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面對災害,社區如何自保?積極提升社區面對災害的總體能量
文/陳亮全(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客座教授)
發表時間 2014/10/28 15:34
登入

面對災害,社區如何自保?積極提升社區面對災害的總體能量

2
閱讀人數:2539

一、現有社區防災的問題

    台灣自古就是一個颱風、地震等天然災害頻頻發生的島嶼,近年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也相繼把台灣評比為世界上災害風險最高的國家之一。而且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或是2010年的凡那比颱風都不是強烈等級的颱風,卻因其極端的降雨,以及地質等環境因素,而導致山崩土石流、山洪爆發、洪水氾濫、公共工程大量受損,以及多數人命傷亡等損失慘重的複合型災害,再再突顯出未來如果遭受極端氣候,或不當的人為活動,將更加重災害對台灣的威脅與衝擊;也因此,災害防救已成為政府施政與全體國民最為關心、無可迴避的重大課題。


    經由過去多年來,國內在災害防救相關實務與科技研發上的努力,或是國際組織與世界各國對災害防救工作投入的龐大經驗中,可以清楚了解以社區為主體的災害防救工作,亦即強化可能直接面對災害之社區居民抗災、耐災以及災後回復的能力(所謂的Community Resilience),乃是各項災害防救工作中,極為重要且根本的事項。有鑑於此,台灣大學建築研究所與國家型防災科技計畫辦公室 (即後來成立的NCDR) 在九二一地震發生不久之後,就體認此一議題的重要性,而開始嘗試推動「社區防災」的概念,並促成當時的中央災害防救委員會展開六處的社區防災實驗計畫。之後,一些政府負責災害防救的業務主管機關也相繼推出與此相關的施政計畫,例如最早的水保局的土石流自主防災社區計畫,莫拉克颱風之後水利署的水災自主防災社區計畫、消防署的防災深耕計畫等,提供了一部分,尤其是災害潛勢較高的社區居民有了認識、培訓自我防救災害知識與能力的機會。


     然而,社區防災不僅在於當一個災害發生之後,社區民眾如何快速疏散避難,或使用滅火救災器具,以減少人命傷亡等技術的獲取,而且尚需要講究如何建立社區民眾的災害及其防救之意識、民眾對社區的認同與意願,甚至社區組織與運作體制的建立等更根本的事宜。因此,這些年雖有相關行政機關與專業團隊的投入、社區組織與居民的努力,但目前在推動的社區防災計畫或工作仍然潛藏著一些問題,例如:

  •  推動上重視的議題集中在疏散避難、緊急應變,而較少關心平時減災或耐災的討論或提案,甚至連對於災害的認知層次都還相當不足。
  •  較多的計畫或工作都是由個別業務主管單位分開推動,以致於參與執行的社區,絕大多數是以業務單位所主管的單一災害作為進行應變救災檢討的主題,較少涵括符合社區環境條件或自我需求的多類型或整合性的災害防救為目標。
  •  為求計畫執行的效率,在推動時未能有足夠的時間,去鼓勵或要求全體社區民眾一起參與,而便宜行事的改由專業或輔導團隊來代替民眾進行調查、分析或討論、決策,甚至舉辦的演習、演練,也只是少數居民被動參與的空有形式。
  •  透過社區層級防救災計畫推動而獲得之居民共識、討論成果或提案,並未能與行政部門的防救災實務,或其他相關業務相結合,導致居民形成「計畫歸計畫、實務歸實務,或是社區歸社區、行政歸行政」的無力感與不信任感。
  •  社區擬推動社區防救災時,能夠獲得的支援與資訊仍然不足,例如

    → 了解或具備社區防災知能之適切專業支援,或可協助社區的團隊
    →契合社區層級可使用的災害及其防救之相關圖資
    →社區在不同推動階段(尤其是啟動時)所需,適切與安定的支援經費
    →社區內部經培訓、蓄備,較具專業或專職的人力
    →其他(如明確或穩定的政策支持)

 

  •  普及度仍低、且對象較窄,目前各相關計畫推動的對象社區數量看似不少,但參與推動的社區較多屬於曾遭受災害侵襲的高風險社區或部落。所以,現階段看來風險較低,但十分有意願推動的社區,或是還沒發生過災害,但災害潛勢較高的社區,不是不被重視,就是難於爭取到推動上的支持。
  •  其他

1.社區民眾緊急醫療的演練

 

二、未來的願景


    面對目前頻頻發生與多樣化、大規模化的災害,同時再考量未來尚可能發生,如氣候變遷、少子高齡化等自然與社會環境的變遷,臺灣的災害防救已是全民共同的議題。而如何建構一個可以面對、因應各類型災害與符合台灣社會環境的防災社區與社會,亦即全面推動社區防救災能量建構的工作,乃成為現今非常緊急、不可迴避的要務。而且不僅要顧及目前所謂的災害防救,而且尚能擴及社會保安、弱勢照護、能資源確保、生態復育保育、綠色經濟,以及優質人力培育等社會安全議題。換言之,也就是如何提昇整體與廣義的社區耐韌性(Resilience)朝向讓日後世代也能安心、安居的永續社區與社會發展,更是全民、學界、企業、政府等各方力量,必須全力投入的重大目標與願景。


三、強化對策


     為了解決現存推動社區防救災工作時的一些困難,強化達成前項所述全民參與的災害防救、安全永續社區建構的願景,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作為落實推動時之參考。


(一)、政策層次:
建議政府應積極研擬、確立「以全災害(含未來不確定性災害)、全民參與、建立可以面對災害之地方與社區耐韌性為基礎」的災害防救政策與體系。


(二)、策略層次:
1. 轉換由中央主導、偏重應變救災之災害防救思維與實務作為,形成「社區主體民眾參與、專業與社團陪伴、政府及企業支援」之防救災取徑與推動機制。
2. 研擬強化地方與社區耐韌性(整體災害防救能量)之整體策略與措施,有計畫逐步推動、落實,階段性達成既定之政策目標與施政策略。
3. 引進民間組織、專業社團與企業廠商等力量、資源,協助行政部門有效、確實推動前項所訂各階段之策略與措施。


(三)、實作層次:
1.   擴充災時緊急應變、救災搶災等實作項目,轉換為邁向常時耐韌性建構、多元防救災項目的實作內容。
2.   開設可以提供民間組織與專業社團參與推動防災社區工作之培訓課程與認證機制,以增加可以支援、陪伴社區的人才或團隊;而這些人才或團隊必須至少具備推動社區營造與災害防救相關知能等兩種不同的專業領域。
3.   檢討、改善現行社區申請推動社區防災計畫(各相關機關所屬之計畫與本身長期營運計畫)的補助與獎勵制度,並建立評估、認證補助成果與能力的機制。同時培訓、引導社區能夠以其環境條件(脆弱度)與需求,篩選未來考慮防救的災害類別、撰寫推動計畫書的能力。
4. 建立推動社區防救災工作之支援平台與網絡,其功能包括:
 研擬、提供適合各類型與不同程度社區的培訓教材與課程(例如:計劃啟動、社區災害環境調查、社區脆弱性與耐韌性評估、社區災害防救對策與計畫研擬、社區防救災推動組織與機制建立等等)。
 媒介契合社區條件的支援或陪伴人員、團隊。
 提供社區防救災所需之相關圖資與培訓工具。
 建置公開、分享相關資訊與知識的網路服務平台。
 其他。
5. 逐步釋放中央層級政府部門推動社區防救災工作之資源予以地方政府,但同時加重地方政府推動社區防災之職責。
6. 增設與強化地方政府防救災之專責、專業人力,以及負責推動社區防災之統籌窗口或平台,並強化各行政業務單位有關災害防救之整體認知與職能。
7. 由民間組織與專業團體共同建置監督、評估社區防救災計畫推動成果與績效之團隊與機制。

 

2.社區民眾災害環境的調查

 

3.社區民眾災害環境的調查


四、結論


    環視現有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並展望未來的趨勢,安全防災社區的推動已是無法迴避的事實,而如何建立能夠面對不同類型災害與執行各防救階段工作的韌性社區更是十分急迫的課題。然而,要能夠突破依賴政府與外來專業,認清社區災害防救工作不僅在於強化相關知識與技術,以及資源的取得,而且更在於強化社區意識與地方認同、提升自主行動力與社區主體性、講求自助、共助先於公助的精神,才是左右防災社區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而本文所提一些的建議乃期待能夠做為關心社區防災的社區居民、民間團體,以及相關的行政部門參考,也唯有透過共同的努力,才能建構具備耐韌性與永續性的社區與社會。

 

4.瑞竹社區踏勘地圖.

keyword文章關鍵字: 社區防災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