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淺談日本「地方產業中堅人才培育計畫
文/
范以欣(聯合大學副教授)
發表時間 2016/07/31 19:25
登入

淺談日本「地方產業中堅人才培育計畫

0
閱讀人數:3951

文/聯合大學副教授 范以欣

2016.06.29

 

自泡沫化經濟發生以來,日本社會一直處於寒冬的狀態。即使近幾年上任的幾位首相力圖革新,但仍不見有所起色,再加上少子化、高齡化社會、城鄉差距擴大以及嬰兒潮世代退休潮等問題接踵而至,使得日本社會各層面面臨了相當嚴峻的考驗。其中,年輕世代工作意願的低落,則是近年來日本政府及擁家裡有年輕世代的家庭感到最棘手的問題。

 

於2005年,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相當於台灣的審計部主計處)的國勢調查即發現,勞動力已面臨高齡化的問題,尤其是較為辛苦、或者是較為傳統的產業,願意投入的年輕人更是少之又少。雪上加霜的是,出生於泡沫經濟時代富裕環境所養成的世代原本就缺乏像老一輩日本人的工作熱忱,再加上長年的不景氣,使得這一輩年輕世代投入工作的意願,就更加地缺乏,日本社會特稱這群族群為飛特族(和製英語freeter的音譯)。飛特族意指以固定性全職工作以外(兼職工作)的身份,來維持生計的人。飛特族在工作的選擇上有所謂的「三不」,就是不髒、不累及不危險,基於這三不,飛特族不願意進行勞動工作。自1982年至2002年間,飛特族佔勞動人口的比例由1.9%增至7.4%。於2002年時,日本有250萬名飛特族及50萬名尼特族,佔15至34歲人口近1成。

 

日本政府擔心,這樣的問題若不立即著手處理:鼓勵年輕世代投入職場、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未來不僅是經濟層面將發生更嚴峻的問題,連帶地會衍生更多社會問題。因此,日本政府積極地制定了預防性的策略,從教育著手以解決根本問題。此外,日本許多地方的產業也缺乏年輕世代的勞動參與,而被迫結束營業或者是終止,而其中,維持著國家人民生活基本農漁業、製造業和建設業更是難以見到年輕世代的身影(表一)。於是,文部科學省(相當於台灣的教育部)於平成17年(2005年)著手規劃、平成19年至22年間(2007年~2010年)推動了「地方產業中堅人才培育計畫」第一期計畫(圖一),希望透過教育的力量,強化年輕人參與勞動市場的意願,並意識到擔負起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此外,也同時解決地方產業後繼者無人的窘境,培育產業所需要的人才,藉以提升國家的競爭力。

 

    初期時,文部省先選定幾個地方產業人才斷層情況較為嚴重的鄉鎮,媒合當地專門高校(相當於台灣的高等職業學校)與地方產業合作,並橫向串聯經濟產業省(相當於台灣的經濟部)、國土交通省(相當於台灣的交通部)、農林水產省(相當於台灣的農委會)等政府部門,以及結合地方政府跨部會共同參與,齊心培育支撐全國人民生活所需「民生產業」的中堅專業人才。具體的執行方法如下:

地方產業業者擔任業師,親自傳授產業相關技術與知識。

鼓勵地方產業與學校共同研究、開發新產品與技術。

學生至產業實習,在工作現場學習實務技術。

教師至業界研習,了解產業需求、提升教學能量。

表一 2005年日本產業別年齡構成表

資料來源:日本2005年國勢調查報告,2006,日本總務省統計局

     

圖一 日本「地方產業中堅人才培育計畫」

資料來源: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shinkou/1326599.htm

 

    在這樣的計劃推動下,地方產業有了年輕世代的參與,活化了產業的發展,也讓學生於在學期間即可累積實務經驗,培養產業所需技術,讓學業與就業得以無縫接軌;同時,也因為活化後的地方產業得以繼續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給年輕世代留在家鄉打拼,減少了城鄉差異問題的擴大。這樣的策略,使面臨少子化、高齡化社會問題嚴峻考驗的專門學校與地方產業,都獲得了疏解的解決之道,在第二期計畫中,專門學校與地方產業攜手研發出具有特色以及市場性的產品,提升了地方的競爭力與經濟發展,其成果可說值得令人效法。

 

    台灣政府較日本更早一步意識到產學合作的重要性,教育部於民國95年(2006)即推動了「產學攜手合作計畫」[1],其內容與日本的「地方產業中堅人才培育計畫」大致相同,但在作法上則有幾點的差異:

就主責單位所扮演的角色而言,台灣教育部為主導者,而日本文部省為媒合者。

就政府各部會參與的情況而言,台灣為教育部及勞動部二部會,日本則串聯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農林水產省部會之外,並結合地方政府跨部會共同參與。

產學合作計畫所著重的產業類別而言,台灣以製造業為主,日本以「民生產業」為主。

產學合作計畫所影響的層面而言,台灣以全國學術界及相關合作業者為主,日本則以參與學校及當地產業、甚而擴及當地社會為主。

 

    筆者認為,這兩者的計畫內容雖然相近,但因要解決的問題不盡相同,因此偏重的重點不同而產生了相異的執行方式,不可予以相提並論。但就筆者個人的觀察,台灣現行的產學合作計畫,仍舊停留在工業社會的思維,主要目的則是解決特殊類科、嚴重缺工產業人才不足的問題[2]。這樣的政策或許能滿足學術界與特定業者當下的需求,卻未必能對「地方產業」的發展提供整體性、實質上的幫助,更別是進一步地解決社會的問題了。然而,綜觀兩國社會的歷史脈絡即可發現,日本發生的事件在經過一、二十年後,台灣也多半會面臨同樣的社會問題,而本文當中所提及:年輕世代工作意願低落、地方產業缺乏年輕世代勞動參與的問題,未來也可能會發生在台灣社會當中。再者,這幾年來台灣地方產業不斷面臨產業轉型與創新的考驗,需要有新的思維與技術的導入方能突破現有的困境。因此,若台灣政府能夠參考日本「地方產業中堅人才培育計畫」,宏觀的檢視我國現行的產學合作計畫,相信將會對台灣的地方產業有更實質性的幫助才是。

 

 

[1] 教育部補助及推動產學攜手合作實施計畫要點

keyword文章關鍵字: 日本 產業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