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勝欽 Liangz
《新莊騷》地方誌創辦人
前言
近年來,台灣對於社區營造到地方創生的發展資源日愈增加,方法形式越來越多元,政府也積極鼓勵年輕人參與投入,希望帶來跨世代的在地願景。
然而,以我在產業界的實務經驗來說,選擇投入地方行動跟「在地創業」其實沒什麼兩樣,如果你提供的服務或產品,在對方尚未認識或理解「需求脈絡」的當下就急切地推銷,卻無法引起廣大共鳴,最後有如放煙火般短暫,被時間洪流給沖淡。
所以在行動初期設定好「定位」,找到適合在地互動的「媒介」,逐步地發聲累積、獲得在地認同與公眾聲量,進而產生「話語權」帶動倡議目標,是就算身為社會公益行動,也應該要有的品牌思維和行銷策略。
畢竟,在地擾動能夠快速產生成效,依然是種美好想像,不同世代的成長背景下,不同族群對於在地認同的程度也大相逕庭。
尤其自民國六、七十年代開始,臺灣政府積極發展民生工業,每個產業每間廠房都提供成千上萬個就業機會,進而帶動農村鄉鎮的勞動人口流向都會城市;而這種至今持續發生的「北漂」現象,促使異鄉家庭愈佔比例漸高的衛星城市,對於在地認同的程度卻也跟著降低。
以下,將分享我在「新莊」這座常被稱為文化沙漠的新北城市裡,透過創辦《新莊騷》這本地方刊物、運用「從媒介到平台」的策略脈絡,成為城市媒介與串聯平台的地方品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