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余境萱
攝影/蔡宗昇
商品的不同身世
105年,藍晒圖文化園區裡多了一間溫暖的小店。進駐這所「社區自造—臺南社區產業小舖」的,是來自大臺南十餘個社區,透過在地物產、人文,以及設計創意結合的自產特色產品。細細欣賞這些從地方發芽的創意,彷彿能聽見在地的長輩們述說產業的興衰,或是媽媽們絮叨著手工的「眉角」,更深切感受到設計師重新發現這些素材時的興奮。
小舖自詡為「故事最多的店」也並不為過。這裡陳列的商品,包括糖鄉佳里延平社區的手工糖、盛產貴黍的西港永樂社區掃帚御守、北區大港社區溫和舒緩的香草產品、滿載產業歷史的文南社區布製相機背帶等。每樣商品的身世,藏在花紋、材質、氣味的細節裡,刻劃著專屬於己的獨特記憶。
小店一樓空間,悉心收納這些有溫度的設計產品,二樓空間則為手作體驗教室。在小舖開業後,每逢假日午後,店內常邀請臺南各地社區的能工巧手,與民眾面對面,進行手作學習體驗,也把濃濃的臺南人情味和社區的這些人、那些事,帶到這所溫暖的小店來。比如結合漁村文化創作維妙維肖的菜包、魚包而深受歡迎的喜樹阿嬤們,也曾到這裡來傳授民眾,製作出一個個寓有昌隆順遂之意的白鯧魚包。
設計遇上社區
大臺南有六百多個社區,各地的社區發展協會,也積極推動營造。從發掘潛力、活化社區、加深居民認同,一步步到復甦當地傳統產業、發展社區微型經濟,隨時間的累積,成效逐漸豐碩。
除了地方自主活動,「設區自造」計畫扮演了說書人的角色,除整合了在地素材、傳統工藝、居民參與,並引介設計團隊、大專院校系所深入地方,踏查田野。將地方的產業故事,結合設計對創新的思考,以藝術或創意的方式,製作出一系列的商品。這股創新的力量,像一陣溫暖的春風,社區的產業在他們的轉化下,有了精彩而鮮豔的樣貌。
在過去三年,各個團隊進駐社區,並深入認識聚落中特有的文化、地景地產、工業技術,當設計遇上社區,這些在地優質好物與地方最真摯的故事,隨著細節的紋理重新被編碼、被看見。可別以為這項計畫只是產品製作,另一方面,也透過如藍晒圖、林百貨等實體通路建構及行銷宣傳,以使社區產業最後能達到自造自足、持續傳承的可能性?
故事正持續發酵
105年「設區自造」計畫邁開步伐,讓設計的動能持續深入地方。
左鎮澄山社區,居民以務農維生,白天忙著栽種破布子、山藥、竹筍,揮汗到市場販售作物,拿鋤頭的人至少有辦個世紀之久,歐富創意與居民們討論、研擬,將社區重要的物產重新包裝,並提煉出「澄山精油」與「純露」,擴大了產品涵蓋的生活層面;山川設計結合後壁侯伯社區的「古亭畚」,將特殊的穀倉造型,轉化成桌上的一片風景;崑山科大則以西拉雅傳統十字繡技法,結合時尚包款,發揚蕭壠社北投洋精湛的十字繡工藝。再者,從東山嶺南、西港檨林、南區文南、中西區中正甚至七股樹林,這些創意相互爭豔,為社區發聲,創新了形式,也延續了文化的意涵。
設計團隊與居民密切結合,除了在產品上交換意見,透過溝通、分享,每每也建立了共同的革命情感。為了吸引更多人到社區走走,實際從源頭巡禮,團隊分別在嶺南、文南、檨林、澄山四個社區規劃了具有不同特色的產業輕旅行。透過踏訪,看見居民的誠懇,與產品的實在,這些旅行的痕跡,也變成專屬於彼此的記憶。一段一段的故事還在持續發酵,醞釀出最甘美的土地、風光,與人情。
一如文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邱鴻津先生所言,是設計師的巧思結合了居民手工,把舊有的布產業重新活化與再生,社區也因此找回了舊時的魅力。「設計」的針、與「社區」的線織錦而出的故事,為不同的社區注入新的活力,也延續了產業發展的能量。這些精彩的成果,已經在「社區自造—社區產業小舖」二樓進行常態展出,也於一樓展售。2017年,這嶄新的步伐將要開始,來一趟小舖,聽聽、看看,甚至輕輕地觸碰這些溫暖故事吧。
社區產業小舖資訊
地址:藍晒圖文化園區(臺南市南區西門路一段689號37號)
電話:+886(6)2223-3856
營業時間:1PM-9PM(星期一至星期日)
看社區產業小舖賣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