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東引:國之北疆的時空與人
劉香吟(東湧社區發展協會)
發表時間 2020/01/17 15:00
登入

東引:國之北疆的時空與人

0
閱讀人數:1916

2018年冬天,三個在東引長大的孩子,因緣際會得知社區規劃師計畫,因而重返家鄉。要說東引是什麼地方?是一個google地圖定位後,要縮放三次以上才能看到的小島,是一個位於全台最北端(北緯26.23度)的領土,屬於馬祖烈嶼中的一個小島,這個島嶼雖然不大,卻有著豐富的觀光資源,獨特的地景與在地文化,支撐了島嶼的產業,也記錄下我們的童年。

 

回到小島,三個青年面對著陪伴著我們長大的海洋,愜意的在這樣的空間中聊著天,是平凡的日常,卻笑談著不平凡的未來。社區規劃師的計畫像是賦予了我們一個能夠改變家鄉的使命。我們的童年、大人們的鄉愁似乎在全球資本化的催化下,搭上了一台有去無回的列車。為了讓東引能繼續東引,為了讓更多人可以看見東引,我們以「尋根」為主的基地改造計畫油然而生。

 

在提出改造構想與設計時,中路老街自然的成為我們對話中的主角,他是一條紀錄下東引時空流變的街區,閩東漁村的風火山牆、戰地政務的軍事標語與澡堂、還有觀光發展的特色民宿。在地的人文藝術工作者曾對中路老街做了一段描寫:中路以前商店林立,是東引最熱鬧的所在,幾番物換星移,如今只留下蕭瑟,人去樓空(陳翠玲,2016。」乘載著大人們鄉愁與我們童年的記憶,讓中路成為本次計畫的示範點,也是東引人的起點,透過時間、空間、與人的配合,我們推動一系列的社區計畫,讓島民參與東引的故事,同時也希望未來大家能透過不一樣的角度,看見東引。

 

【東引中路計畫圖】

 

閒置空間改造:日常生活美學實踐

在中路老街上,斑駁的房子紀錄下他的蕭瑟,我們嘗試以閒置空間的再製,重現被凍結的歷史,以及集體記憶,同時將其作為活化老街的前哨。導入美學觀念進入社區與日常生活,善用當地人、文、地、景、產的結合,讓居民能夠以嶄新的角度,保留故事的同時,我們也要創造東引的新文化。

 

改造計畫|樂華村4號-舊魚露店

早期的東引是一個傳統的閩東漁村,每每漁獲售罄時,都會有較小的魚與蝦子無法賣完,也因此魚露店誕生了。歷經了多年後,魚露店早已不再生產,門口釀製魚露的罈甕紀錄了流逝的時間,也成為我們尋根的符號。與基地主人的對談中,我們聽見了他對過去的想念以及東引的期待與展望,同時也體會了時代變遷的無奈,他放心的將基地交給我們三個青年。為了賦予它的意義,我們嘗試以藝術的角度改造基地,首先將地坪以「小魚、小蝦」的陶片重新打造,作為魚露店的符號,同時使用閩東式木窗重新擺設,與旁邊的石頭屋相配,重塑閩東漁村意象,讓基地成為中路美學再製的示範點。

【改造前】

 

【改造中】

 

【改造後】

 

樂華村36號:觀景平台

海,是島嶼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東引中路上,除了有歷史空間,更多的是凝望海的時間,改造了觀景平台的制式化,希望用一個軟性的空間設計,改用石頭矮墩花台取代原有的欄杆,取得景觀上的平衡,最後使用東引原生濱柃木與迷迭香移植花台,將在地元素串連美學景觀,提供一個充滿特色的空間,讓居民共同維護,也期盼能成為吸引觀光客的景點。

 

【改造前】

 

【改造後】

 

參與式工作坊:串連空間與人

人,永遠是地方最美的風景,屬於大家的社區,更應該有居民共同的參與,於是我們透過參與式工作坊,一起想像著東引的未來,也建立起社區與居民之間的連結。第一場藝術鋪裝工作坊,製作了魚露店地坪中的小魚與小蝦,邀請在地的講師與居民一同製作,每一片魚與蝦都是串起了空間與人連結最好的證明,也讓我們的空間,更多了份人情味了。第二場的妝點社區工作坊,融入綠美化概念,以多肉植物妝點老街,綠意盎然的氣象,我們邀請居民自備家中閒置容器,除了妝點在社區中,更希望能將綠美化觀念植入大家的心中。你們的笑容,是我們一直努力的目標,串連社區與人,讓東引更美更好。

 

【參與式工作坊】

 

【參與式工作坊】

 

收穫結果的甜美,享受過程的汗水;用一雙嶄新的眼睛,看見家鄉的更美的將來。

感謝一路上陪著我們、幫助我們的所有人,永遠記得工作坊那天參與居民臉上的汗水及笑容;在地承包商乘著汗水日夜幫忙製作木窗的辛勞;以及一路上幫助我們的講師、社協成員、在地居民以及島上好團隊。看見東引,我們,缺一不可。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分享

download附加檔案
location地址: 東引
keyword文章關鍵字: 馬祖 空間改造 東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