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小農/邱榮漢
愛與意志力是一切的起點
自小生活在桃園山村之中,幫忙家中農事便是避不可免的課後活動,沒有寒暑假與同儕遊玩的學生假期,伴隨的只有冬季冷凛的種菜寒風與正夏炎熱氣温逼出額頭上不止的汗水往鼻間流下,回想起那段緊鑼密鼓工作的童年時光,還是不禁佩服自已,也因為如此,我深刻的用身心體悟了從事農業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但另一面,也讓我與父母親的情感,連接的天衣無縫,在23歲時母親意外過世的那一年,每個夜晚都是難熬,因為心裡知道,這世上為自已付出最多,最関心自已的人就是父母親,所以,假如您是回鄉務農的朋友們,誠懇的建議您盡可能不要因務農而起紛爭,站在家人的立場他們是希望你不要做一份很辛苦的工作,在他們還不了解你的意志前,請多跟家人溝通。
轉變與忠告
從2010年回鄉,務農至今五年多的時間,和作農社有機農場合作,在國內一百多家店面販售我們生產的農產品,也有六所幼兒園、課後照顧班600多位的學童,已從原本餐桌上慣行食物轉為我們供應的有機蔬菜。許多消費者是我們的固定支持者,不斷有人尋問我如何找尋從農的熱情,堅持生產品質如此優良的農產?必須坦白的說,直至回鄉後的那一年,我仍然很不喜歡從事農作,對農作並沒有太多的熱情,只是五年前對父親的牽掛,與不捨他成為獨居老人的簡單理由,讓我在拿到建築藝術研究所學位後,便毅然回到北橫的山上老家陪伴他,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願意一直待在農業這塊產業呢?我的答案是:「成就感」與「讚美」。這些不只是來自於農作本身,還有更多是我與和作農社許多朋友共同創造的不同作法,使農業變的不一樣,也相對有趣、有挑戰性,在這樣推力下,不由自主的讓農場一直往前進,當然,在這些過程中,不順遂的事、錯誤的決策、財務虧損與人員流失都是我們所經歷過的,千萬不要認為結成香甜果實前,沒有經歷過各種正常考驗,因此在我們過往經驗中有幾點提出來與讀者參考討論:
一、有想法與多人討論後再操作:
在從農的過程中,農民不像在企業中能與多方咨詢,同事間往返討論,更難聽到不同行業別的思考模式,如此會導致問題解決方式單一化,停留在自已的想像範圍中。也許,解決的方式不只一個,或是自已根本把問題點搞錯了。比方:某種作物每年都會遇到市場價格崩盤的問題,因此,一般直覺式的想法就是這種作物不能投入種植,假如,換另一方面思考,為什麼每年價崩仍有那麼多農民種植呢?可見,這類農產品有一定廣大的消費市場,那供過於求的問題,有可能是出在我們沒有更好的產品區隔,所以,優劣勢與種植前的策略擬定就變得相對重要,在多方討論下,可以讓問題更明晰,解決問題方向更清楚,比較不會陷入人云亦云的單方思考、資訊解讀錯誤的情形。
二、用合作代替競爭:
在研究所時期我主要參與的是社區營造方面的工作,以社區工作經驗教會我許多做事的方法,因為社區操作常面臨到經費匱乏的問題,以致於我們往往要用最少的經費做出最大的效益,那怎麼做呢?那就是串連與合作,串連更多的人與事,與更多單位、社團合作,讓彼此互利,使效益擴大並達到我們們要的目的,回到農村後,我觀察農民有許多的問題只會找農業相関的公部門單位或農會尋求協助,大多數人並不會主動尋求異業的合作,這部分使我非常的納悶,了解原因後才知,一般農民並無相関經驗,也不認為農業需要跟其他行業有合作的関連性,這也限縮農業與其他行業結合後產生出許多有趣的可能,舉例來說:你相信一個完全不懂資訊工程的農夫也可以開發出一款交易平台的APP程式,提供農產品上架網路販售嗎?是的,我們做到了!由和作農社與hypo的程式開發夥伴一起完成一款名為SOLDA的APP線上交易平台,它的初衷就是為了讓農民免去中間商這層產品利潤,使生產端的農民可以直接跟消費者交易,雙方都獲利而開發出來的APP程式。
三、產量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是品質:
在過去幾年當中,因為需求增多我們不斷的擴大種植面積,在有機、自然農法操作下農作物面對種種不確定因素,如氣候異常、病蟲害迅速擴散等風險,另外造成品質不穩定,一昧的追求產量的過程卻失去最寶貴的務農價值,這是我們農場曾經犯過的錯誤,唯有使身、心、靈得到平衡,我想才是務農最大的收獲,這部分我們仍在努力中。
四、農場規模小不是問題:
只要努力創造有社會價值的正向循環模式才是最重要的事。當你可以創造對土地、社會有意義的回饋,那才是農場真正的價值。
十多年前我離開這塊土地,認為務農是落後的象徵,十多前後我重回這塊土地,才慢慢了解,能夠找回善待土地的方式,才是找回讓心安住的方法,是最先進的地方。
最後,我留下個人的e-mail歡迎來信
E-MAIL:junghan071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