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專訪村落美學計畫推手:前宜蘭縣文化局局長林秋芳
社區通採訪小組
張丞嘉
發表時間 2019/03/09 20:00
登入

專訪村落美學計畫推手:前宜蘭縣文化局局長林秋芳

0
閱讀人數:1507

什麼是美學

一談起美學,曾任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局長的林秋芳便話匣子大開,源源不絕的和我們分享她對美學的堅持,小至日常的每一頓餐食,大至政府施政的每一項環節,都有她獨到的見解。她說:「美學,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從故鄉出發

宜蘭縣,這個以好山好水為全台所知的縣市,自1994年「社區總體營造」推動以來累積了豐沛的社造能量,1997年舉辦第一屆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更進一步帶動了全台各地推動社造工作的風潮,時至今日,宜蘭縣仍舊被認為是台灣社區營造的領頭羊。

 

談起林秋芳局長與宜蘭這片土地,可以說有著無法割捨的情感,自小生長在宜蘭礁溪鄉,這個以溫泉為名的小鎮,從小就熱愛藝術,尤其是舞蹈與美術。然而大學時期如同許多青年遊子因就學而離開宜蘭,畢業後加入民間企業,擔任行銷總監。1991年至1997年間,因緣際會下加入了宜蘭縣政府文化中心,而後來到中央單位任職於文建會,協助早期台灣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推動。

 

之後數十年間,林秋芳遊走民間與公部門,除了擔任跨國企業的總經理,推動各項文化事業的發展外,也協助各地藝術空間、博物館草創期的發展,像是:2003年擔任台北故事館的開館館長、2005年策劃華山藝文特區臺灣生活工藝運動大展、2006台北國際茶文化博覽會...等。數十年豐沛的文化工作與策展經驗,讓時任宜蘭縣縣長的林聰賢先生在2012年時邀請林秋芳擔任宜蘭縣文化局局長,而任內推動「村落美學計畫」,更是宜蘭縣社區營造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村落美學計畫在宜蘭

在出任文化局長前,2009年林秋芳舉家回到故鄉礁溪定居,回到小時候生長的故鄉,她這樣描述這段歷程:「女性的身體透過婚嫁而移動,曾經離家三十年再度返回家鄉的際遇,是傳統社會少見的。而一個人,如果沒有真正離開過故鄉,就不會懂得思念、不會懂得故鄉的美好...」回到故鄉,記憶裡小時候的村莊已有了非常不同的樣貌,雪隧的開通縮短了城與鄉間的距離,帶動熱愛宜蘭好山好水的移民遷入,新型態的公寓大廈社區成立。帶著在世界各地闖蕩多年藝術文化工作經驗回到故鄉,林秋芳成立「桂竹林國際文化工作室」,在社區管委會、地方人士、社區居民的支持與參與下,舉辦了「村落美學-礁溪•桂竹林國際藝術創作營」,這是一個由民間自主辦理的國際藝術創作營,邀請在地藝術家、社區居民,甚至國外藝術家,共同生活一起創作,讓新成立的社區,透過藝術的交流,形成夥伴關係,不只打破藝術的疆界,讓居民親身體驗藝術創作的美好,連結起社區意識,更讓藝術與這片土地產生連結。

 

對林秋芳來說,這次的經驗不僅僅是一個策展、一個營隊,更是一圓回到家鄉為故鄉付出的夢想。而上任局長後,林秋芳開始推動「村落美學計畫」,將民間的發起的策展活動帶到地方的施政。她說:「美學是無所不在的,然而單純推動藝術是困難的,因此需要透過在生活中的每個小角落,村落美學計畫正是提倡在生活的角落裡加一點熱情、加一點創意,在生活的周遭都導入藝術的因子,整體的生活空間就有不同的氛圍。」

 

2013年第一屆村落美學計畫開始推動,透過辦理「生活大師移動講堂」,打破社區營造傳統上以組織為單位的推動模式,在縣內選出七個特色空間,並邀請該據點的美學達人擔任策展人,舉辦一系列小型美學沙龍,林秋芳表示:「沙龍,是一種溫馨而不嚴肅,是持有一顆開放的心,與好朋友分享的精神。」沙龍,將看似遙遠的藝術,拉進到人們的生活中。

 

2014年以「有機」主題,帶入工藝、文學、眷村文化...等主題,更將村落生活美學的論述擴及至「食、衣、住、行、育、用」對林秋芳局長來說,美學不是難以接觸的,而是可以很常民的。譬如說:飲食,我們知道食材從哪裡來、用什麼方法烹飪、搭配什麼調味料、如何擺盤、用什麼器皿盛裝,這些都是美學的一部分,只要在生活裡面加入巧思,就能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更有品味。另一方面,也持續辦理藝文沙龍,讓美學持續向下扎根。

 

2015年以「宜蘭染」為主題將村落美學計畫掀起另一波高潮,透過開設藍染課程,培養社區手工業藝術人才,更有系統性地讓社區居民能夠體驗藝術之美,也透過舉辦「水田音樂會」將原本只在國家音樂廳才欣賞的到國家級音樂盛宴帶到宜蘭的山水田園間,以山水為背景,音符為顏料,畫出一幅幅動人的美景。林秋芳局長跟我們分享:「最令人感動的是,看見這麼多居民的參與,而在演出前觀眾屏息等待表演的開始,演出過程中眾人的陶醉,演出結束觀眾的熱情掌聲。」她知道,這一刻,藝術的種子已經悄悄在我們的社區中發芽。另一方面,也積極的媒合藝文工作者進入社區,持續辦理各項沙龍,也透過文化局小型補助,培養在地策展人、培育在地文化頭人。2016年以「閱讀老屋」為主軸,將具有古味的空間活化再利用,進一步發揚傳統美感價值。

 

透過村落美學計畫的推動,林秋芳老師期待從培養個人美學開始,到家庭美學的養成,進而發揚村落美學。林秋芳老師說村落美學計畫的推動有兩個層次上跨域的意義,第一層是地理上的跨域,透藝術家入村、國際藝術家交流,打開社區的視野;另一層是類型上跨域,透過不同類型的藝術、策展交流,讓在地的策展人獲得新的刺激與成長。

 

公部門的角色

穿梭跨國企業與公部門,林秋芳是個非典型文官,一路走來提倡「小政府,大民間」的概念。公部門重要的任務,是讓民間的力量能夠被引動出來,她說:「公部門要懂得做餌,給民間誘因,讓民間單位得到好處,誘發他們更多參與的動機。而不是綁手綁腳,畫地自限。」公部門很重要的角色是為民間搭好舞台,讓創新和創意可以發酵,如同在村落美學計畫的推動過程中,運用公部門的資源與地方媒體合作,給予創作者更大的媒體曝光效果。在施政的環節中,也要做到領頭羊的角色,譬如說在推動村落美學計畫之時,便要求文化局的整體視覺意象美感的提升,每一張活動海報的視覺傳達,都要親眼看過,確認符合美感的要求,才能夠正式釋出;而在辦理藝文活動時盡量免去不必要的致詞與政令宣導,讓參與者與表演者獲得最大的舞台,盡情揮灑他們的創意。

 

社區營造強調區域的參與以及社區的能量,林秋芳老師說:「公部門在辦理活動的時候,就要想像自己是觀眾,才能由社區的角度來辦理活動,了解他們想法,大膽的創新,擴大更多人的參與。」

 

展望社區營造的下一步

林秋芳老師和我們分享,歷史中世界上幾百萬個藝術家,只有一個畢卡索、只有一個米勒,但她相信越多人參與藝術以及社區營造,我們的社會將會更美好。而村落美學計畫的推動,要的並不是驚天動地般的轟轟烈烈,而是像綿綿細雨般滋潤著每個社區。透過社區營造的推動,讓人得以重新連結,讓地方產業有機會走向更大的舞台。

 

從一個在礁溪老家種田種到大學的青年,再到縱橫外商企業十多年,穿梭公私部門,從政生涯推動多處博物館的設立、帶領藝術走入社區,一路上林秋芳老師一直扮演著開疆闢土,建立新局的角色,她這樣回顧:「從故鄉出發,闖蕩江湖多年,再回到家鄉,與小時候的兄弟姊妹、親朋好友再聚在一起,有機會為故鄉服務,我很感恩。」有人說,她就像媒婆,藝術的媒婆,讓藝術的美在我們的社區裡遍地開花。

 

後記

拜訪林秋芳局長的這天,剛好是一整周難得放晴的一天,在採訪前,老師帶著我們散步在社區的花園內,一路上指著不同的植物,熱情地向我們介紹各種植物的特色,不同種類花的顏色、形狀,要我們觀察社區植物的美,身體力行:美到處都有,只是需要我們打開我們的觀察力,村落美學無所不在。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分享

 

keyword文章關鍵字: 林秋芳 專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