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社區產業即生活.融入港邊社區公民藝術行動
文/陳品潔;圖/陳品潔
發表時間 2011/11/01 16:46
登入

社區產業即生活.融入港邊社區公民藝術行動

0
閱讀人數:1862

【撰文.攝影/陳品潔】


社區的力量來自於居民共同記憶所形塑的文化,隨著鄉村生活現代化,生活中與環境互動的知識與生活經驗記憶漸被遺忘。如何重新發掘自身的角色定位,而且使社區居民願意一起共同朝向實踐永續生活發展?這正是港邊社區發展協會自2001 年提出營造「無尾港生態社區」的願景後,一直努力的方向。社區以「永續」為發展主軸論述之外,也透過生態藝術與公民美學公共場域的實踐,串聯居民的情感與生活。這些經驗,不只結合產業史無尾港成為宜蘭文化新地標,也是社區集體實踐公民意識重要的文化記憶。

港邊社區位於山與海交界處,是許多鳥類與濕地生物的天堂,得天獨厚特殊環境,居民原本仰賴農、漁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給自足。隨著時空與環境變遷,居民轉業、外流、人口老化,該如何為沒落的村落找一條出路? 社區產業要如何搭配生態社區永續發展?甚至是將生態的概念與藝術融入以永續為目標的生活呢?扮演港邊社區的「幕後推手」黃淑瑩說:「完全是邊走邊做。」港邊社區透過永續社區的概念為底圖,透過藝術穿針引線,帶給居民一幅美麗的藍圖,同時逐漸喚醒在地公民意識。

石板建築是無尾港地區在地特色。港邊社區發展協會回收當地廢棄建築之石板再造。
左為:協會正門風動設計之底座。右:辦公區的梁柱也使用石板,凸顯在地建築文化。

藝術的價值來自對於生活的反省與實踐 。黃淑瑩認為,公共藝術應更碰觸人心,融入在地記憶,否則僅是朦朧又模糊的認知。『開門之前』藝術展就是一群宜蘭年輕藝術家對於自我存在的反思,透過創作主題,反映出每位不同背景藝術家對於北宜高通車的看法,不僅與居民呼應,也傳達給所有的宜蘭人,重新審視北宜高開通,對於後山第一站的衝擊。另外,蘭陽隧道出口路旁和嶺腳埕的公共藝術作品,是藝術品、是地標、公民美學的集體創作,也象徵社區點滴回憶。這頗具現代感的風動裝置的上蟲魚鳥類圖騰原稿,取自社區4位平均年齡接近七旬阿嬤的創意。基座採用鄰近拆除石板屋,象徵本地傳統建築石板屋,融合農人、土地、候鳥、大海的木雕則有「身土不二」(身體和環境狀態密不可分,有甚麼樣環境,就會有甚麼樣的人。「土」泛指大地、生態環境,也特別強調泥土。)的意象。透過與公共藝術整體意象傳達出港邊生活的過去與未來。

協會廣場上的風動圖騰,是社區阿嬤與藝術家的協力作品。
左:整體設計材料結合鋼鐵、木雕與石板。右:圖騰上的鐵製鳥獸是阿嬤們畫筆下的記憶圖像。

貼近生活的公民美學觀
圖騰的底稿是從阿嬤們的作品中遴選,透過阿嬤們的眼光,重新看見傳統農漁村的生命力與傳統生活的價值觀。回首當年啟動公民美學計畫,邀請他們用畫筆記錄自己的生命時並不順利。這些阿嬤並不熱衷畫畫,加上傳統農村保守,總是怕被鄰居嘲笑,所以並不主動。幸虧在社區策畫種種活動刺激下,出書、辦畫展、阿嬤ㄟ灶腳上菜,一起度過最沒有信心的起步時段。

「在港邊社區的生活不僅慢活,而且活得很有品質。相較台北,彷彿進入截然不同的人生。」一位嫁來港邊的台北媳婦娓娓回顧台北生活的過去,發現來港邊之後心靈感受的層次逐漸提升,這樣的感受也是當地許多中高齡婦女的心聲。阿嬤們一起在社區裡學畫,不但結交許多畫友,拓展生活圈,也重新定位自己人生的意義與定位,甚至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社區的有了這些愛上畫畫的阿嬤,更顯繽紛活力,更有色彩。

向大自然學習的藝術精神
港邊社區營造的價值在於讓居民可以獲得「讓社區居民在他有生之年,可以獲得非金錢層面的成就或滿足。」藝術家的進駐,從個人到集體的創作,作品跟環境有更多的對話空間,不僅開啟社區居民的視野,更帶動社區對於大自然與藝術的種種想像。以「巢」的主題發想的藝術創作,正是發揮資源再利用的藝術案例之一。

<巢>是開門系列展覽之一。
上:為主題構想說明。左:創作者正用漂流木組裝心目中的巢;右:藝術家向國小學生說明創作概念。

<巢>這個主題延伸出幾個創作上的意義。首先,創作者(居民)對鳥進行觀察,用漂流木進行創作,傳達居民對於水鳥的生態觀察。其次,運用社區產業-碳燒木材為創作原料,讓更多人看見社區的再生藝術產業。其三,是在地岳明國小學生利用回收物的集體創作,懸掛許多為社區、為鳥兒許願的卡片。創作者是居民,而非藝術家。將「巢」築在賞鳥平台,看賞鳥者分享看見鳥的生活觀。創作的素材跳脫「消費」的機制,實踐再生資源效益極大化的概念,是在一藝術創作之上。每位創作者一起築「巢」,透過觀念的溝通、故事的分享、細節的討論,這件作品即是動態的社區合作意識。

公民美學運動做為文創產業
「我們要的產業就是我們未來的期望的生活方式。而非只是展示給人看的社區營造。」港邊社區的論述中期許港邊的人、文、地景、產業的發展以生態社區為目標,期許人類要跟其他生命共存。由此可發現,公民美學在港邊有生態意識的。但是這樣高期望的願景剛起步時,有公民意識的生態社區對於居民而言,僅是一種嚮往的生活方式。 如何透過計畫與活動改變、提升社區的人?剛推動社區藝術時,邀請許多婦女成立社區彩繪工藝坊,僅以彩繪石頭魚為社區產業,很難深刻連結社區願景。直到邀請到再生藝術家-謝東育擔任專案經理,成立無尾港工藝坊開始,如神經突觸般開始串連許多社區元素,並且有突破性的進展。推動「來坐阮兜ㄟ椅仔~再生藝術之碳燒工法研習推廣計畫」,一種結合資源回收再利用、公民美學及環境教育的理想逐漸落實。

右上:再生藝品枋是廢木回收創意利用中心。右下:透過碳燒不僅燒出天然年輪紋路,同時具有防蛀功效。
左下:如同人的指紋,經過碳燒即可展現每塊木頭獨有的「生命年輪」。左上:不必上漆,不僅可以做飾品,也可碳燒木頭桌椅。

運用再生藝術碳燒廢材舊料,透過"瓦斯槍碳燒",作自己的椅子。這些手作碳燒椅,展現現代生活中,不輕易浪費地球資源的難得理念,將友善環境的理念的透過椅子轉化成居民生活的

download附加檔案
location地址: 嶺腳路137號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