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陳克瑤】
「黃阿姨,我如果從南投出發,要如何到妳們社區呀?」,與「南投縣日月潭頭社活盆地休閒農業促進會」的黃理事長照巡電話聯繫前往輔導事宜,當然需要知道如何順利的前往,「走台16線往魚池鄉方向,千萬不要走到131線喔…」。
就這樣,6月16日(星期六)下午,社造菜鳥與輔導老師國立聯合大學黃教授世明相約在頭社社區見面。但是,本來很順利走著台16線,在水里一個岔路我接到了131線,台16線就此消失,當然,只好電話呼求,繞了一圈環湖(日月潭)公路,我終於在「阿媽洗衣池」旁邊見到黃照巡阿姨,這時候我忽然回想起亞洲大學廖淑娟教授說過,幾年前在南投山區繞了3個小時,還是找不到社區的一個經驗…南投真是好山好水好多路。
目前社區婆婆媽媽們仍在使用的阿媽洗衣場,維護良好
魚池鄉頭社村面積約有245公頃,其中屬於草泥炭土地質的地區約有170公頃,而當地草泥炭體地質的形成,其實是經過數萬年的累積,由於當初是一個封閉式的湖盆地型,裡面的水流不出去,湖盆內水量的多寡取決於當年的降雨量,因此久而久之湖盆內的植物生長枯萎,就逐漸累積成厚厚的草泥炭土地質;早期頭社村以務農為生,種植稻米的農民,經常發生水牛卡在濕軟的草泥炭土裡,動彈不得,必須仰賴人力幫忙才能脫困的情形,當時社區出產的稻米稱為「頭社米」品質相當精良,由於社會及經濟型態變遷,社區已近30年未種植稻米,多改種「絲瓜」,絲瓜品質甘甜、入口滑順,目前已成為全國絲瓜數一數二的產地,絲瓜約於每年6月至10月為盛產期,10月至第二年6月間,社區改種蘿蔔,並遵照傳統古法製作「老菜脯」。
頭社社區推動社區產業「甕裝老菜脯」
採收並揀選品質優良的蘿蔔,整條不可剖切,在洗淨擦乾後即以鹽巴抹上,用手一直搓到鹽巴消失後,上面放石頭重壓讓水份跑出來,醃放一天後,第二天白天進行曝曬,到了傍晚收起,然後再抹上鹽巴,搓到鹽巴消失後接著放石頭重壓讓水份跑出來(以前據說是用腳踩),第三天再重複曝曬,這樣繁複的過程一直持續7天,即可入甕,等待時間讓其成為「老菜脯」,很多地方早已省略「曝曬」的過程,僅以「醃放」製作而已。但社區媽媽們還是不怕麻煩的以古法製作,我想,多了「陽光」加持的「老菜脯」一定讓品嚐過的人感到特別溫潤、甘甜。
社區媽媽黃阿姨示範社區產業「甕裝老菜脯」
今年頭社社區協會提案,獲得文建會補助辦理執行新故鄉第二期營造計畫為「絲瓜心.菜脯情」,將發動社區媽媽們以手工製作俗名「毛枝」的草本植物編織成的提籃,甕裝當地的「老菜脯」,希望能讓外地的民眾更加認識社區產業。這次計畫讓社區婆婆媽媽們忙碌了起來,嘴巴雖然叨唸著「阿巡實在真會找工作給我們『沒閒』…」那純樸可愛的笑意卻在嘴角漫了出來……原來「社造」造心的功效就在這兒呢……
輔導老師黃教授世明與居民共同討論
頭社村長期來雖因年輕人口流失,高齡化問題嚴重,經濟未能發展,卻也保有寧靜的鄉村風貌。在「活盆地」的稱號下,已漸有外地訪客來到社區。黃阿姨拿出2年前由居民共同完成的手工導覽地圖,相當質樸,地圖外框以曬乾的「絲瓜」框成,再以「毛枝」、絲瓜葉等拓印完成,看到運用當地素材製作的地圖,令人感到樸實與可愛,當然,協會組織中一群約40歲至60歲的返鄉鮭魚成員們,不斷腦力激盪,努力爭取政府經費,並導入各項培訓課程,也看到了許多營造過程。頭社村居民模仿國外鄉村以優美壁畫帶動觀光商機,村內以4大主題彩繪三合院外牆,彩繪主題以當地居民生活為主,讓社區環境變得美輪美奐。
頭社村村民的過往生活
頭社社區協會在98年度也加入了文建會新故鄉第二期計畫,從調查社區生活及古物開始,今年度則融入了在地生活經驗與傳承,期盼在多方資源共同努力下,呈顯社區特色與魅力;輔導老師黃教授世明認為社區資源與成果相當豐碩,但是卻缺乏整理與宣傳行銷,因此,老師建議應可加強此方面的推動運作;另外,提醒社區應共同討論,設定一個長遠的可發展願景,一同建構屬於當地居民的「美好生活圈」。
頭社村美麗的鑲嵌壁畫
居民共同完成的手工導覽地圖
今年我們補強了社區輔導的工作,先瞭解社區提案的需求,再邀請可以實質幫助解決問題的老師前往指導,此一機制不但讓社區感到窩心,更得以讓我們瞭解社區的「需求」與「問題」,當然,聯結更健全的協力機制(行政部門+社區+民間+學校)讓「社造」工作可以真正讓每一個居民凝聚更多的力量,一起關心居住的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