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社區產業發展的困境與機會
發表時間 2008/01/19 22:49
登入

社區產業發展的困境與機會

1
閱讀人數:2918

我已年近半百,老婆說我越來越愛漂亮,每次外出演講或參加重要聚會,胸前總不忘配戴從各社區買來的產品,或是戴上一頂台東都蘭部落的樹皮帽,擦汗用的是中寮媽媽手染的手帕,名片夾是大甲草蓆編織等等。

  身為一個社區工作者,我最感困惑的是,我們一直說社區產業發展是社區的出路之一,但是連相關的主管官員、生產者,都沒有把自己當成是社區文化產品的愛用者;加上台灣的人口規模小,偏愛以社區、文化產品訴求的民眾又是少數中的少數,這也難怪社區產業難以蓬勃發展囉!

  相關的社區產業發展論述,鄭文良最近發表的《台灣社群經濟何以可能──鹿谷清水溝的故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有精彩的論述。但是,要面對台灣社區產業的發展,如果只從文化與認同的角度切入,沒有考慮上述的結構性問題與政策的有效性、公私協力之間與商業手段的文化行銷策略,甚至是最基礎的產品品質提升與穩定等,台灣社區產業之坎坷是必然。

  話說回來,社區產業是以文化性與在地認同為基礎的發展。但也因人性與社區的複雜性,而有複雜的發展途徑。剛開始,因為有了一些想像與熱情,會凝聚大家的認同與力量,透過課程與實作,產品慢慢開展,順利的話,大家學會分工、互助合作,尊重彼此的發展;不順利的話,開始計較分配,站在不公平的基礎上計較要公平,甚至彼此中傷,最後各自發展;而有些產品無法維持穩定的品質,甚至造假;人的服務品質無法提升、環境欠缺美感,這些都會將社區產業逼向難以逆轉的困境。如果再加上進口低價產品的競爭因素,那麼挑戰就更大了。

  那麼社區產業的機會點在哪裡?如果從拆字來解,社區產業是社區+產業,是先有社區之後才有社區產業。如此,我們就要先問,我們到底是哪一個社區呢?我們的社區長得怎樣?大家都快樂的生活在一起嗎?我的社區有什麼值得自豪的地方嗎?社區可以「賣了」,社區產品才有出路。

  當然,也不完全這樣。因為社區的複雜度,有時需逆向操作,如何透過NGO或是社區學校的協力,另行結社培力,讓個體得以在這過程中有機會發展,這些個體既合作又競爭,有些人有機會可以獨立生長,等這些個體多了,社區產業或許會有另一番氣象。

  另外,各級政府如何有一整合性的計畫,在旗鑑點的旗艦計畫上,引領一個區域的集體發展,讓個別社區與個體在這集體願景當中,捲入集體發展的軌道,這樣或許有機會去打破結構性的困境所帶來的「宿命」!

keyword文章關鍵字: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