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城鄉共軛」未來創新發展的探索:混搭模式公民合作社與整合型公共服務體系
曾梓峰
發表時間 2024/04/17 12:00
登入

「城鄉共軛」未來創新發展的探索:混搭模式公民合作社與整合型公共服務體系

0
閱讀人數:20

「城鄉共軛」未來創新發展的探索:混搭模式公民合作社與整合型公共服務體系

曾梓峰教授

逢甲大學特聘客座教授/高雄IBA準備計畫執行長

 

前言

2023年德國圖林根邦國際建築展(IBA Thüringen 2023),展示了一系列關於未來世代「城鄉共軛發展」經驗的探索成果,強調在「城與鄉」的發展上共用了「多元差異」、「同質等價」、「社會共好」的生活理想。在這些創新經驗的光譜中,孫德豪森(Sundhausen,德國圖林根邦的市鎮)農村中心很好地展示了在當前氣候與社會變遷的背景下如何實施整合型解決方案,以及示範性的成果為何。特別是在傳統鄉村地區普遍遇到的基本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等課題上,整合型計畫被視為可以解決德國偏鄉地區中有關大眾社會生活保障公共服務短缺的創新解方。

接下來我們展示的案例位於德國塞爾滕雷恩(Seltenrain)地區,該地區有五個人口不足千人的傳統偏鄉,他們藉著政府推動「國民健康保健站」政策的機會,以地方自主承載的模式,打造了一個能夠整合各種不同跨際(跨部門、跨空間、跨科際)資源,並以「混搭模式公民合作社」為經營理念來保障大眾基本社會生活的公共服務系統。

 

一、城鄉共軛發展的視野

孫德豪森位於德國中部圖林根邦(Thüringen,以農業經濟為發展基礎的邦)塞爾滕雷恩地區,是一個散村型的小鄉鎮。圖林根邦從2013年開始,展開了為期10年的國際建築展(IBA Thüringen 2013-2023),此期間企圖透過這項在德國已經實施了超過100年歷史傳統的城鄉發展方法,打造一個全新的實驗行動過程,以探索「鄉村發展的未來」。

實驗行動的核心是嘗試用一種全新的角度來詮釋和探索「城」與「鄉」兩者在氣候與社會劇烈變遷的時代中,彼此「關係」和「形態」的可能性。「共軛發展」則代表了一種「發展模式」,認為城與鄉的關係不是「資源關係」的「重新安置」(Relocation),而是「發展關聯」的「重新定位」(Reorientation)。「城與鄉」共軛發展的基本認知,主要是重新理解「人類集居」的型態中,應該存在一種「個人與自然」、「聚落與景觀」、「社會與資源」之間彼此糾結的變化關係。「城與鄉」在國土發展中是共同承載國家發展任務的一組關係,這種關係並不是傳統想像下的那種高度依賴的「從屬關係」,而是在自然、景觀、物質和資源之間「彼此內嵌」與「共軛發展」的關係。

為了重構這種關係,「新鄉村」不再是過去定義上的「傳統農村」,而是以「人」為中心,打造有關於「多元差異選項」之「國民宜居生活環境」的新發展典範詮釋,強調要以「多元經濟」型態來承載未來「智慧鄉村經濟」、「凈零循環經濟」與「多世代共榮社會福祉經濟」的智慧型生活基地。透過未來氣候與社會變遷挑戰的面對與仲介(智慧與凈零),新「城鄉共軛發展」的核心主張,旨在重建一種與過往不同的、社會性的「資源交織」的關係,如此一來,通過平等和創新的「城鄉共軛關係」,可以更好地解決城鄉發展的問題。因此「城與鄉」在帶動國家與社會發展的行動中,將扮演完全不同且相互支援的功能與角色。

 

二、兩個行動計畫的示範性

在德國國際建築展的實踐架構下,孫德豪森「農村中心」與「健康照護亭」的實驗展示了一系列探索德國鄉村地區有關「城鄉共軛發展」與「氣候變遷調適」主題的創新成果。跳脫了傳統「福利國家」的傳統治理思維,此項創新計畫的核心是透過一組網絡串連的「健康照護亭」以及孫德豪森「農村中心」,提供偏鄉一站式的健康和大眾基本生活保障的社會公共服務。作為一種邁向未來世代創新公共服務的綜合解方。孫德豪森「農村中心」由閒置的農村雜貨店轉型成為一種多元彈性、量身訂做,且可以支持村民未來基本生活保障服務的公共設施。而網絡式分散的「健康照護亭」系統,則在公共服務的多元光譜上豐富了傳統偏鄉的基本生活需求。這組公共服務的經營,跳脫了傳統公部門人力與資源建制的邏輯,由一種創新的混搭式公民合作社的組織「鄉村生活基金會」(Landleben  Stiftung)與其附屬的「鄉村生活協會」等,在這個地區建立一個新的健康、護理和社會公共服務的網絡系統。

此項改造行動關切的重點不只是農村中心和健康照護亭的「建築形式」和「公共服務內容」,而是行動本身是一個回應「城鄉共軛發展」與「氣候變遷調適」的「新社會意識建構」與「文化調整」過程,藉此解決地方發展的困境。透過德國國際建築展實驗模式的支持,這項計畫展現了一種多階段、多元和整合的過程,以「地方自主性」的問責與「地方自明性」的建構為核心,透過居民的共同參與和創新,重新詮釋和展現了他們的未來。

 

三、下世代的農村中心

在「東德時代」作為法定農村生活消費品服務使用的農村雜貨店,曾經於2018年因為不堪負荷而停止營運,在近年來透過「建築小屋計畫」轉型為未來的新公共設施。在當地合作夥伴和德國國際建築展的支持下,柏林工業大學結構設計系提供實作上的協助,再由「斯托基金會」(STO)提供支持。「健康生活概念」公共服務的經營者,則由「鄉村生活基金會」和來自於德國漢堡優邁迪斯公司(Opti Medis AG),在圖林根邦政府的「大眾生活保障政策」(Daseinvorsorge)方案計畫支持下,於2022年10月共同成立「健康鄉村生活有限公司」(Gesundes Landleben GmbH)來主要負責。

「農村中心」的目的在於解決傳統聚落的兩個發展問題:聚落中被閒置的農村雜貨店,以及逐漸沒落、失去機能的村落(廣場)中心。2020年,法尼爾薩工作室(Atelier Fanelsa)和柏林解決方案有限公司(L.I.S.T. GmbH berlin)兩家公司接受了國際建築展的委託,研究並提出了如何處理現有資產的戰略建議,將原本聚落雜貨店的舊建築進行最小介入的改造,然後將具有村落中心區位功能的聚落環境進行了品質改善的規劃建議。

 

四、城鄉共軛與氣候調適的新解決策略

在氣候變遷調適的背景下,農村地區建築的未來發展會主要表現在對既有建築穩定而持續的使用上。在孫德豪森農村中心的計畫中,一組全新視野與特別的設計行動被提出,例如,設計行動一方面主張要用可循環再利用的建築材料,對農村中心進行最小介入干預(最小規模修補、最大使用效果)的建築改造,另外一方面試圖創造一個以國際專業合作為基礎的集體改建過程(國際經驗的對話與學習),這種模式創造出鄉村地區閒置公共設施改造如何回應氣候變遷調適與凈零行動的全新經驗與視角。

自2021年起,「建築小屋計畫」透過「國際建築展農村中心計畫」(IBA Landzentrum)的支持,在這棟舊建築進行「最小介入性干預」概念的實施。這個行動不單純是建築問題的解決,而是一種城鄉共軛發展課題在國際關係視野下的探索。通過基金會、大學、地方職業學校、工匠組織、協會和公眾的合作,在國際建築展實驗行動的框架下,從多種國際和本地的觀點,進行「鄉村地區發展模式」改建的探索,並通過1:1比例的模型項目進行試驗。在孫德豪森的行動計畫,一方面進行現有環境的升級改造,另一方面則同時發展一種有利於鄉村發展之協同合作的新模式。

在國際建築展的媒合下,荷蘭鹿特丹建築學會委託荷蘭MVRDV建築師事務所在鹿特丹雙年展設計的臨時性建築,在設計展結社後拆除並回收再利用,其中的粉紅色木製屋頂材料捐贈給了鄉村生活基金會,鹿特丹的田野學院(Veldacademie)也向圖林根邦贈送了其設計的移動劇院的木製模組,作為第五個建築小屋計畫的建築材料。為了吸引孫德豪森地區及其他地區進一步的理念深化,這個活動辦理了公開的募集活動,為這個空間的改造收集了更多的紡織品材料。

 

五、鄉村地方自主性與自明性的升級營造

「建築小屋計畫」制定了相關的參與制度,其目標是通過「圓桌會議」和「工作坊」的方式,將未來參與建設過程的「權益關係人」納入,不僅是形式上的「交流和討論」,而是真正作為「規劃和建造」的一個完整過程,這個過程提供了「跨學科和跨領域」協同合作的操作實踐。

在國際建築展的行動框架下,這項制度企圖探索若要在鄉村地區推動這種合作模式的集體建設,是否可以在「新建築」文化的整體發展上,產生新的推動力並得以持續提升。這種行動中涉及許多新「建築標準」的應用、「資源節約」的改造,「生物基材料」使用的可能性、新的建築與技術的程序、以及創新形式的實驗性設計等。

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成功地完成了五個「建築小屋計畫」。在2022年9⽉17日至25日舉行的第五個「建築小屋計畫」發布會上,有來自許多國際專業團隊的參與:來自鹿特丹田野學院(Veldacademie)和臺夫特理工大學(TUDelft)、維也納大學(TU)、智利聖地亞哥大學(PUC)、魏瑪包浩斯大學(Bauhaus)等,這些建築系學生和其他來自德國各地的油漆專業學校的學生和老師們,前往孫德豪森地區共同參與這個行動。

 

六、鄉村地區公共服務系統的綜合性創新

自2022年春季起,孫德豪森農村中心已經成為鎮公所、村莊服務中心和協會中心,平時會辦理各種活動,未來還將發展一個包含醫生診所的租賃模式來提供生活聚落中的公共服務功能。到2023年底,這個改造過程還在漸進式的進行中,同時整個建設進程都會向公眾公開。

「建築小屋計畫」可以作為一種鄉村活化的學習模型來理解,通過集體的設計和建造過程,如何在結構和財務薄弱的社區和地區中產生新的推動力,並引導出一種新的建築文化傳承形式。

 

七、創新整合的健康照護亭系統

孫德豪森地區創新行動的另外一項成果是「健康照護亭系統」。德國聯邦衛生部長在2022年9月承諾要在城鎮中建立1,000個健康保健站,孫德豪森地區對這個政策也展開了創新公共服務經營體系的詮釋,他們嘗試以健康課題為核心,同時涵蓋鄉村地區幾個相關的複合性社會需求,在邦政府大眾生活保障方案政策(AGATHE)的支持下,由地方鄉公所推動,打破傳統組織困境並涵蓋五個村落的健康照護亭系統(Gesundheitskioske)被建構起來。由跨鄉鎮的「鄉村生活基金會」和附屬協會所建立的健康、護理和社會公共服務網絡系統,涵蓋了布蘭肯堡(Blankenburg)、布魯赫施泰特(Bruchstedt)、基希海林根(Kirchheilingen)、孫德豪森(Sundhausen)、和烏爾萊本(Urleben)。

這項行動解決了農村地區的核心問題,即如何保障社區健康安全的公共服務,同時又能夠組織聚落中的社會凝聚力。在IBA國際建築展的媒合與推動下,建造了四個具備雜貨店性質,面積不超過25平方公尺,高度現代化的木構造「建築健康照護亭」,它們被設置在聚落的中心,通常也就是鄉民進出聚落必經的公共交通站旁。這個概念的目標不僅是提供健康服務,還要避免社會孤立,並將鄉村地區的護理、老年人幫助和福利系統結合在一起。人們可以在類似「雜貨店」的健康照護亭中,尋求有關健康和各種社會問題與公共服務的建議。

 

 


圖1:一站式健康照顧

 

 


圖2:一對一健康諮詢服務

 

 

八、「數據移動」取代「村民移動」  遠距醫療同質等價的智慧加值

要讓偏鄉地區享受同質等價國家福祉照護的願景,在智慧科技系統的支持下也變得可能。為了進一步排除生活服務不足所導致的城鄉移民趨勢,這項計畫的關鍵行動是打造遠距醫療系統,讓鄉民不必再大老遠的移動到都市接受檢查,甚至被迫遷離鄉村,尋求都市才有提供的醫療照護服務。塞爾滕雷恩地區將成為未來風險防範、鄉村防疫的典範,在人口結構變化的時代下,藉由技術方法提供一個可以提高生活質量的新選擇,讓那些城市之外的區域也能夠通過積極行動來實現資源平等。

從2023年的年末開始,智慧科技系統進一步提供「遠端醫療服務」,大眾生活保障計畫支持患者和專科醫生之間的溝通,並通過協同經營組織和開放的互聯網來實現。數位系統保障了政治訴求中讓「數據流動」而不是「人群流動」的宣導理念。在德國社會個資保護的要求下,遠距醫療系統通過「量子溝通技術」的方式,讓鄉民生活與健康的數據能夠就地保存在健康照護亭中,而不會再讓醫療系統壟斷所有健康資訊。這個公平、開放與更能夠確保社會安全的系統,由地方鄉公所、大學資訊科學系以及耶拿大學(Jena)醫學院等,在政府的支持下所共同創建。

 

九、凈零行動的「新歐洲包浩斯」探索

為了回應歐盟在因應氣候變遷調適所推出的「綠色政綱」(Green Deal)中對於循環經濟發展的號召,以及與這項政策同步的「新歐洲包浩斯」運動的召喚,這項計畫的四個健康照護亭得到了圖林根邦的支持和獲得當地基礎服務設施的資助。藉由國際競圖的方式提供了社會基礎設施新的面貌,社會健康公共服務部門的夥伴與國際建築展一起進行合作。來自柏林的帕塞爾-K建築師事務所(Pasel-K Architects)代表國際建築展,在圖林根邦出版了一本有關健康照護亭的設計手冊,該手冊提出每個村落都有一個的服務亭(最大面積為25平方公尺),並共同構成一個建築形式的家族系列,儘管它們的位置不同,但形成了一個連貫的整體。

基於凈零循環的考量,所有的健康照護亭都以木構造建築方式實現,「節能和循環利用」的建築是該項目的基本原則。這些木質建築未經處理且通過太陽能供電,也為電動汽車提供了電力。其連接的電動自行車和電動汽車充電站,同時也能提供該地區新的交通選擇(取代傳統汽車)。再加上從一開始就讓在地的夥伴(權益關係人)一起參與,行動實驗中採用在地夥伴提出的建議,使用了在地木棉作為建築隔熱充填纖維,因此在社會方面尤其具有永續性。為了展示木造建築可以有多元型態表現的可能,地方材質也應用在屋頂和牆體結構以及外牆結構上。該計畫的實驗性質一方面用於原型建築的開發,另一方面也探索在地協同合作關係的發展。

「健康照護亭」是在國際建築展的支持下,透過「居民對話」而產生,「健康照顧亭」被設計為小型、多功能和可快速響應的空間,並作為公車交通站的補充,因此同時可以提供其他社區的居民參與預防性健康的服務。「健康照護亭」既是諮詢室,也是巴士的候車區,並設有衛生間。建築設計的內容,為具有可再生、自給自足的電力系統和熱供應(紅外線加熱)的高品質木結構建築,營造施工方法將回應每個地點和村落的外部環境,展示了木結構建築文化的新詮釋。

 

十、「混搭公民合作社」作為公共服務經營的主體

地方公共服務不能只停留在硬體設施的提供上,即便有了政府的支持與補助,但要如何在地方自主性與問責性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永續經營的模式,應該才是鄉村地方未來型公共服務能否成功的關鍵。傳統的地方治理,基本上各種功能是彼此切割的,治理的行動也通常是高度限制與僵化的。合作社作為一種替代方案,早就行之有年,然而這種系統是否能夠因應社會的變遷,卻依舊存在高度的限制。

首先要釐清的是,「合作社」、「公民合作社」、「混搭公民合作社」,是三個不同層級的概念。負責孫德豪森地區創新計畫(組織和經營)的「鄉村生活基金會」,以跨部門的方式經營各種「大眾社會生活保障」(Daseinvorsorge)服務,提供了「鄉公所+社區發展協會+健康醫療公司+交通」,以一種「混搭」的方式經營,這種作法與傳統單一目的的合作社(法規管理)經營方式截然不同。另外,「公民合作社」和「傳統合作社」的概念也不一樣,合作社的基礎是會員制,公民合作社是把公共議題與民主參與整合進來,變成地方參與民主化基礎的新型合作社,因此具有高度民主問責的機能與效力。

混搭公民合作社是一種新型的實驗計畫,由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資助:「通過公民合作社提供大眾生活保障的市政服務」,並提供了新的實驗和探索。本項計畫的特點在於發展「公民合作社」的「混搭概念」(Hybrid Concept),將不同的任務同時結合在一個屋簷下:能源和當地生活需求供應、護理和照護協同、交通移動或文化活動等公共服務等等,被一種新的組織型態「整合」起來。

 


 

圖3:混搭公民合作社的經營模式

 

具有挑戰的是:合作社也是一種(公共)經濟企業,因此需要可行的商業模式,在保障經濟效益的同時合理的執行功能。對於地方政府而言,這種公民合作社的形式非常重要,因為公民合作社依賴於公民參與共同塑造未來的積極意願,通過這種方式,政府可以在內部踐行民主原則。另外,因為公民合作社也注重如何促進共同利益和公共服務效果,因此同時能夠建立一種民主共存的新地方文化:一種共同負責、共同書寫的社區生活塑造。

「混搭公民合作社」(也就是孫德豪森的實驗案例),在公民合作社(有公共的監督下)進一步被授權承辦跨部門、跨領域、跨空間的地方型「大眾社會生活保障的服務」,「整合」所有的資源,用單一窗口的方式來服務地方民眾的需要。目前孫德豪森的實驗計畫中,「鄉村生活基金會」不僅經營「健康照護亭系統」、準備接手遠距醫療協同服務,也同時經營高齡老人在地照護與換屋服務、風能電廠、森林小學(原小學已停辦)、地方游泳池、青年返鄉社宅服務等,展現了混搭公民合作社全方位的新經驗與視野。

 

十一、結語

在人類文明變遷的時間序列上,21世紀的20、30年代是至為關鍵的。100年前的這個時段,人類經歷了工業革命以後的大陣痛和大轉型,在各種創新想法奔放的20世紀20、30年代,透過羅斯福新政(NewDeal)打造了一個以「現代主義」為核心的現代社會,決定了後續100年人類生活方式的各種系統、組織與制度。

當前氣候變遷衝擊進一步倡議邁向凈零循環的新時代,以及歐盟倡議出來的歐洲綠色政綱(Green Deal),揭開了新時代來臨的序幕。城鄉發展的課題,毫無疑問將會是新典範探索的核心主題。德國圖林根邦所倡議的「城鄉共軛」發展,清楚的展現了這些創新的想像的各種實驗與行動。遠在近萬公里外的臺灣,即便我們有完全不同的社會背景與底蘊,然而從歷史演變法則上來看,我們終究要連接上這種關乎人類文明變遷的大變動,問題是我們要再等30年,等到2050年才來把這些經驗的衝擊消化成為我們必須要跟隨的道路?還是我們可以積極面對,以臺灣自己的文本,進行相同視野高度與社會轉型創新的實驗?

期待臺灣能夠配合政府大力推動氣候變遷的凈零行動,能夠在新的國土發展行動上,展現出支持永續發展,社會公平均衡的城鄉發展。

keyword文章關鍵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