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社造青年培力
文/楊富民
發表時間 2016/07/26 17:34
登入

社造青年培力

1
閱讀人數:2339

作者/楊富民  

       先得自我介紹一下,我叫做楊富民,來自花蓮縣壽豐鄉。從小出生在一個社區營造家庭,父母都是社區工作者。對於我來說,社區工作這件事情一點都不陌生。因為父母從事社區工作,我從小也就跟著社區工作。文化部的提案,是在我大學畢業的那一年;那年對我來說影響很大,第一件事情是身分的轉變、第二件則是對於未來的徬徨。因為我還要讀研究所,所以我跟其他朋友們相比較,我面臨到的困境可能稍微少了許多。

  但是,當我身邊的朋友們回到家鄉以後,我開始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那些朋友們多數不願意回到家鄉;或者回到家鄉的朋友們開始跟我抱怨,說他們的家鄉讓他無所適從。他們問我,我不是做社區營造的嗎?要怎麼樣去改變他們的家鄉?這時候我才驚覺到一件事情,過去我從來沒有把社區營造的經驗帶給身邊的朋友們,這也令他們在回鄉的時候只剩下離鄉的選擇。但是離鄉的朋友們,在工作場域上面卻漸漸地失去了靈魂,屈就於現實,變得不是我過去認識的那些充滿活力的朋友們。這讓我看了非常非常的難過。我試圖關心,也試圖的去引導他們,但是他們總告訴我,我不是他們,我並不會懂。或許因為我還在學生身分底下的保護之中,也或者我沒有真正的進入到養活自己的那一刻,但我始終在想的是,現在開始,我能不能有所行動?

  這些事情,使我開始真正的有了轉變,我希望透過計畫,讓我能夠帶更多的人學習、從事社區營造。我覺得我必須得把我過去犯下的錯,在這個時刻彌補,至少能夠令接下來離開大學的朋友們,回到家鄉的時候不再回頭告訴我,家鄉是一無所有的。於是我花了一段時間去設計、思考,並且請教,我們該如何帶領更多人去認識社區營造、學習社區營造。

  我希望能透過自己的力量,帶著身邊的大專青年們學習,並且在將來他們返鄉的那一天,他們會告訴我的是,我知道我該在這個社會、該在我的那片樂土上扮演的是什麼角色,並且我們一起串聯起我們新的社區營造二十年。

  要怎麼號召大專青年投入到社區工作裡面,又要怎麼讓大專青年進入到社區的時候,不是造成社區的困擾,而是給社區帶來幫助?這一點則是我今天會跟大家分享到的第一個案例,我們如何透過一個活動,讓社區與外來的青年同時參與。

一、          收冬豐田:

1.        社區的需求及辨別需求:

  首先,我們關注到的第一件事情是,社區居民們的需求是什麼?而我們又將怎麼樣辨別他們的表達,發現他們真正的需求。這裡必須得先岔出來,我們並不關注那些青壯年的需求,原因是在於,青壯年這些就業人口,他們的需求我們暫時不認為有能力可以解決,也並不適合作為一個培養大專青年從社區實踐學習的議題。

  我們進入的豐田社區,老年人口佔百分之十九,是一個已經邁入高度老化的社區。因此我們關注的第一個要點,便是長輩。我們先透過社區協會的協助,進入到社區的樂齡班裡面與長輩們相處,過一段時日之後,我們讓長輩們寫下這張「願望小卡」。大家可以看到,那張願望卡上面,第一個寫的是希望有人可以幫她的家裡彩繪牆壁。這一點有點受到前幾年很多社區的提案裡面,以社區的彩繪作為出發,好或不好我們這裡不談,但是顯然得這樣的行動切實地影響到社區的居民。長輩看到了,她也希望有人可以幫她的家彩繪牆壁。

  於是我們更進一步的辨別她的需求,我們去到她的家中與她有更密切的接觸。我們發現,長輩她所需要的,並不是彩繪牆壁這件事情,而是彩繪牆壁當下所引發的事情。這當下什麼事情在發生?是有很多人聚在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我們發現,長輩她想要的只不過是透過一個活動,讓自己的生活能夠不太一樣,也透過家裡牆壁的美化,讓自己的居所能夠更加的熱鬧。

  我們在來看她的第二個需求,她一開始說的是,她希望知道蝙蝠害怕什麼?這個願望讓我們想破頭都不知道為什麼。我們深入的了解之下,這才知道,因為她的家兩層樓,過去曾經是個大家庭,但是後代都漸漸地搬了出去,只剩下她一個人居住在空屋裡。所以過去的房間都成為蝙蝠的家。衣櫃、冷氣機,都藏匿了許多蝙蝠,並且在裡面便溺;正好,那時候遇到狂犬病,全國都說要小心蝙蝠,讓長輩非常非常的擔心。

  我們仔細看,你會發現我們真正要解決的並不是讓蝙蝠離開她的家。因為蝙蝠的習性即是如此;長輩所要的,還是因為人口外流所造成的空蕩。這兩個願望,同時都指向了一個原因,那就是這個鄉村裡面的人口流失,並且居民們對生活感到寂寞。

  知道長輩們的需求,我們再來看社區孩子們的需求又是什麼?我們帶領社區的孩子們在夜間作課輔,帶領他們寫功課。寫功課之餘,我們讓他們畫社區的地圖,題目是「玩耍的地方」。孩子們討論以後,以學校作為他們的主題便開始自由的畫上他們在那裡會做什麼事情。在照片下方比較模糊的地方,那裡有孩子們在打架,他們畫的竹竿人說著髒話;右上方則有著一堆炸藥,他們要把學校炸掉。炸掉之前,我請他們跟每個孩子討論,是否大家都想要把學校炸掉?孩子們幾乎沒有討論的,都說要!學校要炸掉,這樣他們就可以不必去到學校了。

  這時候你會發現,這群孩子們在家庭的陪伴功能不彰的情況底下,他們喜歡去到學校去玩。因為去到學校,才會有其他的朋友們跟著他們一起,但是他們真正喜愛學校嗎?並沒有,他們厭膩學校的生活,只有學校建構他們的成長景觀,他們真正需要的,還是在於陪伴。因為生活單調的乏味、家庭功能陪伴的失效,讓他們最終只能去到校園裡頭,但他們始終不渴望待在學院。同時,我們還可以設想在這樣的成長景觀底下長大的孩子,他們將來對自己的居所與鄉土,都難以保持著相當的認同,因為單一的景觀可以喚起群體的記憶,但是對於土地的認同,卻是有更多複雜的情感所生產。

  綜合這兩個年齡階層,我們可以同時將他們的這一部分需求,指向某一個重點──那即是「人」的不足。

2.        解決需求-群我關係重建:

  既然知道居民們的需求,我們接下來的重點,是如何解決他們的需求;並且在解決需求的過程中,帶領大專青年們進入到其中,讓他們在實踐裡學習。

  如果我們要透過一個活動、一個設計,讓居民們能因為這個活動而建立關係,那麼這個活動就必須要連結到社區內各個不同的社團,同時要在一個獨具意義的場域。因此,那一年的九月,文化部的計劃案才剛剛送出去,我不知道我們能不能獲得,但是我們已經知道社區的聲音,那麼我們便需要去解決。

  兩年前的九月,我們便開始籌備一場跨年活動。為什麼是以跨年活動做為我們的行動開展?第一個是,跨年這件事情對於年輕的孩子們來說,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是豐田這裡的孩子,多數沒有機會參與。因為他們的父母沒辦法陪同,他們的阿公阿嬤也沒辦法參與。孩子們卻依然是對於跨年這件事情感到莫大的吸引。

  第二,跨年這個活動雖然對於長輩們而言是距離遙遠的,但是跨年活動的內容是由人來定義的。因此,我們就向社區的長輩歌唱班、社區的各個表團體,邀請他們來跨年表演。來跨年表演這件事情,就具有足夠的吸引力讓社區的長輩們參加。同時,跨年邀請表演的這件事情,也連結到了我們社區內大大小小的團體,它同時串連起幾個豐田重要的社團,如老人會、婦女會等等的團體。他也為我們日後跟大學生們在社區活動的過程中,建立起第一步的基礎。

  第三,跨年這個活動不僅對孩子們有吸引力,對於大學生們同樣有吸引力。我們透過跨年,一個不一樣的跨年,它自然而然的就能夠為我們先篩選,並且吸引一群有不一樣想法的大學生們進入其中。我們並不奢望每個大學生都理解社區營造,但是我們可以先用興趣的方式吸引夥伴加入。什麼樣的活動自然而然會吸引什麼屬性的人參與。我們利用學校的信箱寄報名信,告訴大家我們想要告別奢華的跨年,用另一種方式紀念時間,並且透過時間串聯情感。我們將活動告知了劉克襄老師,並且同時利用臉書在大學朋友間分享;劉克襄老師為了我們在聯合報發表了一篇文章,臉書的大學朋友們又因為「同溫層」的緣故,使得我們的活動在東華大學廣為人知,自然吸引到不少人來報名。

  回到跨年活動的籌辦如何重建群我關係?我們花了整整三個月,與國中、國小,社區的長輩等等的表演團體接洽,令他們來到會場表演。這背後也代表了,這些長輩們的家人、這些孩子們的父母,都會來到會場看自己的孩子們表演。同時,我們的跨年活動以「圍爐」做為出發,大家在底下一邊吃吃喝喝,一邊觀賞表演,而煮菜的,也是邀請社區的媽媽們協助我們。於是這個活動,便不再像我們一般所知道的那種活動規畫公司所規畫出來的,雖然不專業,但在活動籌備的過程中,我們已經連結了社區內可以連結的各個群體,大家開始為這個活動而動員;並且在整整三個月的過程底,大學生進入串聯長輩、孩子,與各個社團,也因為長時間的籌備,大家聚在一起,讓居民的親疏關係更加緊密。

3.        參與式設計:

  大專青年又該怎麼投入到這樣的活動裡面,好像社區都把所有的事情做完了。但實際上,整個跨年活動我們還沒有做詳細的規劃,我們只有一個大目標,要跨年、圍爐,然後讓大家來表演。但是細節,還有許多的地方可以讓大專青年們去規劃與設計。這一點尤為重要,我們能不能提供一個場域給這些青年們去大展身手,而不是讓他們來此束縛手腳;一個能夠令他們發揮所長的場所實在是太重要了,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投入。就像許多年輕的求職者,若是進入一個年輕化的公司,必然對他們有些影響力,因為對於他們而言,公司的未來是他們不斷創造的。

  同樣,對於社區而言亦是如此,我們能不能留一些空間給大專青年們創造?我們常說大學生有想法沒有行動力,事實上我並不認同這句話,至少我們前面先經過活動屬性篩選出來的大專青年們,他們投入到我們的工作中時,可以分為幾類:有想法有行動力、沒想法有行動力、沒想法沒行動力。我們少見有想法卻沒行動力的夥伴,反而是許多人有想法,卻不知道哪裡擁有管道、有些人沒想法,但卻在跟著我們行動的過程中成長自我、有些人沒想法也沒行動力,但同樣的在實踐的過程中慢慢學習積累。

  所以,對於我們團隊而言,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提供一個可以大展手腳的地方給青年們參與與規劃,但是這個「大展手腳」卻是必須設限的。為什麼呢?

4.        地方脈絡的重尋:

  進入到社區之中,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先透過理解社區的脈絡,我們才能談到行動。就好像許多社區營造的行動初期,大家都會又資源探查的方式開始。許多大專青年們進入到社區之中,最後被社區趕出來的原因我想也是在此,因為他們沒有實際的理解社區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因此,在大專青年參與的過程中,我們保有自由創作的空間給予他們設計,但同時又引導他們。沒有適當的引導,會影響到整個活動最後規劃完成,是不是屬於社區的模樣,還是我們最後只是流於一般的活動;在地性、地方感一方面是與生俱來的,土地與人共生便會因此而有,但同時也是需要建構。

  於是我們在帶領的過程中,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去調查豐田當地的文化,並且透過豐田這個地方的文化談到我們如何設計屬於豐田的跨年活動。

  豐田過去曾經是日本移民村,之後則成為客家庄,多數的人口為客家人。於是我們去查找很多關於客家的資料,並且跟村莊裡的長輩們一一確認。我們的跨年活動,叫做「收冬豐田」就是取自過去客家人在農業時代特有的祭儀:收冬戲與謝平安。這兩個活動在過去農業時代的連結是來自於「換工」。但是現代化的農業科技進入以後,換工便不再需要,因此這項祭儀也漸漸的沒落。我們透過文化的檢索與調查和分析,最終我們知道,換工才是農村裡面維繫情感最重要的行為。因此「收冬豐田」這個跨年活動,它不再只是單純的跨年活動,而是假借跨年活動之名,實際的目的是透過這個活動由居民與大專生共同舉辦,並因此而相互換工達到情感的交流,達成我們前述的目標──群我關係的重建。

  同時,除了文化祭儀之外,我們也透過社區的歷史方面下手。像是這張照片,我們在練習搭建「穿鑿屋」。穿鑿屋即是過去客家人為因應不斷遷徙而有的建築,它的建築工法完全採用卡榫,而且只搭建骨架,為的是在遷徙的時候好方便拆卸並且移動。穿鑿屋代表的是過去村子裡面人們移動的歷史與過程,它與跨年這個具有時間意味的活動屬性非常接近。這個技術我們也覺得應該趁這個活動,透過向村子裡的長輩們學習,並且傳承。於是跨年當天,我們便邀請村子裡的長輩與大專青年們一起搭建這個穿鑿屋,成為我們活動的一個環節。

  第二張照片,則是我們製作竹砲,上山去砍刺竹的照片。為什麼要製作竹砲?在我們大專青年的討論過程中,他們覺得,跨年如果沒有煙火,感覺還是很空虛。這好像與我們當初說好,跨年不要有煙火這件事情有點衝突,但是既然是參與式的設計,我們便應該要有共同的討論與規劃,跨過障礙。

  我們進一步釐清,我們發現大家要的不是煙火,而是跨年的時候必須要有個驚天動地的聲響,我們好像才會意識到時間的流逝;時間的流逝與我們無知無感,好像哪一天才會發現自己的臉開始鬆弛了、眼袋也深了,跨年的意義,不也就是透過一個儀式讓我們得知時間的流逝嗎?於是我們便想像,那還有什麼東西可以替代煙火,同時又像煙火?我們跟村子裡的長輩們聊天,正好,他們說十年前的過年都會有村子裡的長輩們在廟口放竹砲,象徵歡迎歸鄉的子弟。但是因為長輩們年紀漸漸大了,沒辦法上山砍竹子,也沒力去製作竹砲。竹砲在過去的農業時代,也是作為驅趕鳥獸的農具之一,它還非常具有過去農村時代的象徵意涵。

  這些訊息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我們馬上找到村子裡還會做竹砲的兩位阿公。我們找上他們,他們說不行,除非我們有竹子。我們說我們可以砍,他說平地都找不到,要去山上找。於是我們便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在豐田的山區找竹子。最後,我們終於找到,要先騎摩托車上山十五分鐘左右,再爬山半個小時,才會到這片竹林。每個竹子大概都有兩三公斤重,我們砍下來還要走原路回去。但也因為這樣,我們把竹砲這件事情傳承了,並且在跨年的時候,成為我們豐田跨年的一大特色,它同時也是村子裡面消失好久的畫面與聲音。

5.        青年參與社區營造與培力的可能:

  跨年我們連續辦兩年,每年都有超過一千人參與,豐田社區居民們不過也就四千五百人。等於說村莊裡四分之一的人都到了會場,並且跟著我們一起籌備了跨年活動;而大專青年們也在活動的過程裡面,學習到社區的文化、在地的需求,並且知道進入社區的方法。於是我們知道,透過這樣的方法,讓他們對於社區營造感興趣,並且投入其中是可行的。

  2014年底,我們第一次辦完收冬豐田,成功的帶一群大專青年投入到社區,一起設計、一起完成,且讓他們開始對於社區的開放與處處得以創造的空間感到自在。他們在此刻會重新發現,這一片好似荒土、好似杳無人煙的村莊裡面,蘊含著更龐大且未知的未來可以創造。畢竟,我們只要想著,去到大都市裡擠滿了人群,車水馬龍,到處高樓大廈的擠滿著我們周遭;哪會比我們的鄉村,雖是一片荒蕪,但卻充滿著更多的未知。還有哪裡能如我庄,這麼無拘無束呢?

 

相關連結

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