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落實生產、生態、生活的實踐場域
發表時間 2017/05/13 13:00
登入

落實生產、生態、生活的實踐場域

0
閱讀人數:2120

作者/
新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徐家瑋
新港文教基金會企劃專員/賈涵晴

一個人也許能獨自完成做一件事,但有一群人同心協力能夠完成更大的夢想。藉由給予或為其他人做所期望之事,而有意願去維持交互相依,一種夥伴之間歸屬的關係、情緒,以及分享著需求,透過彼此的承諾而產生的信賴感,較為可靠及穩定的結構的情感,這就是社群,從社區走向社群,怎麼做、做什麼,跟你我都有切身關係,從1/2自然農場吃健康、找自然談起。

「農場改造工作坊」,由義工共同參與規劃及改善1/2自然農場,友善耕作的種植空間,朝自然生態化的設計方式,結合作物生長教育觀察與農作採收體驗,同時搭配各種作物特色結合自然與藝術的解說牌、也介紹農場認養義工群,裝飾佈置農園周圍,結合結構之美、造型之美、色彩之美及生態之美,打造優雅、豐富、精彩、多元的地景美學。

爬藤蔬果小屋是結合藝術家、耕種義工及義工家人共同參與討論、設計及搭建,充分運在地自然素材─竹子及二手回收木材搭蓋而成,農場中各式棚架依爬藤類作物的生長特性有不同搭建方式,搭建完成後再由義工種植相關作物,藝術家以工作坊課程的引導方式,讓義工夥伴以環保回收資材,例如保特瓶、廢棄鐵線、廢棄農具、……等等,創作出各式各樣的農場生態模型,有小蜜蜂、毛毛蟲、蝴蝶、瓢蟲、苦瓜……等等,點綴裝置於農場棚架上,讓這些爬藤蔬果小屋更顯生氣蓬勃與自然野趣。棚架的設計與搭建爬藤類作物生長棚架,以自然耕作方式,種出健康的自然蔬果,並營造生物友善的生活空間。

完成爬藤蔬果小屋後,造型可愛的農場生態模型成為義工們農忙之餘的互相分享的話題,也同時在農場導覽過程中,是很好引起參加人員興趣的互動媒介,由義工們利用環保材質所做的小蜜蜂、毛毛蟲、蝴蝶、瓢蟲、苦瓜模型,不僅造型可愛、顏色繽紛,參訪的社區也回饋我們,他們受到啟發原來裝置藝術不用花大錢也可以很有趣。


圖上:爬藤蔬果小屋作品 

在1/2自然農場的菜園全都是由義工認養,每天都會來菜園裡澆水、除草、照顧作物,菜園門牌創作是在藝術家的協助下,由於義工們為自己所種植的作物設計造型解說牌,利用廢棄回收的木板作為主體、廢棄木條作為枝幹,義工們發想、自己畫出各式各樣蔬菜造型後,經過切割、組裝、打磨、上色這些繁複的階段過程,有張媽媽的絲瓜、蔡阿姨的紅蘿蔔、楊阿姨的苦瓜、二師兄的秋葵、黃伯伯的茄子、林媽媽的番茄……等等,五顏六色的菜園門牌,現在不僅僅只是1/2自然農場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裝置地景,更配合環境教育課程及導覽時,提供種類辨識及種植說明資訊,又因考量到一年四季作物生長不同,為了針對不同季節作物,設計可重複填寫門牌文字方式,取代傳統一次性的設計,不製造二次廢棄物,是義工們的創意與巧思。


圖上:菜園門牌創作

義工長期認養的1/2自然菜園,過去以生產功能為主,義工在菜園田裡耕種的身影只限於特定時段,平日參訪導覽時無義工說明,未來朝向環境教育場域發展為目標,希望除了種植本身,義工參與也是自然農法重要的精神理念,本次邀請義工一同參與農場改造工作坊,不僅進一步了解不同季節適合種植的作物不同,並製作菜園解說門牌,提高日常教育及展示功能,增加推廣自然農法解說時的樂趣。

從原本幾位義工在耕種的小菜園,擴大成三、四十位義工每日早晚都會前往的生活場域,不僅關心蔬菜生長情形,義工彼此之間也會分享在田間的生活樂趣,創造出不只是農場自然、環保、無汙染的農作環境,更是累積在地長期耕耘的義工精神,分享給更多鄰近社區及外來參訪的團體,傳達環境教育的價值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理念,讓參與者重視土地環境、瞭解友善耕作,重視飲食選擇與自身的密切關係,推動「生產、生態及生活」將人與土地緊密結合,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


圖上:從原本幾位義工在耕種的小菜園,擴大成三、四十位義工每日早晚都會前往的生活場域

參考資料:
綠園。1/2自然農場粉絲頁

download附加檔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