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禮琳
由米整合行銷工作室執行長、桃園市新移民女性關懷協會行銷長
前言
1994年以來,隨著臺灣民主化進程,政府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下稱「社造」)政策,試圖藉由社區文化的建立來凝聚社區共識,進而帶動民眾參與社區事務,建構社區文化共同體。在此浪潮下,系列政策透過培力課程與公私部門的合作,使居民從公共事務的旁觀者轉變為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的公民。
與此浪潮同時,臺灣社會也開始經歷另一場重大的社會變遷——跨國婚姻的興起,特別是來自東南亞和中國的大量新住民女性於此時開始進入臺灣社會,為「新女力」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兩股社會發展的浪潮最終匯流在一起之後,可以看到,新加入臺灣社會的新住民女性經過社造運動的培力,不僅融入了臺灣的文化氛圍,也為臺灣的文化共同體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多元文化元素。
截至2024年止,新住民及其二代在臺灣的數量已超過百萬,成為社會中的「新力量」。特別是在桃園市,新住民人口已超過六萬人,外籍勞工則超過十三萬人,比例位居全臺之首。這樣多樣化的人口結構,既帶來了挑戰,也為城市的文化共創與文化融合提供了新的想像空間。
在此人口結構下,桃園市政府長期將新住民政策及促進其社會參與視為重點發展的政策之一特別是鼓勵、培力新住民參與社造運動。新住民女性在桃園的社造運動中,不僅展示了她們自身的文化底蘊,也透過共創,讓自身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些新住民女性不僅豐富了桃園的在地文化,也讓臺灣社會對於多元文化和包容價值的理解得以深化。
然而,僅僅依靠社區的努力還不夠。臺灣整體社會對於新住民女性的認識和理解仍有待加強。因此,本文將從桃園的經驗出發,探討社區組織─「桃園市新移民關懷協會」與在地社會創新企業「由米整合行銷」─如何培力新住民女性在社造運動中成為建構社區文化共同體的積極參與者、共創者,並最終成為有能力影響組織和社會的提案者,形塑臺灣社會多元文化的面貌。
從形式到內在動機的培育:新住民女性社造參與
當前文化部的社造政策白皮書社區營造第四期發展計畫(社造4.0)強調「多元平權、社會共創」的核心理念,揭示了促進新住民的公民參與已成為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共同期望。這些政策希望新住民,作為社造參與者之一,不再僅是被動的受益者或配合者,而是能夠積極參與社區事務、解決自身需求的參與者、共創者,甚至是主動提案者。然而,根據筆者過去四年的新住民社造實踐經驗,雖然現行政策立意良好,但在實際推動過程中,許多新住民女性仍面臨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家庭責任及經濟壓力等多重挑戰。
社造活動初期,對許多新住民女性來說,參與門檻較高,削弱了她們的參與信心與積極性;反之,如果社造活動僅限於自我群體內部,強調新住民主導的方向,則可能無法充分體現「社會共創」的精神。也就是說,若未能有效促進跨族群、跨文化的對話與交流,不僅難以打破社會隔閡,甚至可能加深族群間的鴻溝。因此,我們必須反思,如何在政策設計與實施中避免過度形式化的參與,並更注重激發、培育新住民的內在需求。
自2021年起,桃園市新移民關懷協會與由米整合行銷工作室共同推動新住民女性參與社造計畫,見證了許多新住民女性在這個過程中的成長與轉變。桃園市新移民關懷協會總幹事李翠玲,同時也是2023年桃園市政府的新住民楷模之一,回憶起她在2022年首次參與協會社造計劃的經歷時,坦言她對「社造」這一概念幾乎完全陌生。她說:「那時,我根本不知道『社造』是什麼。協會邀請我參與時,我以為只不過是像過去一樣的飲食分享活動,像是做飯、跳舞等,這些活動我和其他新住民姊妹早已非常熟悉。然而,隨著參與的深入,我發現社造不僅是展示食物或文化,更是一種透過『講故事』來重新連結自我與社會的過程。」
翠玲坦言,她剛開始參加工作坊時,面對內容的陌生感到些許壓力,甚至擔心自己無法滿足協會及培力者的期望。但在與其他夥伴互助之下,她逐步克服了這些挑戰,最終成功完成社造工作坊後,她形容自己兩天都因興奮而無法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