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臺北城南.人,與空間的繫聯
文/張琬琳(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圖/陳姵潔(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執行企劃)
發表時間 2015/06/18 16:23
登入

臺北城南.人,與空間的繫聯

2
閱讀人數:4853

    ──臺北城南口文史資源及社區居民願景共識現況分析

                                                                                文/張琬琳(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圖/陳姵潔(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執行企劃)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在臺北城南推行的「街坊介面雲」計畫,試圖在城南都更的腳步之中,能優先透過公民意識的凝聚,來推動社區願景的規劃,促進地方文化的深耕營造。研究團隊經過深入調查城南區內的歷史與人文資源現況、以及和居民進行多次座談的共識之下,提出了社區對於「空間」與「人」在城南共同生活場域間的人文互動與願景共識,並以「城南針灸點」的地方文化營造概念,指出每一個區域空間的歷史縱深、現況發展,及未來展望如下:

針灸點600

【附圖說明】「街坊介面雲」計畫所提出的「城南針灸點」地圖

 

一、期盼一處沒有圍籬的「開放式南海學園」

    臺北城南在都市的發展中,為日治時期現代化都市計畫下的新興地區,1901年臺灣總督府公布「臺北城外南方市區計畫」後,將此區開闢為專屬日本人居住的高級生活空間。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退守臺灣,城南陸續遷入了大量的外省軍公教人員,使此區無論在文化、族群、語言和各類經濟活動上,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促進此區逐漸形塑出知識分子群聚交流的文化氛圍。1970年代以後,大量的城鄉移民進駐北區,又再一次轉換了城南的生活結構與文化面貌,居民在面臨都市速更新的同時,亦將面臨傳統與新建、歷史記憶與現代化開發的糾葛與角力之中。

 

    其中「南海學園」一帶的博物館群,在歷史上被賦予了在統治/受治者之間,一個開放資源、教育民眾平臺的空間意義,因而在與民眾座談、和蒐集居民的意見過程中,許多市民對於此區的功能期待與規劃想像,尤其賦予了高度的期待。

 

   未來本區將有「捷運萬大線」通過,本區即將面臨都市更新的急遽蛻變,故此社區居民在多次的共識會議中,經常呼籲市府在進行都更時,更應考量此區在都市空間中扮演統治/受治者之間的連續性治理意義,尤其在城市治理、社會教育功能、和地方公民意識受容之間,應有更完備之整體規劃。

 

二、知識分子群居,提高公共議題在城南實踐的能動性:「南海藝廊」周邊的文化群落   

    日本殖民時期在南門口的空間規劃,呈顯了統治者高度控制城市,藉以掌握全島教育、文化和物產資源的企圖。而此一都市規劃,在國民政府統治之後,逐漸隨時空背景的轉變,從專制走向開放。如今此區的建築及街廓特色,一方面保留了原本都市空間的戒嚴特徵,如宅院與屋舍之間高牆交錯、生活圈內外區隔顯著,且住民經濟模式單調;但另一方面,也因城南口街區規劃的完善,生活環境相較靜謐、優質,且居民多為公教人員,對於地方議題的凝聚與共識,較容易引起關注。

 

    近年由臺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主導,積極透過居民意識之凝聚,來結合區內現有之文化單位之資源,例如與「中華文化總會」、「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信誼文教基金會」、「楊英風美術館」、「郵政博物館」、「牯嶺街小劇場」等單位之合作共識,正共同進行城南生活美學意象之營造。由於此區無論在歷史共感、居民素質、與文化認識上,皆有高度的共識性,未來若能透過都市整體規劃,將此區公共空間加以妥善運用,在促成公共空間解嚴、以及強化接鏈居民生活空間之後,預期城南口對於城市整體素質之提昇,無論在文化、歷史或城市意象的價值提昇上,皆具有指標性的發展潛力。

 

三、結合「典範」和「現代」的城南口:以「城南美學意象」活化公共閒置空間的規劃建議

    「南海學園」和「臺北城南口」一帶,從日治時期以來,在城市空間發展的進程中,即扮演了「統治權力」與「常民生活」之間接縫過渡的區位,由於空間區位的重要性,使得這座城市裡,每一歷史段代所遺留下來的人文記憶,都深深烙印在城南的房舍和巷弄之中,處處尋得臺北歷史的刻痕、也拾瑣得到眾多古今名人的足跡和生活故事。

 

    1990年代之後,隨著臺灣社會逐漸多元開放,城南象徵各時代教育及文化先鋒者的地位,持續在當代發揮重要的影響力,不斷引領臺灣文藝界的創作思潮與風格走向。數十年來,隨著「臺灣教育會館」(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中華文化復興總會」(今「中華文化總會」)、「南海學園」和「國語日報」的轉型經營,及「楊英風美術館」、「信誼親子館」的成立,和近年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的開放、古蹟紀州庵文學森林的營運、牯嶺街小劇場的經營、以及公賣局南門園區的修復,促使城南更加綻放文化藝術的風采。

 

   從日治時期的「典範」都市規劃、到國民政府對於空間的「戒嚴」、再過渡到開放多元的「現代」思潮,乃至於現今重視城市內在提昇的「美學」價值。城南口在臺北都市規劃和人文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奠定了城南口鮮明的區域特色,對於未來都市更新的規劃,以及城市區域性格的定義,都發揮了重要的意義。

 

   未來城南口在公共閒置空間的規劃及再利用上,應考量城市發展的文化脈絡和歷史紋理,並朝「生活美學意象」的整體規劃來進行,建議應多與城南各文化館處、藝術社群與社區居民互動聯繫,並建構文化藝術資源分享平臺,暢通政府單位、文化館舍與居民之間的聯繫管道,讓區內各項資訊能有統一、公開且易於取得的方式,透過共享的方式,加強城南的曝光度及能動性,進而帶動整體城市文化的提升。

 

四、老厝與豪宅交錯的都更角力:「福州街日式宿舍群」保存與再生的重要性

    1970年代以來,因大量的城鄉移民進駐,以及隨之而來的工業化及都市化腳步,加速了臺北的擴張,人口移入之後,大量居住空間的需求,使得城南地區許多日式宅院,被陸續改建成公寓,如今這些老舊的公寓式建築,在近年則成為建商積極爭取辦理都更的主要對象。

 

    另一方面,不少座落於城南的日式宅院,因產權為公家單位所有,使得老屋在面臨快速都更的腳步中,幸能獲得緩拆保留的機會,但儘管如此,這些公有的日式老屋,卻多因主管單位長年棄置未加以善用,而廢置傾頹,形成此區暗巷間經常可見斷垣殘壁內,老樹蔓草叢生於破舊宅院間的地景現象。

 

    臺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執行「街坊介面雲」計畫,經過多次實地調查,繪製出城南地區現存老舊房舍、廢棄綠地和閒置空間的地點,並指出現存老屋聚落,尤其以福州街和牯嶺街與南昌路交接口一帶,以及南昌公園周邊最為密集,多達近三十處,這些宿舍分別權屬於臺灣銀行、臺電、臺灣大學、以及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所有,而周遭與這些老屋輝映相錯的,是沿著和平西路與牯嶺街沿線,一幢幢崢嶸砌造的新建豪宅。

 

城南日式建築

【附圖說明】在都更腳步下,亟待保存、修復的城南日式建築群

 

    由於福州街與今南昌公園一帶,在日治時期即為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的宅邸「南菜園」,今存於此區的日式宿舍群,即為「南菜園」的一部分,日治時期提供為日籍政經文教官員居住,住宅多以南北向規劃,有單棟與雙併式,前後有庭院,植栽茂盛,是一處深具歷史價值、環境優美的古蹟聚落。近年來,各大建商不斷在此區以都更之名,橫行房地炒作之實,並無時無刻不覬覦區內各處荒置的老舊宅院,而這些宅院的權屬單位,亦刻意任憑其荒廢掩置,以減少民眾及地方文化人士的關注目光,藉以避免日後在都市開發、變更土地的過程,因公有地變更為住宅及商業用地,牽涉招標出售利益甚鉅,而引發各界爭議。

  

    因應都市更新的規劃,城南的老舊宿舍群,未來將持續面臨隨都更而來的各種權力和利益競逐角力。如何兼顧都市更新發展、重視歷史和文化的價值,並以公平正義、公開透明的方式,讓都更的推行,能獲得各界的理解與認同,確實將考驗執政者的智慧與能力。

 

五、在城市更新步伐下重生的日式老屋:以「紀州庵」為參考的都更建議

   位於同安街底的「紀州庵文學森林」,是城南地區日式建築保存與再利用,一個值得參考的案例。該處長期為一處髒亂頹圮的老舊日式宅院,原本面臨被夷平成為停車場的命運,而引起各界的關注,在學界與地方人士的多方奔走之下,紀州庵成為市定古蹟,而其所連帶的周邊的自然與人文資源開始受到注目。在居民與地方文化界逐步凝聚共識之中,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構想藍圖的系列活動,在社區熱絡開展,促使在地居民們,認真重新尋索在地昔往,擘製紀州庵周邊文學地圖,追憶那段曾經孕育臺灣文學風華的年代。

 

    2005年,市政府在多方勢力權衡及政策考量之中,也隨著民意喊出在此區興建「臺北文學森林」、「打造世界華文文學平臺」的政策性口號,此後十年,在歷經居民、臺大學生和文化人士的奔走努力之下,終於成功推動文學森林的修復與再利用經營,目前以OT方式,由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的「紀州庵文學森林經營團隊」負責經營,並頻繁推出各式展覽、演講、志工培訓、導覽研習等活動,為地方帶來豐富的人文生活與活絡商機,被譽為臺北最美麗的文學角落,成為城市裡令人驚艷的的文化亮點。紀州庵古蹟保存與再利用的成功模式,未來可做為城南地區古蹟修復、並轉型由民間具有特色的藝文單位進駐,成功友善經營的參考。

 

結論

 

    舊屋與違建並置、老厝與新建豪宅共生的現象,在城南處處可見。都市更新加速了城市面貌的改造,也提醒了居住在城市裡的居民,必須認真正視自身所居處的環境,如何在市貌急遽變遷的步伐中,讓生活周遭環境更舒適美好、共享公共綠地與文化資源,並避免受到開發集團的操弄與剝削,成了城南居民所亟欲面對的議題。而當此之時,讓公民意識的凝聚與實踐、以及讓居民凝聚最大共識,來決定他們所期待的生活環境,將會是未來推動都市更新之際,所應努力進行的方向。

 

【附圖說明】「街坊介面雲」與社區居民、地方賢達和專家學者座談照片集錦:

 

會議865

download附加檔案
keyword文章關鍵字: 大學 都市更新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