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連結人與環境的生態社區
文/林民寧
圖/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林民寧
發表時間 2017/09/11 12:10
登入

連結人與環境的生態社區

0
閱讀人數:2311

花蓮縣壽豐鄉/牛犁社區

環境.教育.進行式

大自然是一個有機體,原本就存在著豐富的生態,且自成一個穩定而平衡的體系。但隨著人類社會不斷演進,各種人為力量開始快速地破壞自然,對生態帶來程度不一的災難。我們可以說,人類的觀念如果不改變,再多的生態保育也是徒然。因此,社造所推動的生態工作,最終還是必須回歸到它的根本─造人。

以環境教育為本的核心理念

位在花蓮縣壽豐鄉的牛犁社區,是國內著名的六星社區。多年來,在文化、產業、環境、生態、安全、社福等各方面,都持續不斷推動並累積許多成果。這些工作乍看之下似乎過於龐雜又互不相屬,但對牛犁而言,所有工作其實最終都指向「環境教育」此一核心。因為他們相信,唯有讓居民能夠在生活中時時愛護環境,社區整體生態才能夠維持,也因此在牛犁,我們所看到的生態工作,是一個持續溝通、教育和改變的現在進行式。

舉例來說,牛犁在10 幾年前即開始推動老人與青少年關懷照護。不要以為這只是單純的社福工作,透過日常與老人、青少年建立關係,社區才能夠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發揮影響力,把傳統的舊觀念革除,引進新思維;同樣的,進行各項文化或生態調查,目的也在教育居民更認識自己的家鄉,進而能夠共同關心它、愛護它;除此之外,社區10 幾年來持續進行閒置空間整理和維護,並藉由林務局社區林業計畫每年號召居民共同植樹,則是以實際行動作為表率,繼而引領居民一起化理念為實踐。
左圖:記錄豐田客庄背景的客家文化館
右圖:提供老人送餐的中央廚房

與砂石廠和平共存

這樣的作法不可諱言相當耗費人力、時間,也很難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或許我們可以從社區與砂石廠的一個小故事,看見其中微妙的轉變。

牛犁社區緊鄰豐坪村一帶有幾家砂石業者,每天呼嘯而過的砂石車超過200 輛,為社區帶來空氣、噪音汙染以及交通安全的威脅。早年居民曾經為此挖路封道進行抗爭,但激情過後,一切回復平靜,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2002 年,為了不讓砂石車繼續橫行,社區以美化環境為名,在砂石車必經的巷道前搭建一座綠色隧道,利用隧道高度的限制,成功阻擋砂石車進入,成為早期著名的社造案例。然而,綠色隧道終究只能治標,無法治本,砂石車改道後,依舊在社區穿梭,而砂石廠周邊的農地因為漫天砂塵長期無法耕作,索性賣給砂石業者,使得砂石廠廠區更為擴充。

2007 年,為了減低砂石廠長期造成的環境汙染,社區出面與業者溝通,希望讓社區在廠區四周種植樹木作為圍籬,以減輕砂塵對周遭農地和居民生活的影響。業者得知社區來意後,沒等社區行動,不久即主動在廠房四周種下樹木,其他砂石業者受到影響也陸續跟進。從當初劍拔弩張的對立到後來能夠主動改善汙染,這之間的轉變,是否受到社區長期默默推動環境工作的影響?沒有人能明確回答,但我們知道的是,有許多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改變,確實在這個社區裡醱酵著。
左圖:社區青少年服務隊經營的二手物資交流中心「五味屋」
右圖:綠色隧道以限高阻擋砂石車進入
左圖:豐田文史館展示許多社區居民的創作
右圖:社區風車創意信箱
左圖:社區每年植樹節號召居民一起種樹
右圖:社區劃設臺灣夜鷹保護區

營造綠色安全社區

10幾年來,牛犁社區以營造整體社區環境為目標,依據各區塊不同條件特性規劃不同營造主題,如「荖腦山山林生態區」、「人工濕地園區」、「花蓮溪棲地保育教育區」、「臺灣夜鷹食物鏈生態教育園區」、「生態與有機耕作教育園區」等,也以綠色概念改善日常環境中存在的安全問題,並結合散佈在社區各地的文化歷史據點,打造了一個豐富的學習型社區環境。社區由此也分別於2008 年以綠色安全社區,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安全社區認證、2012 年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場域認證。

但對牛犁來說,環境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所有外來的認證和肯定,最終還是需要回歸社區,讓居民的觀念和行為能隨之改變,因此牛犁最希望宣導和教育的對象,仍然是社區居民,而這也是牛犁未來將持續努力的方向。
上圖:人工濕地生態教育園區
download附加檔案
location地址: 牛犁社區
keyword文章關鍵字: 花蓮、六星社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