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點亮新海光,傳承眷村火炬
文:台灣社區通採訪小組
張丞嘉、圖:廖國誌
發表時間 2019/07/05 19:00
登入

點亮新海光,傳承眷村火炬

0
閱讀人數:2111

即使歷經了二十多年來的和平時光,一走進海光社區,你仍然可以感受到還風味猶存的軍事設施與眷村特色。1964年國民政府為了安置大量軍眷來台,而在高雄鳳山區興建了「海光四村」,居民多為海軍陸戰隊軍官以及其眷屬。而座落於社區內國定古蹟的「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是日治時代台灣三大電信所之一,後來國民政府時代也在此設立「海軍明德管訓班」,用以管教所謂軍中的「頑劣份子」。

 

說起當時的眷村時代,新海光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廖國誌大哥這樣跟我們分享:「眷村時代,大部分的人生活其實很辛苦,也造就大家都非常團結。」曾身為職業軍人的廖大哥,受到信仰的感召,發願走入人群、為人群服務,一開始成立協會時,主要以社區扶老為主要的工作目標,像是成立社區的開心農場、快樂雞場(是的,你沒看錯,這個社區真的有養好幾隻活跳跳的蛋雞)、社區共餐、各式社區才藝班隊...等。

 

而有感於社區的眷村文化與故事,因為長者的凋零而慢慢消逝,海光社區在105年開始爭取文化局經費進行社區資源盤點,並在106年開辦社區報,開始有系統性地將眷村的人物故事記錄下來,並在107年時帶著社區的孩子們,透過訪談自己的長輩挖掘在地眷村故事。

 

廖大哥興奮的跟我們分享由老師與志工帶著社區孩童參與社區調查的成果,像是有一位大姐,她是嫁到眷村來的,她回憶起當時自己的先生因為身為軍人,在兩岸武力對抗的時代,常常處於備戰狀態,她這說:「老公不在家是應該的。」因此當時的眷村女性往往就得扛起照顧家庭的重擔,她這樣描述:「眷村的婆婆媽媽都很『利』,當時嫁來這裡都覺得壓力好大,很怕犯錯,不像現在婆媳關係之間緩和多了。」但也就在那樣的時代下,造就一代眷村媽媽們堅忍不拔的生活態度。只是回憶起那段時光,她也忍不住說:「那種擔心丈夫回不來的擔憂是沒辦法形容的,真的太辛苦了。」

 

而有一位今年高齡92歲的軍人伯伯的故事更是有趣,在五、六零年代他擔任駕駛士官的職位,專門給美軍將領駕駛車輛,他跟我們分享「一塊美金的故事」。他說:「當時擔任美軍將領的駕駛士官,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超級肥缺,美軍的將領給小費給的很大方,往往一給就是一塊美金。你們不要小看一塊美金啊,在當時候是很大的小費啊。」這在當時算是特例中的特例,因為當時居住在眷村居民生活普遍比較辛苦,然而卻因為美軍的進駐,給他們一家帶來意外的改變。

 

而在調查眷村故事的過程中,除了看見軍人、軍眷的故事外,也發現了另一群命運多舛的族群,一位1955年從大陳島撤退來台灣的媽媽跟我們分享他們的故事,來到台灣後,因為不是軍人也不是公務員,得不到國民政府的對於軍公教的補助,覺得自己就像是難民一樣,生活非常困苦,但為了繼續活下去,也只能繼續咬緊牙關過下去。

 

透過這樣的調查,除了讓社區的孩子們瞭解了在地眷村的文化,也牽起不同世代間彼此理解、認識的橋樑,廖大哥跟我們分享他的信仰帶給他的啟示:「我們基督徒,談愛、分享愛。看著長者們講他們自己的故事,我們看見的不只是他們的生命故事,更可以看見他們生命的光彩。而這一刻,就值得我們一直努力下去。」

 

今年,海光社區將繼續耕耘社區內眷村文化的傳承,透過影像紀錄拍攝的手法,更深入的訪談,相信有了這群熱愛社區的海光居民,一定能讓眷村的精神與意象能夠被記錄下來,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一直一直流傳下去。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改作

download附加檔案
keyword文章關鍵字: 高雄 眷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