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從新出發,新東社區!
文:社區通撰稿小組
張丞嘉

圖:新東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發表時間 2019/11/01 15:00
登入

從新出發,新東社區!

0
閱讀人數:2031

民國104年宜蘭市行政區域重新劃分後,將原本屬於東村里及新興里的部分區域範圍劃分出來,「新東里」就此成立,隨著新的行政區域誕生,社區資源的重新分配,新東社區發展協會也在當地人士的奔走下,於同年的8月成立。

 

新的社區成立,如何追求社區自我的認同與定位就成為格外重要的課題,當時社區的夥伴共同參與了宜蘭社區大學所辦理的「社區營造員」培訓課程,參與其中,現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潘富明大哥跟我們分享,透過課程,他們凝聚了大家對推動社造工作的共同想像,也在過程中藉由許多案例的分享讓他們得以用不同的視野想像自已社區未來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找到一群願意一起投入社區的夥伴。

 

新東社區的夥伴們從環境營造做起,回溯地方的特色,新東社區的信仰中心三聖宮一帶舊稱「布帆店仔」,早在約200年前許多染布工坊、工藝師在此聚集,當地曾有豐沛的藝文美學能量,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美學能量也隨著曾盛極一時的染布產業也逐漸沒落。於是社區的夥伴們從街角巷弄及街牆的環境改造開始,與交趾陶大師郭清波老師合作帶領著當地國中的孩子們,透過剪粘藝術,讓孩子們與藉街牆美化的過程中,將社區過往農業社會的勞動印象刻畫在街牆上,帶著孩子認識社區過往的環境與產業狀況,向下扎根讓孩子們與社區產生互動。

 

而社區夥伴們也同步透過盤點社區資源的過程中意外發現社區裡竟然還存有百年的染布器具「石公石母」,功用是運用石頭本身的重量整平褶皺的染布,有點類似現代熨斗的功能。但隨著染布機器的問世與普及,石公石母多數被棄置損毀,或做成像是石椅等生活用品。而這對石公石母也分別被閒置在染布工坊的舊址以及半埋在社區內資源回收場外的閒置用地,為了讓農業社會裡的染布記憶被後人留存,社區將舊時的農耕器具,連同石公石母一起在社區內的親子公園展示。

 

圖:社區的石公石母,以及社區QR-CODE解說牌。

 

有了一群社區營造員的協助推動社區事務外,如何擴大更多居民參與與認同也是社區需要進一步思考的議題。今年度新東社區透過文化部社造三期計畫投入參與式預算方案的執行,在眾人的討論下,票選出社區想要發展的議題,承接過往資源盤點與街角環境改善的工作,新東社區除了持續挖掘社區裡的老匠師、藝術達人外,也透過影片拍攝與文字採集的方式,將採集的成果透過社區QR-CODE的設置及社區導覽員的培訓,讓來訪的旅人可以用簡單的方式認識新東社區的「人、文、地、產、景」。

 

社區夥伴們也興奮的向我們分享,在過程中他們發現了社區裡面一位「李金棗」阿嬤,在年輕時創立的「萬春歌劇團」是當地藝文活動曾盛極一時的最好證明,一代歌仔戲大師楊麗花女士更曾經是劇團的班底,即使因為時代的演變,不堪龐大的財務壓力而在民國83年終止營運,但談起這段往事仍為人津津樂道,雖然現在金棗阿嬤已經非常高齡了,但在訪談的過程中金棗阿嬤仍現場為社區夥伴們演出一段,不論是身段或者唱腔都仍非常有架勢!

 

圖:社區歌仔戲達人:李金棗阿嬤。

 

新東社區因為地域重劃,產生新的行政區域,又因為眾人的努力,而產生了新的社區意識,對一個僅成立四年多的社區來說,看見社區內文化活動的發展、社會福利老人共餐系統的建置以及空間改善的工作都持續推動中實屬不易,潘富明理事長說:「社區營造的工作就是這麼有魅力,一開始只是試試看,但最後大家都一試成主顧!」雖然過程中總是艱辛,但看見每個社區夥伴開心的笑容,就是讓他們願意繼續堅持下去最強而有力的原因!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分享

download附加檔案
keyword文章關鍵字: 染布 宜蘭市 歌仔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