 窩、銀窩,然而,歸鄉之人的狗窩卻也是最溫暖的自己的窩。 社區營造的工作,可以說是一個革命性的思想。從昔日「男兒立志出鄉關」到如 今「青年返鄉」的想法的巨大變遷來看,返鄉(或歸鄉)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回到旅途 終點而已,而是一個更加積極的行動。社區生活不只提供旅人旅途勞頓的避風港的功 能,還是未來生活者得以積極發揮的場所。 關鍵點恐怕就在視野的開拓與否。

把他鄉當作故鄉是移民者在地化的歸宿,台 灣的歷史是一種移民的過程,台灣的社區也可以說是移民者的新故鄉,如何肯定日久 他鄉是故鄉,事實上只是一個念頭的轉換而已。更難的還在於如何在習以為常的社區 (或家居)生活中發掘前所未見的新鮮事,這就需要一個新的視野。 不用全然相信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的通俗看法,與其不斷往外尋找桃花源,不如 嘗試建構在地的桃花源。高雄縣美濃愛鄉協進會與屏東縣藍色東港溪協會近十年來推 動的青年返鄉運動,不但吸引了眾多在地青年對於家鄉學的探索,返鄉的青年本身就是最有價值的「社區人力資源」。也唯有源源不絕的社區生力軍,社區才有健康發展 的可能性呀。

keyword文章關鍵字: 社區資源調查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