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從社區參與式的節慶活動興起,看社區營造的下一步
文/許主冠
(新北市社造中心計畫主持人);
圖/尹佩芳
(新北市社造中心)
發表時間 2011/12/12 00:46
登入

從社區參與式的節慶活動興起,看社區營造的下一步

1
閱讀人數:4342

【撰文/新北市社造中心計畫主持人 許主冠;攝影/新北市社造中心 尹佩芳】

從農曆二月春節開始到三月底的台灣是一個熱鬧且充滿獨特文化的季節。新春開廟門搶頭香,緊接著大道公(保生大帝)生日到三月下旬媽祖生日,一連串台灣最重要的傳統廟會節慶接踵而來,若再加上春節開始的各地賞櫻、賞花以及商業化的西洋情人節、白色情人節一路下來,台灣的節慶活動恐怕到五月中旬的母親節才會暫時告一段落。這就是台灣的另一個精采面貌;因為四百年來位居太平洋經濟貿易鏈中,不管是16 世紀西方傳統殖民帝國時期或中國大陸明清政權更迭,乃至19 世紀新殖民主義時期,台灣始終無法自外於這些世界的大勢所影響。無形中從西班牙、荷蘭乃至中國各地、日本與歐美的節慶、祭祀文化多多少少也都隨著曾經的統治而殘留在台灣的歷史記憶中,因此台灣可以說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節慶之島。

近十多年來,隨著民主化的進程,政府從過去嚴謹的行政機關轉變為公共服務的角色,為了「服務」社會大眾,政府也開始在施政中放入籌辦各樣特色文化節慶的功能,開始是以農產品促銷角度出發的各種農業節慶,在缺乏大型活動的年代的確造成轟動,緊接著開始快速增加襲捲全國,都會型態的大城市則以引進外國藝文團隊為主的藝術節為主思維,由於初期宣傳效益大,也帶動越來越多政府機關持續投入資源,卡司年年擴大,國際間重要的藝術家絡繹不絕前來台灣參演。其他以各處在地特色產、景為主打議題的各種中小型節慶更是不勝枚舉。然而在這些蓬勃的節慶文化盛會後,到底為何辦理這種活動?以及效益如何計算?開始有了一些檢討或反省的聲音。大致而言主要議題有以下幾個:

一、為觀光客辦理亦或為在地居民辦理的節慶活動?
觀光旅遊成為常態的庶民活動,歷史並不長,是在二次大戰結束後1950、60 年代後,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所帶來的經濟榮景下才漸漸有常態性國內旅遊甚至國際旅行的現象。一度被稱為「無煙囪工業」的觀光業帶來的經濟效益足以與部分傳統經濟生產值相比擬。當台灣面臨生產價格競爭,引發工廠遷出或倒閉的大量失業潮下,節慶活動就成了振興經濟的重要思考了。在簡單的思維中,藉由節慶活動帶來觀光客,帶動其在地更多的消費,就是達到舉辦活動的目的,因此吸引觀光人潮成了節慶活動中的首要目的。

社區居民也熱烈參加期前的訓練與排演

台灣初期很多活動就是以此目標規劃辦理,結果當人潮湧進,霎時間短暫的成功卻很快成為夢靨。交通設施、公共設施的不足,動線規劃的不當與缺乏在地居民社區完善的準備,不但觀光客常常敗興而歸,在地居民也沒有受惠,反倒是生活環境被破壞,生活習慣被改變,最終房租價高,原來在地產業無法負荷,外
來掠奪式的商販趁機搶進。改變在地的生計型態。因此這樣的節慶活動當然倍受質疑。

二、節慶活動要賣什麼?
傳統的節慶活動從生活而起,或因信仰或因生活習俗,因此擁有一般庶民社會的優閒與適性,但當政府介入時,就必須要討論規模、流程、節奏等,加上台灣早經過工業革命洗禮,在專業化分工下,公關及活動公司林立,因此從政府的角度思考,藉由公開招標的程序,徵求出最符合效率與大眾期待的廠商就是最好的選擇。漸漸活動的主動權就從社區居民與在地歷史連結轉換到政府與公關業者的聯結關係。活動本質就漸漸異化,於是在地活動卻不知在地事,辦活動時在地人常常沒感覺卻需要外客來撐場,各種商業制式的排場與規劃、似曾相似的攤商與表演團隊就是最常見的活動內容。活動越辦越多,居民卻越疏離。宣傳越大,累積反彈就越大。

曾經代表台灣多元文化之美的資產將逐步衰退甚而消失

這些困境已嚴重影響節慶活動的永續性,不管內容的制式化或在地居民的參與都呈現出疲態與瓶頸。雖然節慶活動仍然持續在辦理,但是若無法找出新的價值,則這樣曾經代表台灣多元文化之美的資產將逐步衰退甚而消失。

新北市曾經是節慶之都,從早年「一鄉鎮一特色」時期就依據29 鄉鎮市的特色發展出十數個節慶文化,其中有從傳統聚落民俗宗教轉型的林口子弟戲、萬里神明淨港以及三重新莊的宗教藝術節等,有些是從在地特有產業轉型而出的節慶活動如鶯歌陶瓷嘉年華、樹林紅麴文化節、三芝美人腿節、八里石雕藝術節等,亦有從創意發展出的新特色節慶如新店水岸藝術節、淡水環境藝術節、石門風箏節與板橋電音音樂節等。其豐富的內涵與特色都曾是讓新北市與台北市市民所熱中參與的重要文化活動。但是也終究難逃上述兩個困境,漸漸面對魅力逐步遞減的命運。

面對困境,公部門只能無奈,但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是自己家鄉,社區居民開始去討論、思辯提出對策-「能不能讓我們辦自己想辦的活動?讓我們有像邀朋友來看家鄉的驕傲般在社區辦活動?」。當然這種簡單的想法不容易讓公部門接受,但是這種初衷卻有著強大的力量,於是從2009 年開始「社區自力辦活動」的想法悄悄的醞釀成熟。第一個跳出來的社區是瑞芳區的侯硐地區三里,面對當時即將開幕的侯硐煤礦生活園區,一棟棟耗鉅資復舊整建好的舊礦區建築,一位當地的年輕居民突發奇想的談到當時記憶深刻的是在沒有路燈的街上,聽到礦工家人特有背負器材與便當盒的撞擊聲,接著昏暗的礦工帽頭燈在深夜或清晨薄霧中閃閃發亮,那就是當時孩童的共同記憶。因著這樣的記憶感動,大家七嘴八舌很快就決定來參與重現當時的記憶。由於沒有政府預算的支持,因此一切從簡;布旗自己畫,每個人自動找到可以幫忙的事,活動桌椅向里辦公室借,沒人手?找親朋好友當志工!短短近兩個多月的努力籌備,竟然真的漸漸成型了。活動當天,淒風苦雨寒風陣陣,但是所有預先報名且已經繳費的200 多位民眾出席率竟然到達9成左右,一切活動如常舉行;自己DIY 礦工帽、參加導覽解說、拜訪耆老分享學習在地礦工知識等。到晚上九點多在滂沱大雨下最後的節目-摸彩熱烈進行;「站前麵攤小菜兩盤」、「××民宿住宿卷一張」..百分之八十獎品都由在地人捐出自己家的產品或服務。活動就在一片熱烈情緒中結束。但留下的感動正是醞釀下一年活動的動力。

緊接著淡水環境藝術節接棒,在鎮公所鎮長強力的支持下,承辦科長和承辦人卯起來打造一個庶民可參與的超高水準藝術展演活動,其中核心工作就是在淡水滬尾砲台公園重演1884 年到1885 年清法戰爭的戲碼,為了這個劇,在地的表演藝術團隊金枝演藝社、身聲劇團、精靈幻舞等團體不計代價全力支持,社區居民也熱烈參加期前的訓練與排演。其中最吸引注意的是來自義山里蔡家村一群超過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全部加入扮演清兵的角色。在活動前的彩排,有好幾天天氣下雨,老人家們不畏風雨全塲照跑照演,正式演出兩天,他們對角色的詮釋獲得全場觀眾歡呼。活動結束了,這群老人們卻上癮了,組成「清兵退伍聯誼會」繼續在社區以北管班,老人大學持續學習,等待明年的「入伍徵召令」。

淡水環境藝術節打造一個庶民可參與的超高水準藝術展演活動

這些不需要等政府資源也不需要等政府辦理的社區自主活動,正在悄悄的改變新北市的社區營造,三年多的社區影像紀錄課程,累積與社區劇場種子計畫,孕育了社區自主表達意見的能力,因此新北市跨社區的區域議題,除了傳統的投書政府或議會協調等方式外,多了將公共議題透過節慶活動方式串連力量,因此當新北市升格後,對原鄉鎮市公所的角色未及安排,直接讓社區原有資源體系出現缺口卻又投訴無門之際,新店區原來每年由公所資源支持的金毛杜鵑花海節頓失依附。但是十數個社區們幾經開會後決議自辦,用此突顯社區營造的自主性,透過社區發展協會以募股的方式,在四月間一如往年順利辦完活動。多數曾參加過以往活動及今年活動的遊客並未感覺活動品質有顯著的差異。社區透過這些節慶活動找出自己的過往與定位,更可彰顯在地的公共議題。

過往社區營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