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倪
雲林縣虎尾鎮建國眷村再造協會執行長
前言
虎尾建國眷村位於雲林縣虎尾鎮建國里,於2015年(民國104年)登錄為聚落建築群,是目前全臺灣唯一腹地保存完整的農村型眷村,其地方歷史可追溯自清領農村、二戰日軍以及戰後空軍眷村。虎尾建國眷村從二戰日軍迫遷開始,到因國家需求而成為空軍眷村,虎尾鎮「建國里」更是於1970年(民國59年)軍方為管理眷村方便從原先的兩個里獨立出的里單位,最後因國家政策「老舊眷村改建條例」而使村落荒廢,是一座受著國家政策發展影響而誕生與結束的社區。
筆者自2014年(民國103年)便開始投入虎尾建國眷村的文化保存,觀察虎尾建國眷村從一片大型廢墟逐漸轉變成雲林縣重要的文化發展地,建國里為虎尾鎮里人數最少的里,卻因虎尾建國眷村成為文化資產身份後,引動了一系列的資源進入,從歷史回顧、村落的荒廢過程至保存活化,顯示虎尾建國眷村屬於非典型的社區案例,最後民間發起保存運動而社區中具有大面積的文化資產用地而有更多元地景保存、連結土地歷史與未來活化的可能性,可定調虎尾建國社區的歷史發展與現況皆屬於非典型社區案例,而身為文化資產的虎尾建國眷村便是其重要的社造與地方活化動能,本文筆者透過長期觀察虎尾建國眷村進行此篇非典型社區社造動能分析論述。
貳、場域介紹與發展沿革
一、虎尾建國眷村地理位置
虎尾建國眷村位於雲林縣虎尾鎮建國里,屬於虎尾鎮的中心,地處虎尾鎮郊,往東即可接上國道一號、北至雲林高鐵站、南接78號快速道路,距離均約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建國里的主要聯外道路為光復路與縣道158號兩條,光復路為連結虎為市中心的主要道路,縣道158號則是東西向通往斗南鎮與土庫鎮的連接道路。
▲圖 1 虎尾建國眷村相對位置
虎尾鎮建國里圍過去原屬於附近廉使里、北溪里二里,1970年軍方為管理眷村方便而成立虎尾鎮建國里,原先建國里住戶九成以上屬於軍眷眷戶,僅有一部份非居住於眷村中在地居民,1980年代後建國里開始興建非眷村的社區住宅,至此開始有非眷村住戶進入社區,虎尾鎮建國里明確分為「建國眷村」及「建國里住戶」兩種類型。
2006年社建國里的眷村住戶因眷村老舊改建條例而搬遷,建國里成為虎尾鎮人口最低的里,直至2015年虎尾建國眷村保存成功後,建國里便分為「社區」及「文化資產」兩大部分,「社區」為1980年代後非眷戶、購買房舍的社區居民,「文化資產」則為登錄為聚落建築群的虎尾建國一村、二村,保存面積佔地30公頃,保存範圍不僅是眷村房舍,同時也包含眷村範圍中的農田地景,使得虎尾鎮建國里內呈現特殊的居民居住、文化保存區狀況。
▲圖 2 建國里內部分區現況(筆者繪製)
二、虎尾建國眷村歷史脈絡
(一)清領農村時期(~1943/9)
虎尾建國眷村歷史可追溯自清領時期的三個農村-後壁寮、棋盤厝竹圍仔以及吳厝,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因應日軍太平洋戰線對飛行員的需求,虎尾飛行場擴大訓練飛行員需求,1943年(昭和18年)秋天農村村落後壁寮、棋盤厝竹圍仔以及吳厝土地在日本政府徵收下,成為虎尾海軍航空隊增建兵舍地點,日軍希望透過農村的樹林與農田隱蔽兵舍,原先的居民耗費三個月的夜晚遷移至附近的新吉庄及三合庄(今日的新吉里與三合里),並運用農村土地興建四區兵舍,後壁寮成為一區(今建國一村)、棋盤厝竹圍仔成為二區(今建國二村)、吳厝成為三區(今建國三村),並於北溪厝東北方興建四區(後期建國四村,今雲林二監)。
▲圖 3 後壁寮、棋盤厝竹圍仔、吳厝搬遷(來源:本計畫運用日本五萬分之一地圖所繪製)
(二)日軍兵舍時期(1943/10~1945/08)
居民搬遷完畢後,兵舍相關建蓋工程於1944年(昭和19年)完成,虎尾海軍航空對於同年5月開隊進行訓練,訓練內容包含飛行駕駛、飛行規則與實作駕駛,虎尾海軍航空隊於1945年因應二戰局勢於2月解散,直到同年6月15日虎尾飛行場成為南臺海軍航空隊駐地直至戰爭結束。
▲圖 4飛行場與兵舍相對位置圖
(三)戰後國民政府時期(1945/8~2006)
1.整頓期-戰後機場與軍眷分配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政府戰敗撤離臺灣、中華民國接收臺灣,空軍官校於1950年(民國39年)選擇虎尾機場成為「空軍初級班飛行訓練」基地,兵舍區域成為軍人及眷屬所居住的眷村,眷村大多居住飛官及機場所需的工作人員,包含文書官、地勤人員、機械士等人員,當時稱呼眷村名稱為一區至四區,也就是後來的建國一村至四村,軍方分配運用日軍遺留的兵舍成為軍眷住所,也因應居住需求進行飛官所居住房舍興建,如今日的己、庚、辛棟建築。
2.興盛期-繁華的機場與熱鬧的眷村
1959年(民國48年)空軍初級飛行訓練班任務結束,虎尾機場成為空軍新兵訓練中心,空軍新兵訓練中心主要訓練空軍入伍新兵,訓練為期3個月,全國空軍入伍新兵皆必須於虎尾受訓三個月,懇親與軍事基地的基本機能需求為地方帶來繁華的發展,軍眷所居住的虎尾建國眷村也於1970年(民國59年),軍方因應軍事管理方便,而將建國一村至四村從廉使里、北溪里獨立成為「建國里」,居住空軍新兵訓練中心的教官與機場人員眷屬,眷二代出生與成長讓眷村人口來到高峰,此時期是虎尾建國眷村最繁華與熱鬧的時期。
▲圖 5 虎尾建國眷村成里報紙資訊
3.沒落期-機場結束與眷村改建
虎尾空軍新兵訓練中心於1986年(民國75年)結束任務,功能轉換為空軍防砲警衛司令部幹訓班,軍事僅剩下防守虎尾空軍基地的功能,此時期的虎尾建國眷村隨著眷二代成長、外出念書與工作,人口開始外流與減少,虎尾建國眷村因應眷改條例政策也於 2006年(民國95年)全數搬遷完畢,結束了空軍基地與空軍眷村的時代。
2006年(民國95年)眷村荒廢後,隨著地方人士、民間團體的奔走呼籲保存,2015年(民國104年)虎尾建國一村、二村登錄為聚落建築群,保存面積高達30公頃,開始朝文化資產保存活化與再利用的方向前進,虎尾建國眷村也成為全國少見的農村型與可見不同年代痕跡的聚落。
▲圖 6 虎尾建國眷村聚落建築群保存面積(筆者繪製)
三、虎尾建國眷村保存脈絡
(一)個人行動時期(2006-2009)
2006年(民國95年)雲林縣文化處委託雲林科技大學(後面簡稱雲科大)執行「雲林縣眷村文化潛力普查計畫:虎尾鎮建國一、二村」,執行團隊於調查過程中意外挖掘出虎尾建國眷村於日治時期後壁寮搬遷的故事,間接成為後續保存運動的重要起點。
2007年(民國96年),保存運動首推者高丹華因緣際會與雲科執行團隊了解眷村後壁寮搬遷的農村故事,開始與雲科大執行團隊、新吉里里長林長義策劃推廣虎尾建國眷村與後壁寮搬遷的故事,擾動行動包含推廣性的歷史故事漫畫化、雲林古蹟日辦理等,一系列的行動增加了許多個人行動者的加入,進而促民間組織的出現。
▲圖 7 雲林古蹟日海報 ▲圖 8 保存運動首發者-高丹華(左側)(提供者:魯紜湘)
(二)民間組織與青年團體時期(2009-2015)
2007年(民國98年)保存運動首推者高丹華與虎尾建國眷村子弟魯紜湘成立「雲縣虎尾鎮建國眷村再造協會」,開啟更多民間組織進入虎尾建國眷村保存運動的開端,擾動行動包含眷村廣播劇、虎尾建國眷村漫畫的出版、拯民國小謢樹事件及虎尾建國眷村登錄文化資產歷程。
▲圖 9 虎尾建國眷村再造協會成立(提供者:魯紜湘)
▲圖10風中的黑仔菜(圖片提供:陳小雅提供及授權)
2013年(民國102年)起也出現與協會合作的青年團隊-「自然生活工坊」,開始出現青年行動者,透過辦理營隊、整理廢墟眷村等行動散發青年影響力,在協會組織與青年團隊並存的情境下,2015年(民國104年)虎尾建國眷村成功登錄為聚落建築群。
(三)公部門保存行動(2006~2015)
2006年(民國95年)普查計畫結束後,雲林縣政府至民國98年(2009)眷村保存政策發布後才開始有行動,公部門保存行動經歷過爭取國防部老舊眷村文化保存,但由於政策上與當時虎尾建國眷村非都市計畫身分之間的牴觸以及保存難以完整的考量下,適逢民間提報虎尾建國眷村成文化資產身分,雲林縣政府轉為以文化資產保存方式進行文化保存。爭取國防部老舊眷村文化保存以及文化資產審議過程中,雲林縣政府以小額經費支持虎尾建國眷村的保存點成立以及擾動,直至登錄為聚落建築群。
▲圖11 第一階段推動計畫整修的活動中心(照片提供:建國眷村再造協會)
▲圖12第一階段推動計畫整頓後的活動中心(照片提供:建國眷村再造協會)
叁、虎尾建國眷村的社造動能條件分析
虎尾建國眷村以非典型農村社區複合著文化資產身分開啟了廢墟改造、文化資產活化的路線,虎尾鎮建國里的整體發展也跟隨著虎尾建國眷村的活化、修繕開始有了新的發展方向,而筆者認為虎尾建國眷村能以如此特殊的複合型身分進行推動,包含以下幾種條件與資源。
一、虎尾建國眷村的地景歷史資源
虎尾建國眷村經歷清領農村、二戰日軍以及戰後空軍眷村,清領農村由於屬於迫遷與改建為日軍兵營區,地景上留存較少,大多以二戰日軍及戰後空軍房舍為主,並同時具有台灣少見的大型日軍戰事遺址,目前僅有建國一村進行房屋修繕及應運,建國二村尚未投入修復規劃,以下說明。
(一)大量日軍遺址與眷村房舍
虎尾建國眷村共分為四個村落,眷村命名方式為「建國一村」至「建國四村」,虎尾建國眷村尚未成里前稱為「一區」至「四區」,四個村中每一個村對建築的命名方式與邏輯不同,以利於軍方可以快速分辨建築位於哪一座眷村中,建國一村的建築名稱大多採用天干命名,由入口處的醫院區開始首排,接著以日軍兵舍依次命名,至第四棟則為「丁棟」。
眷區 |
命名整理 |
|
建國一村 |
日遺兵舍 |
天干命名:甲、乙、丙、丁,運用於日軍醫院、兵舍建築所改為的眷舍。 功能性命名:廚房棟、庫房棟、活動中心等,與日軍時期或戰後眷村時期建築的功能性有關。 特殊用詞命名:「忠」、「勇」棟,與空軍精神有所關係。 |
戰後興建 |
戰後興建於一村中有己、庚、辛棟,建築位置於日軍時期也屬於各科倉庫,但於二戰中遭到美軍炸毀,戰後因應初級班教官之眷舍而於廢墟中重建。 |
|
建國二村 |
日遺兵舍 |
數字命名:八棟、九棟、十棟等,如若是沿用日軍兵舍建築,部分建築則會在數字前加上「老」作為開頭,如:老一棟、老三棟等 |
戰後興建 |
「新」作為開頭加上數字:如新一棟、新三棟 |
|
建國三村、四村 |
日遺兵舍 |
英文命名:D棟、F棟、B棟、G棟等 |
▲表 一 建物命名邏輯
虎尾建國眷村聚落建築群全區含建物、戰備附屬設施地景,建國一村建築物共計19棟,戰備附屬設施共計28處;建國二村建築物共計20棟,戰備附屬設施共計26處。
▲圖13 虎尾建國一村日軍/戰後建築功能疊圖(筆者繪製)
棟別 |
創建年代 |
原用途 |
構造 |
甲棟 |
1944年 |
日軍避病舍 |
磚造 |
乙棟 |
1944年 |
日軍第一士官舍 |
磚造 |
丙棟 |
1944年 |
日軍第一士官舍 |
磚造 |
丁棟 |
1944年 |
日軍兵舍 |
磚造 |
忠棟 |
1944年 |
日軍兵舍 |
磚造 |
孝棟(勇棟) |
1944年 |
兵員烹炊所及浴室 |
磚造 |
己棟 |
1950年 |
原日軍主計科倉庫;戰後重建-飛行官眷舍 |
磚造 |
庚棟 |
1950年 |
原日軍各科倉庫;戰後重建-飛行官眷舍 |
磚造 |
辛棟 |
1950年 |
原日軍各科倉庫;戰後重建-飛行官眷舍 |
磚造 |
活動中心 |
1944年 |
士官烹炊所及浴室 |
磚造 |
庫房棟 |
1944年 |
日軍車庫 |
磚造 |
竹房棟 |
1944年 |
日軍車庫 |
磚造 |
1號 |
1944年 |
日軍衛兵詰所 |
磚造 |
大防空洞 |
1944年 |
日軍防空兼戰鬥指揮所及發電所 |
水泥 |
大防空洞 |
1944年 |
日軍電信所及發電所 |
水泥 |
水塔及附近設備 |
1945年 |
高層給水塔、水源地及唧筒室 |
磚造 水泥 |
21-7號 |
1971年 |
一村原自治會及眷村黨部辦公室 |
磚造 水泥 |
▲表 二 虎尾建國一村各棟年代及原用途表
▲圖14 虎尾建國二村日軍/戰後建築功能疊圖(筆者繪製)
棟別 |
創建年代 |
原用途 |
構造 |
新一棟 |
1944年 |
准士官舍 |
磚造 |
老一棟 |
1944年 |
兵員烹炊所及浴室 |
磚造 |
招待所 |
1944年 |
士官烹炊所及浴室 |
磚造 |
幼稚園 |
1944年 |
整備室及倉庫 |
磚造 |
活動中心 |
1944年 |
製冰機所 |
磚造 |
二棟 |
1944年 |
兵舍 |
|
新三棟 |
1944年 |
備用倉庫 |
磚造 |
老三棟 |
1944年 |
兵舍 |
|
重建圖書館 |
1950年 |
小病舍 |
磚造 |
六棟 |
1944年 |
地上演習機室 |
磚造 |
22-23號 |
1950年 |
戰後興建 |
磚造 |
24-25號 |
1944年 |
戰務演習室 |
磚造 |
八棟 |
1944年 |
練習生兵舍 |
磚造 |
九棟 |
1944年 |
練習生兵舍 |
磚造 |
十棟 |
1944年 |
練習生兵舍 |
磚造 |
曹宅 |
1950年 |
戰後興建 |
磚造 |
余宅 |
1950年 |
戰後興建 |
磚造 |
潘宅 |
1950年 |
戰後興建 |
磚造 |
▲表 三 虎尾建國二村各棟年代及原用途表
▲丁棟 ▲勇棟
▲丁棟內部 ▲庚棟
▲圖 15 虎尾建國眷村中日軍及眷村生活地景(照片筆者提供)
(二)二戰軍事地景
虎尾建國眷村與其他眷村落差之處在於廣闊的保存腹地上擁有多元的文化地景,其中虎尾建國眷村仍留有大量的二戰軍事地景,包含4座二戰大型防空洞、26個丸龜型防空壕、日軍水利設施2組(含高層給水塔、唧筒室、水源地),二戰日軍的軍事遺址與戰後空軍眷村生活相容,成為特殊的跨時代地景,以下為虎尾建國一村的軍事地景分布,建國二村目前仍尚未啟動調查研究故不放置二村軍事地景分布。
▲圖16 虎尾建國一村戰備遺址、水利設施、眷村建築分布(筆者繪製)
▲戰備蓄水池(防火池) ▲水塔
▲防空兼戰鬥指揮所 ▲小烏龜防空洞
▲圖 17 虎尾建國眷村軍事地景(照片筆者提供)
二、因應政策而生的眷村發展-孕育出多元行動的結構空間
虎尾建國眷村的整體歷史脈絡發展可發現有一共通點-「因政策而發展」,原先的傳統農村聚落便因為「軍事指令」的任務而變化,村落從有機發展的傳統農村發展為系統化、有目標性的軍事營區,戰後更是因中華民國空軍接收成為空軍用地,分配成為軍眷居住的眷村,並因應軍方管理方便,原先分布於兩個里的虎尾建國一至四村獨立成為「建國里」,並以「虎尾建國一至四村的分布」作為里範圍劃分,里民全為軍眷家屬為主。
2006(民國95年)最後一戶眷村居民因應老舊眷村改建條例搬遷,在尚未保存成功前的虎尾建國眷村成為廢墟,雖在民國70年代後,眷村周遭旁的土地有進行新社區的開發,但仍然隨著眷村住戶的離開,虎尾鎮建國里主要居住區域成為大型廢墟,而新社區居民也與眷村歷史人文並無太大關聯,社區發展仰賴過去軍眷居住,社區並無豐富的社區產業樣態。
不論是二戰日軍的開發、戰後空軍眷村的誕生,相同之處皆為使用者對於土地並無實際產權與控制權,因而產生隨著政策來到、隨著政策離去,也因此能夠產生在虎尾市區旁竟曾有大型的廢墟土地,同時社區中竟有30公頃的範圍屬於文化資產身分,都非傳統農村社區會產生的景觀與事件,也在在證明虎尾建國眷村、虎尾鎮建國里並非傳統的社區認定與概念,也因此產生虎尾建國眷村社區營造的方式與動能與一般社區有所不同。
但也因這塊土地過去的歷史脈絡屬於「因政策而發展」因素,虎尾建國眷村並無傳統社區的限制與框限,如複雜的地緣關係、公共空間與私人產權的議題等,目前社區僅百餘人,民國70年代後進入的社區新住戶,藉著大片眷村土地的重新規劃與復甦,成為雲林縣可容納大量人潮以及未來辦理大型聚會活動的條件,憑藉著文化公共建設的逐步修繕與進行,將產生雲林縣重要的文化產業發展地,而虎尾建國社區也將隨著文化產業的進入而有新的動能與發展,現階段筆者便已開始發現因虎尾建國眷村的景觀修繕,也同步帶動著建國社區的公共建設資源。
三、文化資產法律身份的能量
(一)文化資產身分的文化預算
「聚落建築群」屬於法定文化資產身份,屬於文化資產保存法的範疇,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整座聚落在保存之後從上有進行上位計劃、總體規劃,下至各棟的修復再利用、細部設計、工程執行等,皆有法源上的依據進行資源上的配置,虎尾建國眷村從2019年(民國108年)開始開放己棟區域的景觀示範點,陸陸續續於2023年(民國112年)丁棟修繕完成店家進駐、2024年(民國113年)勇棟、忠棟、活動中心開放使用等,過程中虎尾建國一村中的所有建物皆進入修復再利用調查階段,並有六棟建物進入細部設計階段,建國二村進入初步景觀整頓階段。
(二)官方爭取跨部會資源進行「文化建設」
除了上述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之執行內容而配置的經費外,有鑑於虎尾建國眷村的大面積保存與多元的可能性,雲林縣政府積極爭取2018年(民國107年)與2022年(民國111年)再造歷史現場1.0及2.0資源進入,更是以跨局處方式投入虎尾建國眷村的整頓與活化,包含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的各種軟體資源挹注、城鄉發展處的景觀整頓及農村再生挹注、計劃處引入地方創生資源等,使得虎尾建國眷村有別於一般社區的多元資源管道與快速進入活化階段。
(三)民間爭取資源投入社區
虎尾建國里目前有兩個民間組織,一為虎尾建國里社區發展協會以及虎尾建國眷村再造協會,期中由虎尾建國眷村再造協會協助社區取得農業部農村再生體系下的農村再生社區身分以及地方常態性農村再生社區經費,其面相可分為應用於文化資產範圍中及非文化資產的社區範圍中,如:運用農村再生經費投入文化資產範圍中、修復及再利用層級較低之眷舍修繕為社區集會場所、為因應遊客前來爭取經費進行社區道路整平及排水溝之清理等,因文化資產身分所帶來的文化觀光需求,進一步促使社區可得到更多的地方整頓及發展經費。
除了地方硬體整頓外,近年來虎尾建國眷村再造協會更是爭取文化部、勞動部之資源引入社區婦女共同經營與傳承眷村文化內涵,同步陪伴地方青年爭取教育部青年獎金競賽等方式,運用虎尾建國眷村的豐富歷史文化內容進行轉譯應用實驗,如:2022年虎尾眷村漫畫大賽、虎尾眷村眷味廚房成立推廣飲食文化等,使得社區中不僅發展出多元面向,也引發關係人口來到社區的可能性。
▲圖18 2022年虎尾眷村漫畫大賽▲圖19 虎尾眷村眷味廚房
「文化資產身份」不僅代表著受國家法律所保護的文化資產,更是代表一種「公共建設投資不會消失」、「身份沒有爭議」的象徵,也因文化資產身分使身份單純、受法源保護因素,都可安心投入不論是實驗性資源、大型資源,而投入的資源也將持續累積在虎尾建國眷村,回到來到虎尾建國眷村的每一位遊客身上。
四、 多元議題集結的影響力
(一)因應戰時留存的農田地景-農村型眷村
虎尾建國眷村為臺灣目前唯一保存的農村型眷村,保存區內田地範圍也屬於景觀保存的一部份,其景觀價值承接清朝農村的地景、二戰日軍為隱蔽的目的以及成為戰後空軍眷村的生活副業,二戰隱蔽目的成為今日虎尾眷村農田的故事,眷村地景成為經濟生產空間,更是創造眷村未來在農田地景除了景觀保存外,活化的可能性思維。
圖20 虎尾建國眷村空拍畫面 (提供者:林宣百)
(二)土地多元層次歷史堆疊
虎尾建國眷村經歷了清領農村、日軍戰備以及戰後空軍眷村三個年代,每一次的變遷與遷徙皆與戰爭有所關係,猶如臺灣地方歷史縮影,也是虎尾建國眷村作為文化資產重要的文化歷史價值,反戰及戰爭議題也將可以成為園區推廣的深度內涵,多元歷史為未來活化園區多元思考及連結的方向,也將成為與其他地方交流的議題內涵。
▲圖21 虎尾眷村多元歷史及戰爭連結(筆者繪製)
(二)地方歷史與國際多元族群交錯與發展的可能性
二戰過程中,虎尾飛行場作為日軍神風特攻隊(虎尾海軍航空隊)之訓練地,也曾經有日軍攻擊美軍戰機而有美軍俘虜的故事,此故事不論在日軍老兵日記亦或是太平洋戰事檔案館中皆有所記載,戰後虎尾飛行場與兵舍區延續其訓練與軍事進駐功能成為空軍基地與眷村,這塊土地上的歷史與日軍、美軍、國軍有所連結,更是在未來可有深度國際連結的思維與方向。
▲圖22 眷村與戰爭議題過記的關聯性(筆者繪製)
肆、結論
虎尾建國眷村屬於虎尾鎮建國社區的一部分,依照歷史爬梳虎尾建國里、建國眷村這塊土地過去一直因「政策因素」影響而新建、改建、遷入、遷出,也因土地所有權非過往居住者所有,因此虎尾建國眷村的歷史文化也被特定歷史脈絡所綁定,雖目前的虎尾建國眷村於民國70年代後眷村外土地有新社區發展,但仍無一般社區的豐富人文產業,全扣合在軍事、眷村的歷史脈絡,直至今日虎尾建國里仍是虎尾鎮人數最少的里。
而也從過往的眷村歷史紋理中,雖然這塊土地過往因政策需求而誕生與荒廢,但未來也將以「文化資產」的法定身份扣合著地方政策而發展,透過文化資產的內涵、文化歷史、文化地景等作為社區新型態的文化產業,也從歷史脈絡中可引起與包容多元族群議題、國際連結的可能性,隨著虎尾建國眷村的修繕、虎尾新都市計畫區的發展,虎尾建國里未來將成為虎尾重要的發展地帶,也成為一個以文化資產的歷史、內涵作為多元驅動力之社區再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