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社區營造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連結
台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理事長許主冠
發表時間 2020/02/21 18:00
登入

社區營造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連結

0
閱讀人數:5176

社區營造的發展脈絡與現況檢討

社區營造政策源自「台灣生命共同體」的價值倡議,在1987年解嚴到1999年921大地震前,社區營造的目標是希望找出一條在長期被禁錮的社會中,新的文化力來鬆綁體制,可以導引、彌補社會發展的不足,因此第一期社區總體營造多在制度法規的整備,例如舉辦全國文藝季、成立全國各縣市文化中心並充實軟硬體設備、修改命令將原社區理事會轉型為社區發展協會、開放成立社區大學,以及進行一些局部性的實驗計畫等。直到921大地震發生,全國社區、學校、社團紛紛主動參與救災,展現出的熱情與專業能力遠遠超出行政機關的預期,因此在2000年災後大選,台灣出現第一次政黨輪替,新的行政院首次成立由專業團隊運作之社區營造堆動辦公室,將社區營造納為國家政策,之後不斷深化與擴張,在2005年達到高峰,當年將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擴大為推動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整合15個部會對應到社區生活的六大需求,並且成立縣市層級的社造中心,透過賦權與培力的機制運作,協助由下而上建構社區願景。之後在此機制下每六年進行政策評估,修正推動社區營造方向。二十五年來在各部會政策計畫挹注下,社區啟動各種關心環境、人文、節慶、產業、健康照護等議題,也形成很多成功亮眼的成果,但在社造已經有二十多年民主化的累積上,當下台灣與全球各個國家面臨相同的問題,究竟有無因社造改變了社會的基礎?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同的社團、社區、社群彼此有無發展出新的組構,足以面對社會未來的挑戰?社會與國家的關係是否有對話機制?抑或這一切成果只是公部門澆灌出來的政績?這些才是看待從政治民主化走向社會民主化的核心指標。而社區營造基礎既是以公民參與公共議題的治理為核心,就必須理解公共治理這個議題並不只關注在處理政府部門業務範圍內的事務,而在於公民如何處理生活中種種領域的社會問題。

 

聯合國永續目標是什麼?

聯合國高峰會於2000 年由189 個國家的領袖們,共同發佈的「千禧年發展目標」(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透過這個計畫,期盼在15年內,可以落實8項包括:消滅貧窮飢餓、普及基礎教育、促進兩性平等、降低兒童死亡率、提升產婦保健、對抗疾病、確保環境永續與全球夥伴關係等目標。經過15年的努力,到2015年的確達到輝煌的成果,世界的貧窮人口超乎原有的預期降至12%;已達學齡卻沒能上學的孩子減少了一半以上;孩童死亡率降低了將近一半;愛滋病患接受治療的人數,比原本多了15 倍;蚊帳的設置,防止了 600 萬人死於瘧疾。這些成功,很大程度歸因於經濟成長,尤其是中國與印度的經濟高速成長,大大減少了貧窮人口。

 

儘管千禧年發展計畫有不錯的進展,但面對「永續發展」的議題,聯合國發展計畫署認為,世界還有更多進步與改善的空間。如千禧年發展目標中,最失敗的目標之一,性別平等。女性仍比男性面臨更多挑戰,在貧窮、不識字的人口中多達 2/3 為女性、女性晉升與薪資平等的成長比率仍舊緩慢、甚至有許多婦女在妊娠期間因併發症死亡。而除了尚未解決的問題,我們又衍生出更多問題。區域戰爭與衝突迫使近 6000 萬難民無家可歸;氣候變遷、環境污染都正在削弱過去發展的成果,而這當中受影響最深的,還是窮人。

 

面對這些持續甚至化的種種問題。2015 年 9 月 25 日,在聯合國成立 70 週年,世界領袖們齊聚聯合國紐約總部,舉行「聯合國發展高峰會」,基於千禧年發展目標未能達成的部份,發佈了《翻轉我們的世界:2030 年永續發展方針》。這份方針提出了所有國家都面臨的問題,並基於積極實踐平等與人權,規畫出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及 169 項追蹤指標,作為未來 15 年內(2030 年以前),成員國跨國合作的指導原則。台灣雖然並非聯合國的會員國但是做為世界公民的一員也應該參加這個全球行動,用新的角度來看待全球永續的議題

 

社區營造如何對接永續目標

永續發展政策已經是當代公共政策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在現行法律架構下我國推動的依據主要是環境基本法,在法條中明訂「永續發展係指做到滿足當代要求,同時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之發展」(第2條)並分別規定執行之要求,一是以公私協力,夥伴關係落實執行;「國民、事業及各級政府應共負環境保護之義務與責任;國民、事業有協助政府實施環境保護相關措施之責任」(第4條)。二是跨域合作,共同倡議永續發展之理念;「各級政府應普及環境保護優先及永續發展相關之教導及學習,加強宣導」(第9條)。三是建立制度尋求永續發展,「中央政府應制訂環境保護相關法規,策定國家環境保護計畫,建立永續發展指標,並推動實施之」(第7條)。

 

因應這樣的社會發展脈絡,社區營造過往著重社區內部凝聚共識並採取行動的精神正是吻合了上述推動永續公私協力、跨域倡議及建立制度的核心價值,是可以成為社區營造下一階段推動能量轉換為社會改造的基礎。然而要提升社區具有這個新的視野,需要建立一些新的學習,例如對社區的盤點與問題意識的釐清,需要有自我突破的勇氣與認知問題的能力,對解決問題的策略必須有資本轉換的思維與能力,以及最重要,要有社區主體意識的認知,要把自己置身於更大的社會體系中,不再是以爭取資源的角色而是付出、貢獻的新態度。藉由這些無私行動再造光榮。此外,這份永續指標同時兼顧了「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等三大面向,每個單項目標均有指標,在未來社區亦要打破單一項目操作的習性,從個體、社區、到社會的永續目標,形成社區營造的新策略,兼顧三個大面向,把過去沒有訂定指標的習慣,只以感性的感覺與具像成果作為評量標準。開始學習記錄過程與形成累績建立出新的能力與習慣。

 

總之,社區營造就是一個社會公民面對社存在的種種問題,透過倡議與討論凝結出一群關注相同議題的人,尋求用各種方式嘗試解決的過程。在21世紀,永續的問題正是核心議題。秉持著二十多年的社造經驗,再次整合群力,自我提升共同迎向問題就是當下往三十年社造之路的方向。

 

註:封面圖片取自聯合國SDGs官方網站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分享

 

 

keyword文章關鍵字: SDG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