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地方青年行動的力量— 透明、公開的民眾參與,讓苑裡變得不一樣
發表時間 2023/08/09 11:38
登入

地方青年行動的力量— 透明、公開的民眾參與,讓苑裡變得不一樣

0
閱讀人數:241

2022年12月,獲頒第一屆文化部社區營造獎青年行動獎的劉育育,也是她以政治素人當選第十九屆苗栗縣苑裡鎮鎮長宣示就職的月份。回鄉十年,從參與地方運動到公共事務,進而翻轉苑裡的政治氛圍,這一路她以自身歷程展現了地方青年行動的力量。

2013年,苑裡鎮沿海四里(苑港、西平、海岸、房裡)因風力發電機組選址不當引發爭議,劉育育從臺北返鄉參與「苑裡反瘋車」運動,加入社區、組成婦女歌唱隊,開始在家鄉積極投身參與公共事務,同時她也關注女性青年議題,參與的行動過程成為臺灣女性青年投入社造的具體實例。

劉育育與同為「反瘋車」運動夥伴的林秀芃,在2014年底創辦「苑裡掀海風」,進行藺草工藝、產業的田野調查、出版在地刊物《掀海風》,後續開設獨立書店「掀冊店」,並推動音樂家郭芝苑的文物登錄保存工作,且發起吸引許多外地人前來的「海風季」。這些年,她以實際行動回應家鄉的召喚,從社造事務到鎮長政務,為青年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形塑新典範。

 

社運啟蒙與回鄉的初心

劉育育是苑裡鎮房裡里人,高中時期去了臺中唸書、大學到臺北求學,不少苑裡青年也擁有類似的移動軌跡。隨著父母親在成長過程分別離世,劉育育和妹妹們也好似不再有個實體的家可以回去。

輔仁大學心理系的老師們是劉育育接觸社會運動的啟蒙,也指引著她往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組織發展,大學四年級在社區大學工作,讓劉育育自此打開關注社會的視角。2013年某天,從電視新聞看到來自家鄉抗議蓋設風力發電機的報導,劉育育因好奇居民看法,請假回苑裡加入了「苑裡反瘋車」運動,長達一年的時光,和在地居民一起生活、彼此認識的機會,成為她在故鄉重新建立起家的存在之開端,而當社會運動落幕回到生活裡,仍有許多改變的可能性召喚著自己,也因此展開和同樣投身社會運動的在地青年林秀芃創立「苑裡掀海風」的緣份。

 

「掀海風」團隊的地方行動與文化創生

在回鄉參與運動期間,過程中接觸到許多在地阿嬤熟稔於藺草編織,對應苑裡人過往藺草產業榮盛的共同記憶,讓「掀海風」團隊開始對這項撐起往日榮景的工藝進行田野調查,2017年起更結合農友復育藺草種植與編織,也發行地方刊物《掀海風》收錄婦女編織及採集的生命篇章。團隊積極推動保存、登錄當地國寶級音樂家郭芝苑的文物傳承推廣,也和高中教師合作、結合課綱,藉由劇場、公聽會形式在課堂上實踐審議式民主,對苑裡的地方文史有更立體的認識。

辦理苑裡走讀及藺草編織工藝體驗活動(圖片提供:劉育育)

 

掀海風團隊於2018年創立了苑裡第一間獨立書店「掀冊店」,以靜態展示、動態活動作為促進地方參與公共討論、培養文化認同的重要交流平台。其中一項「苑裡教芋部」計畫,運用賣芋頭的盈餘來補貼教育活動,創意連結起消費者支持農業、教育與社福團體的良善循環。劉育育和團隊從每個行動裡耕耘地方、累積自己,重新凝聚地方文化和在地認同,為青年自身尋找創生之路。

2018年「掀冊店」創立(圖片提供:劉育育)

海風季募款(圖片提供:劉育育)

 

青年接棒—翻轉苑裡政治氛圍,當選地方首長

劉育育提到,即使現在她因鎮長工作離開團隊,另位創辦人仍持續帶領年輕夥伴透過書店來經營地方社群,「『掀海風』能有更多軟性的串連與拓展,對比公部門是比較自由和快速的民間力量,我認為能持續公私協力來運作是必要的,能一起讓地方變得更好。」

帶著在地方從事社區營造的基礎,2022年劉育育參選鎮長時,與多位相同理念的鎮民代表候選人組成「毋免拜託聯盟」,終為苑裡鎮第十九屆地方選舉注入青年接棒的新氣象,她描述作為一個素人參政,以社區營造的經驗進到公務體系,仍有如外星人初登陸地球,初期都在認識、學習跟磨合鎮長工作與行政體制。

2022年當選苑裡鎮長(圖片提供:劉育育)

 

從鎮公所內部推展「行政社造化」

剛上任鎮長時,劉育育首先進行的事情是「行政社造化」;在鎮長辦公室以工作坊形式邀請各課室同仁,放下位階、聊聊工作上的喜歡與否,最後牆上貼著每位同仁對理想中的鎮公所寫下的關鍵字:善、人和、服務⋯⋯,除了讓劉育育更認識公所內人員的苦與樂,共同梳理前進的步伐,內部也是一處啟動新氣象的社群:「當同仁可以理解、感受施政的價值,大家的行動跟得上主管與首長的想法、決策,也才可以讓民眾有一致性的感受。」

 

重視民眾參與,培力公民社群

劉育育的施政透明化,也呈現在下鄉行動中,上任三個月已親自到訪二十個里,採訪當週即將完成全鎮二十五里的首輪行程。苑裡鎮為苗栗少數閩南人口多於客家人口的區域,她會帶著簡報檔以臺語跟里民們報告「鎮長在忙些什麼」,透過照片與直白的語言介紹公所各課室,趁機讓民眾理解鎮公所的運作模式與制度,「對人民來說,生活上的問題是整體的,但對公部門而言,對應問題會分門別類來處理。」

鎮長親身宣講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劉育育也會直接跟民眾表達苦惱的心情,她認為鎮長和里民可以是較為平等的溝通,「這跟社造很像,並不是期待一位強人來主導發展,而是地方居民的主動性和自發的公共意識是更為重要的。讓民眾更認識公所的服務範疇與侷限,這也是一個公民教育的過程。」

另也推行「鎮長會客室」作為溝通介面,劉育育邀請關心公共事務的鎮民共同討論有興趣的議題,下次每位得再帶非四等親內的在地朋友加入,擴散社群,「我們如何參與公共生活、公共事務,對地方有認同,進而有一些行動?這跟社造的核心相同,我從民間到公務機關,都盡力在能力範圍內來協助公民社群的培力。」

走訪鄰里與居民分享及互動(圖片提供:劉育育)

 

公開、透明的鎮長週記

劉育育每個禮拜還寫近兩千字的「鎮長週記」發布在「苑裡鎮長 劉育育」Facebook粉絲專頁上,施行三個多月已進行改版:以平實、親切的語言,一週講清楚一件事就好,以透明、公開的記錄,將其他行程與心得分散在週間分享,劉育育補充:「很多人可能覺得專注政務、做好行政工作就好,我們花很多篇幅去跟民眾說明,我們願意溝通、願意引導與強化討論的過程,希望能說明公共事務並沒有離你我非常遙遠。」無論是透過網路、親自下鄉與里民面對面,對應不同族群需有不同介面進行互動,這些工作方法也正是來自於劉育育之前從事社造相關事務累積而來的彈性基礎。

公私協力的養成推動

近日鎮公所和苗栗縣政府的社造中心合作,展開輔導社區撰寫社造提案的培力課程,過往社區協會的活動型態較無聚焦於公共事務,但劉育育認為各社區組織都具備強大的社群凝聚力,鎮公所能串連輔導機制,讓社區更理解社造的核心價值,同樣有助於公私協力的合作,一如上述所提及到的不同介面互動,劉育育認為:「都是在強調要解決一個地方問題,公私協力很重要,大家透過許多互動過程能理解公部門可以做的、不能做的,有了這些理解,才會知道要如何合作。」

辦理「社區營造大補帖 - 提案實戰工作坊」(圖片提供:劉育育)

 

青年鎮長與地方同步學習成長,種下民主社會的共好種子

許多長輩因為參與了鎮長下鄉的行程及里民大會,慢慢理解行政首長如何經歷解決問題的流程,「我覺得有了這份同理,就會比較能看到公共性的存在,他們漸漸不會只看見自己眼中在乎的問題。這就跨越了一步,從自身抬頭再看到公眾與公共事務,這樣的視野就是關乎公民素養一個很大的進步!」劉育育深知自己和長輩們一樣,持續在行動過程中學習與成長,她認為和鎮民間關係的轉化及發展都是很鼓舞人心的,無論是先前的社造事務到鎮長工作,皆致力從實踐民主的歷程裡形成善的循環,持續在青年行動中,種下邁向公民社會的共好種子。

 

劉育育簡介: 2014年底與林秀芃創辦「苑裡掀海風」,進行藺草工藝、產業的田野調查、出版在地刊物《掀海風》,後續開設獨立書店「掀冊店」,推動音樂家郭芝苑的文物登錄保存工作,且發起「海風季」活動,2022年當選苗栗縣苑裡鎮長,持續推動地方事務。

 

(本文採訪編輯/黃怜穎)

本文審稿:劉育育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keyword文章關鍵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