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遊走濁水溪,跟著在地青年探索二林小鎮
社區通撰稿小組
發表時間 2019/08/17 12:00
登入

遊走濁水溪,跟著在地青年探索二林小鎮

0
閱讀人數:1318

跟著2019黑泥季系列活動-遊走濁水溪的腳步,我們走訪彰化這個農業大縣,一同探索母親之河-濁水溪流域的故事。這一站我們來到位於彰化縣西南角的二林鎮,跟著在地青年組織「蔗青文化工作室」的腳步,走入二林的街角巷弄,探索在地的人文地產景。

 

說到「蔗青」不難讓人聯想到一定日治時期台灣三寶之一:「蔗糖」有關。日治時期二林附近多種植甘蔗為主,更有「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等大型製糖廠林立,在當時「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政策下,許多蔗農受到日本政府的欺壓,像是種植的甘蔗只能販售給指定的會社、收購價格由會社訂定、秤量甘蔗重量由會社進行、種植甘蔗的肥料也僅能向會社...等,長期奴隸式的欺壓造成農民心生不滿,1925年時,由當時臺灣文化協會的理事李應章醫師成立「二林蔗農組合」帶領農民進行向會社進行協商,然而卻因廠方的態度強烈不肯退讓,進一步激化了農民的情緒,造成激烈的抗爭,前前後後九十餘位抗爭參與者遭到逮捕,最終帶領運動的台籍菁英如:李應章、劉崧甫等人被判刑入獄。但這個事件卻也影響了全台各地成立地方性的農民組合,更在1926年時由當時農民運動的活躍份子,如:簡吉、趙港等人,組成了「臺灣農民組合」持續向當時的日本政府爭取農民的權益,成為台灣農村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蔗青文化工作室的崇銘跟我們分享:對於二林而言,二林蔗農事件應該是一個值得當地人好好紀念的一個歷史事件,而臺灣文化協會、二林農民組合在日治時代傳遞知識、爭取台灣民族權利的精神也應該要被傳承下去,但很可惜的是目前雖然在二林國小內設有二林蔗農事件紀念館,但是許多鄉民們其實根本不知道有這個紀念館的存在。有感於現代社會人與土地以及在地文化的關係越來越斷裂,蔗青文化工作室開始與當地的二林高中合作,結合學校的通識課程,向下種下文化的種籽,帶領青少年們透過課程走訪在地市場,與社區互動,並了解在地的人文歷史,也在舉辦小旅行的過程中,讓青少年們擔任帶著遊客走跳市場領路人,讓青少年們除了透過課程、文本的閱讀外理解二林外,也從反思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如何認識他們所處的這片土地。

 

跟著蔗青文化工作室以及二林高中同學們的腳步,旅人們就像是在闖蕩叢林般走入二林市場,用各種感官體驗市場的特色,感受市場的生猛活跳的叫賣聲、比肩接踵的熱鬧,雖然不是什麼風景名勝,但卻能真實的感受到在地的脈動與活力。

 

圖:走入市場,感受在地的生猛活跳!

 

走訪二林的信仰中心-仁和宮,路途上街道還留有許多日治時代的建築物,走進仁和宮就像走進二林鎮的歷史長廊中,牆上的捐獻牆上一筆一劃刻著林本源株式會社、辜顯榮等地主階級的大名,就是默默記錄著那個時代風華最好的證明。

 

圖:仁和宮前的街道,雖然沒有往日熱鬧,但卻仍留有當時象徵「現代」的建築。

 

透過文史及田野調查,我們得以更了解在地的人文地產景,像是崇銘跟我們分享,1970年代的二林以種植葡萄聞名,而背後牽涉到的是公賣局為了製作葡萄酒而推出的保證收購政策,使得一整個產業得以支撐起來,然而1997年停止公賣局收購後,讓葡萄產業快速縮減,當地的農民為了養家活口改種植火龍果、經營自有酒莊,這才使現在二林有著許多的火龍果田以及葡萄酒莊的地景。

 

也正因為了解了家鄉的歷史,於是我們產生對家鄉的認同,願意為家鄉投入更多努力,除了不定期串連在地青年的小旅行外,這群年輕人也透過讀書會、田野調查營隊推廣在地文化,也舉辦在地青年的交流會,雖然現在他們的力量還小,但他們正一點一點匯聚二林青年對二林的新想像!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分享

 

keyword文章關鍵字: 二林 青年返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