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願景引領的社區重建與地方動員
發表時間 2008/05/22 21:21
登入

願景引領的社區重建與地方動員

1
閱讀人數:1503

一、前言
  願景就是未來的基本「形狀」,讓組織得以運用各種可能的方式,圍繞著願景建立起來。願景也表達了一種樂觀的態度、對可能性的希望,還有未來的期待。就某個角度而言,在因為彼此衝突的詮釋方式而導致充滿緊張局面的組織世界,願景就像是扮演「清潔公司」的角色。願景表達的是一種以組織為中心的務實觀點,讓人相信組織的未來將比現有的狀況更好。願景是一個吸引人們的目標。
〈Mark Lipton,2005〉

  在一個充滿悲情、絕望的災難時空中,到底是什麼力量能支持受傷的人們再鼓起勇氣往前走?是新建的房舍?還是期待經過努力,會有一個令人充滿期待的未來?如果有個目標,有一個方向值得打拼,而且會有些成果,人在過程中會被鼓舞起來,以願景引領〈Vision Leading〉實踐的動員過程來讓人走出悲情,是讓人可能瞥見希望的社區重建途徑。
  本文試圖透過發發生在一九三一年的紐西蘭霍克灣〈Hawke\'s Bay Earthquake〉大地震中的納皮爾〈Napier〉經驗與發生在一九九九 年的台灣921〈集集〉大地震中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經驗,來理解與觀察「願景引領」在社區重建與地方動員過程中的角色扮演功能。
  
二、納皮爾〈Napier〉經驗
「過去我從不了解,人們怎麼敢看著一個城市傾倒在地,怎麼敢感受那種顫慄,怎麼敢聽那種,四處有房子扭曲、倒塌的悲慘聲音,而不被一種深沉的絕望所征服。即使房屋建物粉碎成一堆,人總是找得到動力,就地建造一個更堅固的城市……」        ——納皮爾濱海散步道(Marine Parade)

一九○六年美國舊金山發生大地震,短短不到一分鐘的震動,造成二十二萬五千人無家可歸,三千人罹難,面對這世紀浩劫,舊金山的詩人當時寫下這悲愴的詩句激勵災民;一九三一年二月三日早上十點二十三分,面積是台灣七倍大、人口只有台灣七分之一,和台灣同屬太平洋邊緣島國的紐西蘭北島,遭受芮氏規模七點九大地震的襲擊,北島東岸重要港口城市納皮爾頃刻間因為建築物跨落陷入一片灰白煙塵中,但悲劇並未就此打住,隨即而來的火勢,一直延燒了三十六個小時才停歇,讓納皮爾彷彿歷經了一場戰火炮轟,這場霍克灣〈Hawke\'s Bay Earthquake〉大地震共奪走了一百六十二條人命。紐西蘭先鋒報(New Zealand Herald)形容當時的災情讓納皮爾成為「巨大的廢棄物傾倒場,而且讓人覺得看到了世界末日」。舊金山詩人的詩,在霍克灣地震後被致贈予納皮爾的市民,激勵同樣遭受震創的心靈。

當年放置地震廢棄物的納皮爾海濱散步道,被規劃成納皮爾人的前花園,鋪上了泥土種下了花木,用地震廢棄物上搭設而成的貝形音樂台(Soundshell)、微若尼卡太陽灣、柱廊等紀念性建築物,不僅在海濱散步道,許許多多記憶地震的物件,就藏在這座城市的角落裡。
在海濱散步道的地震紀念拱門上面刻著:「人若缺乏願景便會枯萎。」震後納皮爾居民在願景力量的激發下,重新打造這座「巨大廢棄物傾倒場」的都市,逐步架構重建的願景,讓納皮爾擺脫死城的陰影。一九三一年,為納皮爾帶來致命的一擊但也區隔了納皮爾的新時代和舊時代,納皮爾居民靠著地震記憶和重建留下來建築遺產,在願景的引領下,將一個原本單純的港口城市,轉化為紐西蘭北島的觀光重鎮,並向世人自信地展示:「納皮爾是全世界的Art Deco (裝飾藝術)首都!」

一九九九年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重創中台灣,造成諸多居民屋毀牆摧、生懼死慟。在面對殘破的家園,衰敗的產業,弱勢的社群,割裂的網絡,加上戰後五十多年來的政經發展,我們看見這塊土地的人們為追求經濟利益所付出的巨大代價:森林的持續被濫墾、地層下陷、河川土壤空氣的污染、原住民與婦女兒童的存困境、農業與農村的崩壞…………如何重建?試煉著從個人到政府,能否在願景的引領下,開啟新價值、新思維、新行動,厚植台灣永續競爭力。

這個發生在七十五年前的地震重建故事,因發當時文建會的注意,並委託新故鄉雜誌前往採訪,二○○○年十月,新故鄉雜誌的記者團來到紐西蘭北島納皮爾訪問,目睹這個紐西蘭北島東部第一大城,因保存與發揚地震記憶和歷史,並將重建的結晶Art Deco建築予以發揚,塑造自我特色的案例。記者團拜訪市政府都市計畫經理歐香納斯〈John O\'Shaughnessy〉,他再三強調就是「願景」的力量,一直引領著納皮爾克服悲情而理性地發展,他說:「敲鉚丁的聲音帶給地方希望,讓重建的願景慢慢地建構起來,像市民證明納皮爾不會再是死城。」
 當Art Deco在大家都不認同時,當時的霍克灣博物館館長麥克葛瑞格引進一些觀光客,給了居民願景;現在的納皮爾還在進行當初的救難港口西港的再造計畫,完工後的示意圖透過網站、海報、雜誌公告出來,「也是要讓居民對公共工程建立一個共同願景的想像。」歐香納斯鏗鏘有力的對記者說,並且要記者對台灣的災區朋友說:「要有對未來的願景。」

三、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經驗
採訪團回國之後以貨櫃車規劃展示,在重建區巡迴展覽。可惜納皮爾的重建經驗在台灣並沒有引起太多的迴響,負責重建的大員表示:「地震重建要能恢復地震之前的樣貌就很不錯了。」而在當時各鄉鎮如火如荼展開半年時間規劃的「縣市及鄉鎮重建綱領」,也因規劃時間過於匆促,規劃內容粗糙,被批評為不切實際,難以執行。

作為一個NGO組織,我們的能量與資源有限,再加上諸多複雜的的因素,在這樣的環境中,最好的工作策略就是像鴨子划水般默默耕耘,扎根個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

  由納皮爾經驗的啟發,我們認為一個身在災區的NGO組織,應該要有長期陪伴計畫,我們選擇可以著力的議題、學校和社區作為出發點,激勵大家對未來抱持希望,用一個經過共同討論與評估出來的願景引領前行,最終在社區內部形成社會運動,經過能量累積的過程,期待建立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新故鄉。

願景引領可說是一個最重要的核心概念,透過願景引領,重新吸納對此認同者的參與,以此組構成一新社群,突破原有舊社會結構的囿限,並在願景引領下建立執行策略、方法,在過程中學習彼此間的合作、磨合舊的習性與思考,尋求衝突解決的模式,也彼此分享成果,並將部份的利益回饋給社區,協助社區建立自主營運與永續發展的能力。
  對一個社會力分散的鄉鎮來說,先從單一社區與社群的培力,先讓一些有心的社區與社群在上述的理想底下操作,完成可做到的小成就,再引發吸磁效應,進而由小社區與社群的結盟,逐漸影響區域的結構性改變。以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參與九二一災後重建的經驗,有下列主要案例:

〈一〉 呼籲南投縣政府重新評估埔里新行政中心遷往籃城里計畫:
願景:繁榮舊市區  創造新埔里
說明:九二一地震,埔里的行政機構全倒,縣政府要在離埔里舊市區三點五公里處的籃城里興建綜合行政、住宅、商業的新都會,引起市中心居民極大的恐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諮詢諸多專家,亦認為有諸多困難與爭議,呼籲縣政府重新評估。

動員:此案原本接近定案階段,新故鄉在內的民間組織、鎮民代表、學者專家等集結起來,開始辦理公聽會、推動民眾連署、向有關單位提出陳情。各團體並於二○○一年二月八日自發性成立「新行政中心重建關懷聯盟」,集結關心重建的埔里人,表達對新行政中心重建的意見;二月十四日情人節當天,聯盟帶領五百餘人,手持著玫瑰到縣政府進行柔性抗議,展現埔里人理性的行動,以及堅定的決心。六月十日,新行政中心重建關懷聯盟發動公投,埔里鎮民再次用行動表達意見,結果二千零二十三票中有一千八百九十五票反對遷建,一百零一票贊成,二十七張廢票,民意再度彰顯。直到該年縣長改選,新任縣長林宗男上任後,確認行政中心遷建確實違背地方期許並有諸多問題,於二○○二年終止遷建計劃,確定於原鎮公所對面公共用地重建,並於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動工,二○○四年六月七日完工。而今,一個完整的聯合行政園區,坐落在與群眾關係緊密的城鎮中心,不惟牽繫著整個市中心的脈動,也見證埔里鎮民堅持理念、捍衛在地權益的歷程。

〈二〉 反瀝青廠
願景:捍衛台灣之心 為子孫留下淨土
說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某公司以不實資料及不當手段,向南投縣政府環保局申請固定污染源設置許可。南投縣政府核准弘道瀝青廠在埔里鎮籃城里特定農業區設立,污染源緊鄰市中心,距離住宅區更不到一百公尺。居民成立自救會,但會員紛紛被黑道恐嚇,籃城里黃里長因受不了長期壓力,因而自殺,自救會瀕臨解體。

動員:二○○三年七月消息傳出,縣府即將核發瀝青廠操作許可證,南投縣議員許阿甘與籃城、大城兩里里民,尋求新故鄉協助。我們凝聚了一群關心埔里公共環境議題的團體籌組了「埔里公共環境保護聯盟」,展開一系列反瀝青廠行動,發動兩百多位鄉親至南投縣政府靜坐、陳情、向南投地檢署按鈴申告縣府相關人員瀆職。其後並展開全國性的「埔里鎮反瀝青廠」萬人連署行動,並發動埔里地區有

download附加檔案
location地址: 南投縣埔里鎮
keyword文章關鍵字: 921大地震 新故鄉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