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共創幸福社區園圃 打造互動鄰里城市
盛暐庭
發表時間 2019/09/20 09:00
登入

共創幸福社區園圃 打造互動鄰里城市

0
閱讀人數:1179

從車水馬龍的大馬路上,轉入巷道或是登上階梯,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映入眼簾,社區的歡聲笑語迴盪其中。

 

農園、灌溉、肥料,以上的關鍵詞似乎與台北人居住的水泥叢林扯不上什麼關係,但在台北市中心,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落、屋頂、甚至政府閒置空地,曾幾何時 ,已慢慢地被開闢成一座座專屬於城市居民們的小菜園。「社區園圃」在居民發起、政策支持與土地釋放的三方協力下,為都市帶來點狀綠化的可能性。

 

2014年,民間團體與關注都市農耕議題的人們組成了「都市農耕網」,開始推廣城市中都市農耕的概念,隔年,台北市政府產發局在圓山創建「社區園圃推廣中心」,沿用民間作法推廣社區園圃。不同於Ebenezer Howard傳統田園城市由上而下的規劃綠帶,台北推動田園城市以鼓勵民眾自主參與取代政府強勢規劃,以簡易的生態農耕課程為基底,向前延伸至耕種之前的準備(如雨水收集、菜箱製作等等)到耕種之後的應用(如食農教育、城市養蜂技術等等),都可以到社區園圃中心找到資訊或課程,捲起袖子從零開始。

 

一踏進松山區復建里時,復建社區發展協會林際泓理事長興奮地展示他和劉啟明理事在2012年,與附近居民一起打造的「幸福農場」。這一片較早期的園圃,可以說為台北的社區園圃打響了第一炮,開啟市民對農田在城市的無限想像。從初創時期的48塊小農地到目前168個家戶共同照顧約500坪的社區園圃,林理事長說:「一開始是最困難的。有人發起,其他人就會開始響應。從什麼都沒有的國防部眷村土地、跟政府爭取到號召居民,一路走來覺得很值得回味。」現在菜園的規劃井然有序:最外圍是秘密花園,以花叢代替圍籬形成友善的天然屏障,與汽機車道區分開來;第二層為健走步道,長輩除了公園之外,也可以在都市中的園圃風光中,尋求一片安寧的運動場所;第三層是天然草皮,為內部的農場形成一道緩衝。公共區域的養護由園圃居民分工成為11組,每月輪掃、維護地方整潔。制度化的成果不僅僅是由林理事長一人制定,而是隨著時間演進,由當地居民一起討論改善所形成的結果。「目前還有十幾二十戶人家在排隊來種菜呢!」林理事長指著幸福農場裡的茄子、地瓜葉、木瓜等琳琅滿目的都市園圃作物說道。

 

圖:松山復建社區園圃的幕後推手:林理事長與劉理事。

 

草根力量崛起是社區園圃的原動力,後續的政策推廣則是將綠點發揚光大的重要推手。俗語說:「食果籽拜樹頭,食米飯拜田頭」道出農人的辛苦,由此也可知,在城市種出可食地景絕不是一蹴而就。耕種的學問相當博大:諸如養肥、澆水、植物配搭等,而設置社區園圃知識平台,便成為主要的永續動力。

 

社區園圃的型態區分為幾類:中小學內的「小田園」、各戶人家與政府機關的「綠屋頂」與閒置空地打造出來的「快樂農園」。各類型的園圃基地開闊了田園城市的可能,更可以為不同年齡層展開點狀綠化的無限想像。釋放基地成為社區園圃,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在中央與地方政府各局處的協調之下,都市農園的永續性期望能在地權釋放的前提中進行,保障在地居民的耕種權益、更甚者增加社區營造的空間基礎。傍晚關心自家菜園的同時,與鄰里們道聲好、互話家常,是目前我們觀察到最自然且真誠的社區樣貌。

 

圖:位在圓山花博的社區園圃推廣中心,扮演著教育、推廣、導覽等多重角色,綠屋頂便是最好的教室。

 

幸福的社區園圃乘載著居民們的田園念想與鄰里互動,而這一切,還需政府與民間攜手合作、朝向永續經營的道路邁進。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分享

 
keyword文章關鍵字: 田園城市 社區園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