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以唭哩岸之名出發
文/李庚霖(唭哩岸文化工作室)
發表時間 2016/07/31 18:28
登入

以唭哩岸之名出發

1
閱讀人數:2976

文/李庚霖。唭哩岸文化工作室

當您搭乘台北捷運淡水線一路向北之時,是否曾留意到這個非常特別的站名?是否,有讓您產生一些好奇心呢?

來唭哩岸走走,希望您準備了紀錄的相機以及解渴的飲水之外,更重要的,是帶著您的想像力,跟著我們進到時光隧道中,穿越百年以前,看看今昔的唭哩岸有什麼不一樣?

「唭哩岸」,源自於平埔族凱達格蘭(巴賽族)語Ki-Lrigan的譯音,象徵舊淡水河向北突出的彎曲地形,因似港灣而得其名。

除了來自平埔族語的特殊地名,唭哩岸可說是一個富涵在地故事的庄仔,包括北淡線鐵路曾行經這裡、從台北城內陸行到淡水的淡北古道路段、八仙圳的地理水文、漢人先民起厝與蓋台北城牆極有關連的唭哩岸石、陽明大學的校地原來是打石場、關渡宮二媽的娘家與北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廟宇,或是從清朝末年就坐落在唭哩岸山下的三合院聚落,不僅如此,據說「台北第一市街」也在這裡喔!

 

消失的舊市街與打石產業

根據《淡水廳志》等史料記載,認為淡北古道的唭哩岸市街(今立農街)是台北第一條市街,台北畫刊也曾指出:「一六六二年,鄭成功驅逐佔據北台的異族後,在唭哩岸大肆屯墾,開築至關渡的道路,俗稱唭哩岸街。……民國五十七年,北投成為台北市的一區後,立農街之名出現,「台北第一街」的封號立即由萬華的貴陽街拱手讓出。」
可惜的是,由於地方交通運輸條件的變遷,根據在地耆老描述,因為承德路開通、鐵路的停駛,使得要從台北市區到淡水的交通不一定要經過唭哩岸庄,再加上曾經興盛的打石產業也在1970年代禁採,這裡因為經濟條件不如以往,也就逐漸的沒落了,若不是在地的長輩堅持推動捷運以「唭哩岸」為站名,這個屬於台北人珍貴的共同回憶,將不知不覺地消失在都市中凡事只講求往前(錢)看,或是快速淘汰更新的洪流裡。

祈願,唭哩岸再現

2015年11月,擁有300年歷史的唭哩岸聚落慘遭拆除,唭哩岸文化的保留與推展受到了很大的考驗。幸好社區中仍有幾位長輩懂得珍惜寶貴的文化資產,也感謝從外地前來幫忙的文化夥伴,我們試圖用各種方式述說著關於這裡的在地故事,除了持續拍攝紀錄片,更透過各種的工作坊、體驗或導覽活動,讓大家更認識自己居住的地方也能透過民眾主動的參與,營造成宜人宜居的美樂地。
不論是幾百年前的平埔族人,還是從唐山來台灣的漢人移民,這些曾經在這裡居住生活、工作、讀書、或是做文史研究的人們,我們都像是曾經搭乘各種不同型態的舟船,在這美麗的唭哩岸庄裡,長久或短暫的,在唭哩岸停泊過。
現在,我們正在繪製唭哩岸的在地故事地圖,也同時籌備著唭哩岸故事館(打石紀念館)得設立,希望未來可以構築一處讓在地生活的我們能知本惜本、讓外地關注的友人有個方便認識唭哩岸文化的據點,我們呼喚著不分地域的你我,一起來牽成這樣的美麗夢想,我相信這樣的日子終究到來!期望現在的我們與未來的孩子都能因為住在唭哩岸,懂得親近土地、懂得珍惜環境也學會認識自己,更能以身富人文涵養的唭哩岸人為傲。
下次當您有機會搭捷運經過這裡的時候,不妨靜閉雙眼,想像一下,您正搭乘北淡線的鐵路,馳騁在一大片綠油油的田野之中,耳邊正傳來陣陣清亮的打石聲響,而這樣台北人的美好故事,將在不同的角落被挖掘分享,一代一代的訴說、傳承與再現。也誠摯的邀請您,但著您的想像力到這裡走走。
keyword文章關鍵字: 打石文化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