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社區「特色產業」再思考?
文/林崇偉
發表時間 2012/12/20 20:39
登入

社區「特色產業」再思考?

0
閱讀人數:3280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林崇偉教授

「什麼是產業?」就是針對環境的需求與人們的想望,結合了特定的生產、製造、流通與服務技術,角色間彼此分工合作建立起來的經濟體系。產業發展的環境,就是我們此刻賴以生存的環境。當代產業的產生、存在、轉型與發展,代表技術典範,以及更重要的觀念典範的「質變」與「量變」。這篇文章就要從這個大的邏輯開始,引領我們一起思考當前台灣發展社區特色產業這個問題。

回顧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經濟與產業的劇烈變化其實正反映了世界與社會大環境的快速變遷。當前重要的議題大致包括:全球暖化讓世人殷切期待替代能源和綠色經濟、高齡社會讓台灣無法忽略醫療照護與健康樂活、糧食風險則讓民眾開始注意農業發展與農村再造、社會公平讓大家高度重視勞動條件與就業機會、家庭重組讓我們無從迴避親子關係變化與和兒童/青少年的教養問題,以及其他種種像是女性領導地位與經濟力量提升,還有民眾與日劇增的對於私領域的豐富休閒、運動、遊憩、陪伴、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期待等。

大環境的改變,是危機,也是轉機。這些不僅僅是各國政府的重要政策方向,是學術機構的指標研究議題,更是產業發展的關鍵利基市場。但我們要問,我們的社區特色產業為以上的議題,做了些什麼?

事實上,為了回應環境的挑戰和人們的想望,當今所有產業都是創新產業,更「必須是」創新的產業。過去的醬油工廠只需要按照古法或科技方法生產「最美味的」醬油,但今日醬油工廠不僅要生產「更健康、更環保、更微笑」的醬油,更要能讓人認識與愛上(我家的)醬油。產業的轉型和發展,首先就在開始學習真誠地去面對和瞭解自己與環境的問題!

過去我們在發展社區特色產業時錯誤理解了「態度決定高度」,總認為勤能補拙,人定勝天,就是用不要命的方式,努力去做的態度,就能決定自己能發展的高度。但產業特色│藍海市場發展契機,並不在我們自己是什麼?我們擁有什麼?我們能做什麼?而在於「消費者│社會」到底需要和想要什麼?市場的確是快速與劇烈變動的,但消費者需求卻是明顯有脈絡可依循研究發掘出來的。

許多企業,無論是所謂「傳統產業」、「服務產業」、「科技產業」因為長期浸淫在同一(技術)領域,經常性容易陷入所謂「線性思考創新模式」的僵局。也就是,總是不斷地思考在既有的技術與產品基礎上做出更多和更厲害的功能?限制了發展的領域和空間。但其實我們都搞錯了,產業創新的重點並不在於「我們能做什麼?」而在於「消費者到底在關心些什麼?他(她│它│牠│祂)們又需要些什麼?」

所謂的消費者,指得並不只是單純的產品│服務購買者,而是在整個生產、銷售與服務流程裡所有的利益關係人,包括了產業內部的員工、供應鍊上的合作夥伴(和他們的員工),銷售通路的門市業務人員(也包括了你的促銷小姐)、購買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還有更重要的,不知道你是否曾注意過那些並不是購買,而是真正去使用你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

產業必須回歸消費者行為研究作為創新的基礎,未必一定要採用所謂科學的量化的消費者研究調查方法(數字會說話,但更經常看到是因為個人主觀而對數字產生的曲解),而是要用「心」去感受這個時代的脈動與社會的變化。重點不僅僅在於「產品」和「技術」而是要以人、事、時、地、物作為分析座標,去挖掘出每個「消費者情境」裡的「價值」,去理解消費者的「需求」(need)和「想要」(desire)往產業價值鍊裡最高的一端,或說是微笑曲線最高的兩端前進。

有看過「全面啟動」(inception 2010)這部電影,你一定不會忘記那一開頭的由帥氣的李奧那多提出的問題:「你知道這世上最頑強的寄生物是什麼嗎?細菌?病毒?還是蛔蟲?」答案說:「都不是!讓我來告訴你,是意念(idea)!意念非常頑強,具有高度感染性,一旦佔據腦中,就很難根除。而成形後,更會根深蒂固,在你/妳的腦子裡。」

這個回歸到產業來說,就是一種「教育」。開拓真正的藍海市場,來自創造消費者「想要」的價值。如何能讓消費者想要?則必須要透過「傳播」,也就是對於消費者的教育(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就是現在非常流行的「故事行銷」)。但這種「教育」早已非傳達產品或服務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要傳達新的生活方式、生活風格與生活品質,也就是「幸福的可能」。

首先,讓我們舉個例子來說:從「再忙也要跟你喝一杯咖啡」、「喝咖啡聊是非」到「整座城市就是我的咖啡館」就完整傳達台灣社會在民國 八〇、九〇與新百年完整的社會變遷縮影,咖啡也從非台灣人的傳統飲料,逐步發展成為今日滿街的咖啡館,到連便利商店都成為咖啡館。重點是咖啡從一種流行,變成一種觀念,變成一種品味,變成一種生活風格,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從而創造出了背後每年上兆元商機。這個市場如何創造出來的?無疑,教育!

其次,產業的核心到底是什麼呢?是產品?是技術?是資本?不,絕對是「人」!「只要人對了,一切就都對了!」是許多人共同的感受。因此,社區產特色產業的跨領域就必須從吸納與培養跨領域人才投入為優先重點。如何在台灣既有教育架構裡,靈活運用產學合作、研發合作、服務學習、師徒制度等方式,建立我們發展社區特色產業時所殷需跨領域人才的「選、用、育、留」的「社區產業教育策略」,就是我們該認真思考與投入的方向。

最後,社區產業最重要的跨領域重點則是「持續的自我教育和學習」,其對象是所有產業相關的「利益關係人」(stake holders),其創新動力的核心在「用心的聆聽」與「開放的參與」。在我的眼中,未來所有台灣社區特色產業都將會往「文化創意產業」的方向發展,但我所謂的文創產業並非侷限於設計工藝和藝術人文,而是我們必須經由「用心的聆聽來理解消費者文化」,以及透過「開放的參與來刺激大家的創意」,無論是與學界或異業的結盟,都是一種外部與內部的教育。

唯有透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台灣社區特色產業才能夠將「創意」(creativity)與「科技」(technology)作為創新因子(innovative factor)加入既有生產(production)、空間(space)、社區(community)和環境(environment),由此創造附加價值(value-adds)、擴張市場規模(market capacity)、提升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s),更建立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基礎。而為了要達成這個目標「社區特色產業」的唯一途徑,那麼,就容我再強調一次,沒錯,教育,不要懷疑,就是教育,也只有教育!

作者:
林崇偉
職稱: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數位創意與行銷策略實驗室主持人/教育部顧問室智慧生活整合型人才培育計畫臺灣智慧生活文化創意產業整合創新跨校教學聯盟共同主持人
03-5712121 ext. 31964/cwlin@faculty.nctu.edu.tw 
專長:傳播資訊系統、服務模式設計、營運策略規劃
興趣:FaceBook、育嬰、烹飪、聊天、交朋友、騎單車、去游泳、逛菜市場
學歷: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資訊科學博士
經歷:
國科會智慧生活區域整合中心國立交通大學健康樂活城Eco-City開放創新平台召集人/交通大學學生事務處就業與升學輔導組長/客委會諮詢委員/經濟部中企處創業領航計畫顧問/經濟部商業司區域活化創新加值計畫委員/勞委會職訓局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委員/華光社會福利基金會顧問/新竹愛恆啟能中心理事/新竹地檢署榮譽觀護人/台灣群策集成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獎項:
2012教育部顧問室智慧生活整合型人才培育計畫特優課程教師
2010教育部友善校園大專傑出學務人員
2009經濟部金書獎「德國AIM創新管理」
2008國立交通大學傑出教學獎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