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埔頂社區小旅行-農村綠意
文/陳聖潔(105年社區觀察員)
發表時間 2016/11/01 19:10
登入

埔頂社區小旅行-農村綠意

2
閱讀人數:3988

105年社區觀察員 陳聖潔

在陽光仍然炙熱的九月裡,我參加了今年桃園地景藝術節的社區小旅行活動,造訪位於新屋區的一個小社區,主辦單位安排了接駁車從楊梅火車站,接送我們到集合地點新屋永安漁港,一行人再乘坐小巴驅車前往令人好奇又期待的埔頂社區。車程約30分鐘左右,因為新屋是北部主要稻米的生產地,所以我們沿途看到一片又一片開闊的水田映入眼簾,綠得漂亮。小巴駛過一個彎,我看到遠方一處水田上有許多白鷺鷥成群在那憩息,沿路看到的數量之多是平常生活住在城市裡的我們,難以見到的。在一塊田上那水面折射出的光,照得那稻作的綠和鷺鷥的白,閃著幽微的亮光,植物和群鳥在和諧的環境下共棲展現一種寧靜的生態美。

在領隊的帶領下我們走訪了新屋當地著名的國家古蹟『范姜老屋』,我們也了解到,原來『新屋』這個地名跟老屋有很大的關係。早期,范姜祖先從大陸來台開墾,因為農作生產得宜,家族興盛,便蓋起了一座宏偉的祠堂,之後又蓋了許多新房,當時的鄉民們因此常常互相約說要去看「起新厝」,久而久之,「新屋」就便成了當地的地名,一直沿用到今天變成了所謂的『新屋區』。

很多人都有為什麼是『范姜老屋』而不是『范姜老厝』的疑問,但是『厝』其實是閩南人的說法,『屋』才是客家人的說法,而范姜家族是客家人,所以大家普遍認為應該稱為『范姜老屋』。老屋群共有五間(早期分為五大房),分別搭建在祠堂周圍,步行約五分鐘就可以到達的地方。房子的門牌號碼依序是1.2.3.6.9號,9號的范姜祖堂已經被列為國家古蹟,1號的房屋已經改建為『范姜觀音寺』,其他的古厝還是私人宅第,平常沒有開放,這次因為地景藝術節的活動,我們也才有機會一窺其他間建築的面貌。


圖(上):范姜祖堂,祖堂中的香爐和陶缸都是珍貴的文物。


圖(上):6號老屋寫著陶渭高風,「陶」是代表陶朱公范氏祖先范仲淹,「渭」是引用祖先姜太公離水三寸垂釣於渭水之上的典故,所以自稱「陶渭」的後世。


圖(上):每一間老屋都有自己的建材和裝飾使用特色。
 


圖(上):范姜觀音寺,參訪當天可以看到陸續有附近居民前往參拜,可見這裡早已成為當地居民信仰活動的一部份。
 


圖(上):老屋穿堂內一景。


圖(上):在外牆上有個凸起的磚飾設計,主要的功能是做為防止壁面淋雨之用,後來是因為是有鳥兒在上面歇息,所以有了一個比較美麗的名字「鳥踏」。


圖(上):簡樸的老屋在綠意盎然的盆栽花木點綴下,顯得生意盎然,處處散發著質樸的美感。


圖(上):6號老屋的特色是窗上帶有書卷的裝飾。


圖(上):古早紅磚牆簡單搭配上植物綠景,就會呈現一種自然質樸的美感。

這次配合地景藝術活動,老屋中也展示了由范姜第五代弟子『范姜明道』和『范姜明華』先生所創作,主題分別為『白鍵鋼琴』與『穿越傳統與現代范姜明華的異國幻境 』的藝術作品。


圖(上):【白鍵鋼琴 x 范姜明道】 

這台『白鍵鋼琴』是由身為雕塑家的『范姜明道』和桃園的東和樂器廠一起合力創造的,在他創作理念說明中提到,因為身邊許多習琴的人,都被傳統西樂的樂理給約束住而感到限制,因此他把中國傳統的『五聲音階』,也就是工(do)、商(re)、角(mi)、徵(so)、羽(la))給結合在鋼琴中,就像彈奏古箏的概念一樣,讓沒有學過西樂樂理概念的人,只要憑藉本身的節奏感,就能彈奏出流暢的音樂,像是『笑傲江湖』或許多台語歌曲如『望春風』等等,也都是五聲音樂的代表作,而這台全球僅有三台的鋼琴也已經申請專利。我在現場親身觀賞民眾彈奏著這台獨創的鋼琴,讓我確實對范姜明道先生的創意感到佩服。


圖(上):【穿越傳統與現代范姜明華的異國幻境 x 范姜明華】

老屋旁廳中,展覽著范姜明華教授的多幅畫作,融合著想像風格的展現,加上顏色的運用都讓我很喜歡。游走於燈裝柔美,擺設精緻的范姜百年老建築中,一面欣賞著由范姜子弟在百年後創作出來的作品,綿長的時空線,令我感到一種難以說出的,也許是對范姜先輩們,用心經營家族的感佩,同時也產生對這裡的一種認同感。

小巴接著帶我們到埔頂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家,我們在屋外的小棚中開始我們的農村體驗_草鞋編織,這也是我當天最期待的一個活動,可以透過手作的方式來親身體驗早期農村的生活風貌的一隅。而草鞋製作不容易,需要把每一根草重疊後纏繞緊緊的,並且按照一樣的方向編織 ,重複一排又一排地延伸鞋面,考驗手的靈活度與細心程度。我自己的那雙因為編織方向不一致,結果鞋面粗糙不堪,而旁邊有一位約莫70多歲的老先生,卻編織的非常工整漂亮,於是讓我猜想這草鞋編織是不是也是他個人早期生長記憶的一部分呢?

 

因為活動時間的限制,大家大多只能編好一隻鞋,少數的人凹老師幫他做第二隻鞋,於是能成雙成對的帶回家穿,而我們的單隻草鞋,帶回家作紀念也不錯。但因為製作草鞋的過程實在太有趣了,讓人不禁想若還有機會,肯定要再造訪埔頂社區,來完成一雙草鞋,真正的把它穿在腳上,那就更能體驗早期農民的生活了。草鞋是以前農民下水田工作時 ,必備的行走工具,具有防滑透氣的功能。草鞋在穿幾次後鞋面原本不平整的地方就會變得變得好走,『壞了還可以自己在做一雙』老師打趣地說。

體驗完了有趣的草鞋編織活動後,我們一行人就在理事長家庭院中,享用著社區媽媽烹煮的客家風味自助餐。在理事長家,也就是社區發展協會的場地中,我們看到一台歷時60年的老碾米機,這是由當地一間歇業的碾米廠老闆,特別捐獻出來給社區發展協會做文化教育用的。據說當時要拆開並重組這台巨大的機器相當不易,因為會安裝的師傅都已不在了,後來是在所有居民的合作努力下 ,邊學邊裝,花了九個月的時間才重新安裝完成的,這也讓我們了解到,社區的特色發展是需要當地居民的協助的,不管是人力或物力,以及各種有文化歷史的物件,都會成為社區獨一無二的特色的。


圖(上):理事長解說著,糙米是最右邊出來的,而白米是從最左邊的出來,如果要吃越精細的米就要碾磨更多次。

而就在編織草鞋的場地不遠處,就有一間泥磚屋座落在一處,那是由參與埔頂社區舉辦打工度假的國際志工群所親手打造的,他們一個泥磚一個泥磚的手工製作,然後一天一天的慢慢搭建而成,這間小屋於是成為了當地社區與曾經來台參與過活動的志工心中,一件獨特的在地故事了,而一件一件的特色故事逐漸擴散落地生根,也就會形塑社區更飽滿豐富的特色。


圖(上):由國際志工合力完成的手作泥磚屋。

泥磚的體驗我們當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體驗到,但透過觀賞泥磚製作體驗活動的影片,我看到參與的人都散發著幸福的笑容,搭配著簡樸的田園背景,我能感受到在一頓勞作後的那一晚飯會有多香多美味,我想農村生活最迷人的地方,就是由辛苦耕耘後的簡單飽食和休息所獲得的那一種踏實感。理事長接著當領隊,帶領我們前往一處水田,參觀由日本藝術家藤井芳澤的地景藝術作品「DOROOT─機器人」。作品是以五個水塔和多個水管設計拼裝而成的,坐落在一處寬闊的土地上,在田園的風光中搭配著這五個機器人,乍看之下還真不了解這個作品代表什麼意思?


圖(上):來自日本新瀉的藝術家藤井芳澤地景藝術作品。

但很快地我就看到旁邊的解說牌上寫著:

『為了耕種荒地並確保水源,所以在田地周邊挖鑿出陂塘。為了捕魚,所以在滿佈石頭的廣闊海岸線上利用石頭推疊出石塭。還有以人力汲取溪水供應農田使用等,先民們與自然共生,克服種種辛勞,想必也曾想像並描繪著那充滿便利的時代的來臨吧。現代消費社會已經躍入嶄新的機器人時代了。人們到底為何要向此邁進呢!?就讓我們立足於先人遺留下來的痕跡,重新思考未來吧。』

我想這是作者在瞭解了埔頂社區的故事後,所想要提醒我們的,應該要重新思考土地與人類文明發展間的關係吧。

另外,埔頂社區還有一處『蔬菜叢林可食藝術地景』,全部都是由有機的蔬菜設計種植而成的,是社區和中原大學王光宇教授合作的計畫,另外也透過藝術家黃蘭雅應用洛神花和九層塔等食材,研發出湯圓和米粉等一系列好看又好吃的料理食譜,成為了來到當地體驗的遊客可以品嚐的美味佳餚之一,而有機農業的推廣也一直是埔頂社區的一項發展重點,尤其近年來的食安問題,讓民眾更需要這樣可以來體驗的有機生態示範復育地。關於埔頂社區的發展概貌,理事長也特別跟我們說明,埔頂社區因為鄰近國門桃園機場,因此多次受到政府的委託,接待國外賓客,也讓這個充滿農村特色的小社區,成為了初次窺訪台灣小村落的外國人的第一印象了。

此外,埔頂社區仍然持續透過『國際志工計畫』,以及『農村生活文化的體驗活動』,如草編和泥磚等等,以及『積極復育生態』『發展有機農作』,並同時『推廣活農具』等重點來持續營造出社區的特色,並負責帶領新屋區週邊數十個小社區各自發展社區特色的角色,期許讓更多的台灣人知道,深入台灣當地後還有更多的好地方,是值得我們去挖掘和探訪的。

『天下雜誌』曾主辦過的微笑319,以及紀錄片『看見台灣』,紛紛都是在期許讓更多的台灣人,能夠走入台灣這座寶島中,探訪更多秘密景點,再深入了解我們土地人文的同時,也更愛我們的台灣。旅行不僅是只能選擇到國外而已,而國內旅遊也不再只是九份、日月潭、101和西門町等知名景點,透過這次的社區小旅行,我看見台灣的土地生命力和人文真善美,並滿心的期待下一次在台灣的下一段小旅行。

keyword文章關鍵字: 新屋 桃園地景藝術節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