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如何從在地DNA盤點,創生專屬社區的產業
圖/文:前客委會研究員呂致緯

發表時間 2019/11/08 15:00
登入

如何從在地DNA盤點,創生專屬社區的產業

0
閱讀人數:8062

今年-2019年是台灣地方創生的元年,也是各級政府面對台灣鄉村人口老化與減少、產業競爭力流失等嚴峻的國安議題所體出的地域振興與再造的主張,並且藉由各級部門的整合,彙整鄉村基礎資料(DNA)的盤點,並且導入社會資源來推動的創生戰略,最主要也是要達到社區產業的品牌差異化、城鄉基礎環境的建構以及利用創意來翻轉在地發展思維,並且以促進青年與外鄉遊子的社會參與來達成的人口與產業回流與經濟發展的KPI。

 

一、社區從自覺到發掘,社區需要的是手法

我們都知道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的重要性,也知道資源盤點是落實創生的第一步;但是面對精彩的案例與工具的背後,「如何做」是目前許多社區所疑惑的,例如社區DNA的資源盤點與應用,無論是調查盤點出在地的特色或是做了SWOT分析,但對於每一個地方的差異性要如何有效的凝聚出專屬各社區的風格,往往無所適從或是仿效抄襲,造成同質性的產品無法分辨各地的區別,也很容易被取代與淘汰。

 

因此社區產業不僅是經濟的議題,更是教育、文化永續發展的呈現;在此以列舉案例或虛擬特色為方式,來理解如藉由社區資源的盤點與歸納方法的應用,來看社區產業如何藉由創意翻轉與永續推動,塑造永續、唯一的價值。

 

二、從社區產業切入,如何盤點在地DNA

因此社區產業可以從三個DNA的角度來思考,包括「故事感受」、「常民生活」與「產品服務」的DNA上

(1)記憶的DNA
在地住民的集體記憶包括曾有的故事(如從軍、事件)、地景、產業或是設施,或是消費者、遊客曾有的回憶,都是獨一無法複製的體驗,也是旅客決定是否再次光臨的原因之一,更是社區產業在行銷時的品牌印象。

DNA盤點(例舉):拓荒或歷史事件、九份煤鄉、金馬軍旅回憶、南投車埕木工廠、瑠公圳、鐵道記憶、商道驛站(茶路、魚路古道),以及專屬於各地的生活經驗與回憶。

 

(2)文化的DNA
從人、文、地、產、景所蘊育出來在地獨有的常民生活與文化,例如:客家文化、原鄉文化、馬祖閩東文化、傳統建築與廟宇以及從農業衍伸的生活模式與文化習俗,或是鄉野軼事與傳說等等;都是在地重要的文化DNA元素。

DNA盤點(例舉):浪漫台三線、客家收冬戲、豐年祭、媽祖繞境、馬祖擺暝、鐵板燒塔與澎湖乞龜、平溪天燈。

 

(3)產業(商品、空間與服務)的DNA 
社區產業具備在地所需的消費場所、販售商品、體驗與服務等,或是依據六級產業分工的最佳呈現,包含地產地消、在地分工與利潤分享、社區微型產業鏈的組合等。

DNA盤點(例舉):大溪老街(豆食、木藝)、三重碧華布街、新竹玻璃工藝、竹山竹工藝、豐原漆器、內灣野薑花、深坑豆腐。

 

三、從DNA交融塑造在地專屬的「見學體驗」、「創意經濟」、「藏用消費」

(1)記憶DNA 乘以 文化DNA (見學體驗的規劃)


推動見學遊程的國外最有名的案例就是與信仰結合的歐洲天主教聖雅哥的朝聖之路、日本四國的遍路之旅、台灣大甲與白沙屯媽祖的會香路線,以及生態人文意象方面如阿朗壹古道、淡蘭古道、鳴鳳古道、浪漫台三線等,都是文化與記憶交融的見學典範。

 

(2)文化DNA乘以 實體DNA (創意產品與空間的規劃)


在翻轉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將實體產品創意化,例如將布農族文化與在地梅子產業結合的「南投縣信義鄉農會」,其中的長老說話與忘記回家等梅子酒系列已是經典的創意行銷典範;其他包含客家粄食、陶藝等桐花創意商品等。

 

(3)產業DNA乘以 記憶DNA (收藏、使用)




在收藏與使用的服務價值呈現上,運用在地獨特的感知情懷,來製作專屬的伴手禮與服務販售,例如金馬地區的酒可以結合軍旅記憶,將各年份的老酒製作成同梯退伍令,或是大溪黑豆干結合以往年節拜拜,拜豆干做大官的軼聞回憶;亦可搭配特色老店再造與服務消費氛圍強化來呈現。

 

四、最終創生唯一性與在地性的社區產業

推動在地型的社區產業,掌握以下重點就可以達到市場區隔的效益;也就是VI(Visual Identity )視覺識別 加上MI(Mind Identity)理念識別、BI(Behavior Identity)行為識別。


例如社區產業的例如社區產業的VI(Visual Identity )視覺識別,可以依據在地特有的文化圖騰、傳說以及地景特色與人文風情等,如F-16機尾使用花蓮阿美族神話傳說馬拉道太陽神光芒圖騰,或是客委會客家桐花、客家藍衫的設計。

MI(Mind Identity)理念識別,可以營造低碳、友善、生態、藝文的健康社區,例如嘉義大林與苗栗南庄用慢城作為城鄉的品牌理念來營造,保育石虎的石虎米等等。


BI(Behavior Identity)行為識別,可以做為無菸社區、無塑的社區、友善耕作與認證的生產環境,或是在地專屬的行為儀式等,以及在地消費皆由在地生產而來。


社區產業除了在地元素的調查蒐集之外,最重要的是在於產生唯一不可取代的識別性以及消費吸引力;所以社區產業或是文化產業不能僅靠絢麗與精緻的包裝,更應該藉由商品傳遞「文化的核心價值」,「以及依附在此價值下所衍生的手作與創作的行為模式」。

 

那麼社區的永續發展將可以做為經典農村的永續典範。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分享

keyword文章關鍵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