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從伯拉罕共生基地到照顧學校, 以人為本的照護當下、準備未來
發表時間 2023/03/16 14:18
登入

從伯拉罕共生基地到照顧學校, 以人為本的照護當下、準備未來

0
閱讀人數:285

位在臺中市和平區達觀部落的「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以下簡稱伯拉罕),於2019年成立至今,進入第四年實踐整合照護(All In One,簡稱AIO)的居家照顧模式,除創造在地就業機會,對於重症失能案家,能協助公自費調配,且依據不同需求進行團隊合力24小時照顧、一天多次走動式等靈活的服務型態,這些年透過部落原本即有的珍貴資源:熟悉彼此的部落居民、優美的自然環境,加上專業醫療照護,讓失能長輩回復參與部落生活、養成在地人力以降低對外籍看護依賴等累積,都在為AIO模式進入臺灣的更多社區,建立起更多的信心。

 

成立彼此互助的照顧勞動合作社

關於伯拉罕的故事,得回到創辦人林依瑩的起心動念說起。具備社工背景的林依瑩,曾在財團法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擔任執行長並服務十多年,2018年她卸下臺中市副市長職位,決心考取照顧服務員資格累積現場經驗,同年因想讓孩子就讀全臺第一所原住民實驗小學而舉家移居達觀部落,像是來到生命另個階段的起點,孩子上學,林依瑩自己也在山城的居家照護現場展開新旅程。投身部落服務半年,與十多位在地照顧服務員(以下簡稱照服員)有了籌組合作社的想法,「我曾在逢甲大學修讀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熟悉合作社架構與營運,如要再創造部落的就業機會,合作社應該是最適合部落長期發展的形式。」

當地耆老為合作社取名伯拉罕(Plahan),泰雅族語為烤火之意,延伸有興旺、互助意涵,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在2017年開始為期十年的長照2.0政策中同屬A級(督導/技術支援B、C級)與B級(負責實際提供服務的單位)居家服務單位,目前有超過八十位社員、將近六十位照服員,其中七成為原住民照服員,居家服務範圍已擴及鄰近山城的大安溪及大甲溪十多個部落。

 

讓整個部落就是家的生活場域

主要辦公室所在的達觀基地,設置了兩處小木屋、香草園與部落生活美術館,且邀請食二糧主理人楊環靜導入「友雞推動」,成立現有近四百隻雞的示範雞舍,讓恢復行動力的長輩不再僅限於家中床榻周邊的活動範圍,伯拉罕提供其他融合部落的生活機能空間,甚至失智長輩都可移動至基地協助整理、包裝雞蛋,長輩也可自行在家飼養十至五十隻不等的雞隻,雞蛋提供飲食營養,照顧雞、撿拾雞蛋的小事是部落的共同話題,成為長輩日常重要的活力來源。訪談正值二月櫻花季,林依瑩提到優美芬芳的環境即是最渾然天成的部落空間美學,自然療癒。

進行日間照顧的場域並不按表操課,以整個部落都是生活之所在為核心,建立共生照顧的連結,雖位於偏鄉山城,整合居家醫療、居家照護、居家服務的24小時長照服務,伯拉罕以一組在地照服員團隊服務一案家的方式,排班合力實施一天多次走動式照顧,以高復能照顧、讓重症返家為執行重點,視各個案家庭的需求進行以人為本的靈活應變,而非侷限於僅服務受補助的公費項目,伯拉罕協助搭配平價自費項目,減輕患者家庭負擔並維持日常運作,體現社區聚落共生照顧的真義。

與中風個案開心比腕力!(圖片提供:林依瑩)

 

參訪日本與北歐式的照護現場

國外小規模多機能的照顧組織令林依瑩印象深刻,日本東京一處照顧失智症的團體家屋(Group home,簡稱GH),以九人為一單位,探訪那天,她看見一位阿嬤在沙發上折衣服,另位阿嬤在切魚,有學生陪伴長輩在陽臺彈吉他唱歌,另頭有人安靜讀報,家屋裡的失智症患者各自在做自己喜歡的事,舒適且自在,這幕令她難以忘懷的安樂畫面,與在家生活並無不同,她認為臺灣小規模等養護機構(老人長期照顧中心)可以嘗試改善制式的照顧日常。

也曾到歐洲國家參訪,林依瑩跟著荷蘭居家照護組織Buurtzorg到案家自宅,她驚訝於照服員擁有護理師專業;在丹麥,實際參與一天多次走動式照顧現場,照服員一天可多達七次訪視,幫忙爺爺奶奶準備早餐、換尿布、穿脫彈性襪後離開,再到郵局銀行處理事情、採買回案家,「現代人的生活是比較精緻的,每個人都有獨處的需求,不用一直有一個人在旁邊,但在需要照顧的時候,要有人來。」林依瑩將國外經驗融入於伯拉罕的AIO,期許能由下而上找出並落實溫暖服務的準則。

2016年參訪荷蘭 Buurtzorg,見到裝有造口的印度籍長輩,仍可自行搭公車、擔任志工,擁有豐富生活。(圖片提供:林依瑩)

 

AIO照護實踐的正向成果,期待更加整合資源

伯拉罕一位78歲的氣切個案,回到家中時意識混亂無法進行表達,經過一年多的AIO照護,從全身傷口與嚴重攣縮,到2023年春節期間已移除三管(鼻胃管、導尿管、氣切管),甚至能談笑風生,也能自己吃飯,對伯拉罕團隊是很正向激勵的案例,因而鼓勵個案可改往日間照顧中心,實則遇上日照機構不願收重症患者,凸顯政策之下的現實狀況較忽略居家與社區對重症的照護,導致家屬容易回到選擇聘請外籍看護,因而排擠掉採用長照單位的居家照顧服務,「臺灣在重症共生這一塊的推動,需要各方更努力整合資源、找出方法,降低仰賴外籍看護,才能發展優質平價的長照服務。」林依瑩聊起藉由每個案例的照護經歷,從發現不足到探索能做的,並找出適合的解套,皆是在為整個島嶼居民的未來做準備。

運用部落的力量,協助重症氣切個案,從護理機構返家近四十天,就可將鼻胃管、切氣管、尿管全移除,重度失能八級轉為輕度二級。(圖片提供:林依瑩)

 

照顧學校:系統化傳承伯拉罕經驗,為高齡照護培育在地人才

長照2.0十年走到半路,而林依瑩近二十年投身弘道與伯拉罕的累積與影響力,促成2022年3月「照顧學校」(Care For Taiwan)正式在臺中市烏日區羅布森書蟲房成立,將以系統化課程培訓符合需求的專業人力,為「以人為本」的照顧模式做更多實質準備。

第一年以研發課程為主,第二年將陸續完整八大模組:需求評估與照顧計畫制定、內部團隊建立與經營、跨專業協作、在地資源盤點與應用、賦權與自主管理、成本分析與報價等課程架構,同時將培訓更多人力投入現場。現以三大主軸來進行培訓AIO相關人才:照服員透過異地工作旅行學習北歐式等照護方式、學習整合規劃資源與跨專業協作能力的照顧設計師、醫學院畢業後的PGY(Post-Graduate Year Training)培訓,接軌在宅醫療,讓重症照顧有足夠的專業度處理各種狀況。

藉由「照顧學校」系統化發展課程與培育專業,林依瑩認為有助於加速整合臺灣充足的長照醫療服務資源,「伯拉罕和照顧學校都是在臺灣、且從實務做,而不是只是在談國外經驗。AIO在我們部落偏鄉都做得到,臺灣各地一定做得到。」當然也期許大環境面向,未來政策設計能更支持居家服務靈活彈性的項目給付,當政策支持相對提升民眾運用的普及度,一般大眾將能對資源的整合更有概念,從點到線到面的照顧體系都能跨專業均勻地整合起來,期許你我面對的是能一同共生安老的未來。

成立照顧學校(Care for Taiwan)推動照服員工作旅行,圖為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的畢業生投入11個月的照服員工作後,為設計師的專業開啟了高齡創意!(圖片提供:林依瑩)

 

林依瑩簡介:

2004年擔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期間致力於推動高齡友善社會,推出All in one走動式看護服務。2016年獲林佳龍市長邀請擔任副市長,主責國際非政府組織中心(INGO)等專案,整併長照業務,讓臺中長照看的到、找的到、用的到。2018年卸下副市長後,仍心繫長照,尤是偏遠山區,因此選擇在達觀部落,設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繼續投入長照、高齡、社福、非營利組織管理、政策再設計等議題的推動。

 

(本文採訪編輯/黃怜穎)

本文審稿:林依瑩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keyword文章關鍵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