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青銀合創實驗方案
打造塭仔圳願景生活圈計畫
點閱率:79931
專案啟程:2017-09-01 ~ 2020-10-01
新莊社區大學是一所跨越老、中、青提倡以生命史交織新莊史的「學校」,面對相隔一條快速道路的塭仔圳土地重劃案,我們將開展新莊囝仔的土地巡禮,建立一套用腳走出綠色生活想像的行動教室;透過土地之歌的文化行動,邀請工廠、聚落住戶、新興住民一同紀錄、轉譯、縫合新莊三百年自平原農業到工業城鎮的歷史,讓中南部搬遷的工業新住民、居住三代以上的新莊人以及新興住民用自己的生活決定下一代的生活願景!
打造塭仔圳願景生活圈 修正案
2017/11/10 18:25
點閱率:7707
轉寄

 計畫名稱:打造塭仔圳願景生活圈計畫

 

壹、計畫緣起

民國86年台大數學系教授、社區大學倡議人黃武雄老師發表「深化民主,發展新文化」,明確指出社區大學辦學與民主深化、促進公民社會有深切關聯,87年年底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成立,88年新莊社區大學也與台北縣五所社大同時成立,一路跨過20世紀,邁向21世紀。自100年起回顧新莊社大發展軌跡,誠實面對自己的優點與不足之處,於101年度提出「開展在地成人之美的另類教育」,重拾「成人另類教育」社大的發展初衷,尋求與實踐未來教育美學、地球公民的發展路徑。103年度提出「新莊未來家園-在都會『預見』成人之美的生態村」,做為下一個十五年辦學願景:以開展公民社會為辦學使命,陪伴大新莊地區的民眾實踐生命的喜悅、生活的自信、學習的渴望、創造的勇氣、共生的智慧、即興的美學。

 

新莊社區大學立足於古都新莊,我們深以新莊悠遠流長人文歷史底蘊為傲,也深切理解後工業時代的新莊,就如同永和、板橋、三重等台北市的邊緣城市,對多數社區居民來說,只是工作完後回家睡覺的「臥房城市」。然而,新莊淪為台北市衛星城市的普遍命運,近年來似乎出現轉變的契機。一是六七零年代移居新莊的「外地人」在地落腳生根了,對「新莊」不再只是抱持過客心態;二來是重要大型工程建設如中港大排、新莊捷運線竣工,新莊的水患和交通獲得大幅改善,生活機能愈見便利。三來是城市公民越來越重視對生活世界的觀感和環境居住品質。居住在都市的人們開始願意調整「臥房城市」失根失衡的生活樣態,尤其是面對全球紛亂的局勢與嚴峻的氣候變遷,公民應具備宏觀的「地球視野」,在地球公民的價值思考下,談論「都市村落」的社會生活未來願景,一種回到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相依互賴的正向關係,不再是天方夜譚。

 

在103年度,新莊社大十五歲,許下未來十五年的辦學新願景─從「在地、樂活、關懷」到「遇見成人之美的生態村」。新莊社大主任馮朝霖教授認為,生態村運動是全球性的地球公民運動,也是翻轉地球文明危機的草根性實踐!因此新莊社大以生態村的教育理念作為辦學願景,乃是全球在地化(global-localization)的教育體現,也是深化社區大學辦學初衷的創意發展。馮朝霖主任給出了一個宏觀的辦學核心思維:

 

地球家園與永續發展作為未來社會想像的價值指標;

全球另類教育經驗智慧作為社大辦學理念指標;

美學領導與釋放想像力作為人才培育的實踐指標;

兼顧自發自主性與互動參與性及共生共創性作為整體實踐的哲學指標。

 

自此,本校就在生態村的教育思維下,不斷地摸索將社大教與學能量鏈結新莊在地需求及發展新莊城市發展願景圖像的工作方法,目前以「遶境新莊-里仁為美的在地行動」策略最具規模,例如常態性的每月最後一個周末的「新莊老街走讀活動」、新莊運動公園「假日綠色行動教室」;以新莊四季公民慶典的概念作為社大的時序:「春季新莊遊藝日」、「夏季遶境鐵馬樂遊」、「秋季新莊百年願景散步節」、「冬季新莊城市願景論壇」;以上種種行動策略皆是以「里仁為美」為核心關懷所產生的在地行動。

 

除此之外,新莊社大近年來積極倡議「小小社大教育行動」,101~105年每一學期在社區小學中擇一學校舉辦「小小公民生活營」選擇「兒童權利公約」之「社會參與權」做為教案設計目標,以合作小學地緣特性規劃實際現場走讀活動,把學習融入真實世界,突破學校與生活世界的界線。103年度起至今,在新莊高中開設一門「遶境新莊」多元選修課,將新莊文史、校園農耕、人權、民主等觀念,以實作、人物專訪等體驗學習方式,企圖打開高中生學科之外,接近生活世界的另類視野。

 

在上述組織工作兩年的摸索之後,106年度起,本校以破釜沉舟的決心進行團隊行政組織的革新,同時希望透過四年的青銀合創計畫,全面盤點「新莊學習據點」,搭建多元的社群組織合作的平台,促發社大教與學能量轉化,實踐社大核心辦學目標-發展互助共好的公民社會。

 

   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說這個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台灣任何一個城市都不可避免地面對接踵而來的生活難題: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消費主義與開發主義的生活意識形態導致的能源耗竭、人口結構的少子化和老化、食物安全問題、物聯網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等等。新莊,何嘗不是如同上述的城市生活樣態-僅半世紀的光景,由農業轉工業的城市發展,她所面臨的大規模都市更新、綠地空間急劇縮小、移入人口逼近承載總量、交通與居住等衍生問題層層不絕,需要公眾的關心。希望新莊居民關注自己所在之處、願意瞭解、參與發生的事、共同討論現況,共同規畫未來。

 

以一村子的實踐表達對生命的愛戀

以一村子的創意成全對社會的關懷

以一村子的合作滿足對經濟的需求

以一村子的謙卑趨近對生態的尊重

以一村子的智慧共負對後代的教育

以一村子的願景體現對宇宙的感恩

 

這是新莊社大自我期許「村落型都會社大」的教育圖像,我們期待,新莊社大是一所擁有「村落精神」的都會社大! 我們是以「整個村莊」整體作為創新教育與學習的空間,讓孩子與成人在真實環境中互動,將成人與小孩再度編織回到社區有機的關係網絡。

 

當我們以「村」的尺度編織新莊百年願景想像圖─以慢食、慢活之緩慢的生活美學為師,抱持著「慢城」的社會生活願景,構建新莊社區大學的社區營造的目標:把大新莊視為一座生活博物館,邀請大新莊地區的居民思索如何調整「臥房城市」的生活樣態,「新莊有沒有一條安全散步的路?」、「新莊是不是一座人文藝術之都?」、「新莊可不可以是一座田園城市?」…。我們就得好好正視新泰交界最後也是最大面積的土地開發案-塭仔圳市地重劃區。

 

身為大新莊地區的「成人終身學習基地」,以「社區總體營造平台」、「公共議題經營中心」、「社區志工培育搖籃」、「公民美學陶養空間」為核心辦學目標的新莊社區大學,責無旁貸必須負起城市公民的責任:鄭重呼籲並監督公部門的都市計畫應慎思其前瞻性的發展規劃,以目前最重要的開發案-塭仔圳市地重劃地區,仍保有農村三合院與農田連綿的完整景觀,是能夠呈現新莊平原三百年發展的重要文化地景。近三年透過新莊社大與在地團體關注才逐步為社會大眾所認識,開始有更多民眾願意走入其中去認識塭仔圳的歷史發展,重新看見這地區的價值。

 

然而因土地炒房的利益已驅使她往不可逆的開發路徑走去!目前重劃範圍內只有一座李石樵故居會做為市定古蹟而被保留,而新北市府之前對於這樣珍貴的文化資產不只漠視,還因市地重劃沒有對現場進行調查,原本會造成故居右側護龍將被新蓋八米道路穿越,造成無法回復的嚴重破壞。幸而工廠擁有者年輕一輩對於文化資產有守護的意願,主動申請了文化資產審定,終於在105年3月11日正式公告被指定為新北市市定古蹟,完整三合院將於重劃案範圍中劃出完整保留。然而漢人族群在淡水河左岸-新莊平原的發展足跡,卻仍將因為塭仔圳市辦重劃案,再次失去其重要的一塊歷史拼圖!

 

從文化的角度來說,不管是政府的文化部門或是民間的文化團體是應該有更多的力量去介入都市規劃與使用設計,甚至要改變都更或重劃的流程設計,讓民眾或在地人一開始就有許多機會可以輕易的親近這些與人民息息相關的開發案,每個公民所表達意見都應該有一套民主機制被納入施政考量,來共同討論更適當的規劃方式!畢竟,當我們從地方文化的尺度來看,20年後新莊這裡一定不缺捷運大樓或是豪宅,但一定缺少富涵文化內容與城市記憶的歷史空間!

 

 

貳、計畫現況與問題分析

 

一、現況資源盤點:社區及週邊在地知識(人文地產景)資源盤點。

 

1. 塭仔圳市地重劃區資源盤點

 

    當今人翻開北台灣發展史,檢視漢人移墾的歷程,往往知道淡水河右岸下游處的艋舺及大稻埕,清領中期至日治時期,發展有非常清楚的脈絡,但是如果再深究艋舺之前台北平原的發展,會發現深受地形地貌與交通的影響,而康熙33年之後即沉於康熙台北湖底的區域自然不會是最早發展之處。反而是臨接著早已拓墾的竹塹(新竹)、桃仔園(桃園)等地的大漢溪左岸,三峽樹林至新莊一帶,因位於「內港之路」(康熙末年開築)、「龜崙嶺古道」(雍正11年開築)等交通要道完成,而成為漢人自南而北移墾,發展水稻耕作的第一部分。

 

    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即有墾首帶領眾佃戶移墾海山庄一帶,即現今樹林、潭底、西盛、後港、瓊林及柴橋頭等地,此一區域之土地公廟多數於當時即由在地居民於田頭田尾奉祀,皆具有兩百年以上之祭祀歷史,是保佑在地墾戶五穀豐收的重要神祈,這可以由土地公造型皆為手持拐杖形象而非手持元寶獲得印證。而墾首與墾戶為了將原本此一區域之旱田改良為可種水稻之水田,集資開發在地重要水源-水圳,乾隆10年(1745年)所開闢之永安圳,由業戶張必榮提供土地與張沛世提供資金興建,由三塊厝築設引水口引擺接溪(今大漢溪)的溪水,灌溉現在的樹林及新莊西盛一帶的農田,乾隆31年(1766年)更往新莊街、三重一帶擴建,長達三十支里,灌溉區域遍及海山頭西盛新莊二、三重埔等六百餘甲田。使新莊平原的耕作,走向精耕。新莊,於是成為清代台灣最重要的產米區之一。此一史跡發展可由現仍存之水圳路線獲得確認。

 

 

 


 2017年都會區地圖與水圳路線套疊              1904年台灣堡圖(水路及水圳套色凸顯)

 

    另一方面,靠近興直山、龜崙領山腳處,則是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汀洲貢生胡焯猷和林作哲、胡習隆等三人,合組「胡林隆墾號」,向淡水廳申請開墾興直堡成子洲、水碓、山腳(今五股);貴子坑、田心仔、陂角(今泰山);丹鳳、營盤(今新莊)等地,原平埔族武勞灣社從事原始農業的地方,加上大窠溪與草埤圳的灌溉,「天泉水崛」的良田美地開墾的水田超過324,佃農在110戶以上;此區的開墾為胡焯猷累積了不小的財富,也讓其有能力在之後捐地協助建立明志義塾(後改為明志書院)供在地學子就學、也捐建了新莊街重要廟宇武聖廟(乾隆25年,1760年)。而李石樵故居所在的老地名田心仔、磚雅厝等、樂生療養院所在地的頂埤角,即是自開發初期留下的地名痕跡。

 

    而這次位於新莊與泰山交界,面積高達470公頃的塭仔圳市地重劃區,即是乾隆期間先民開墾新莊平原的中心部分,包括了田心仔、三角仔、貴子坑、磚雅厝、海山頭庄、石龜、後港、柴橋頭、桕仔林等農民聚居之庄社,在地居民多是自清領時期即居住於當地從事農作維生,一位黃姓住民甚至可以細述自家九代祖先移民的故事、保有家族移民族譜、並能述說從前從塔寮坑溪往上游行舟、運送物品的記憶、以及當年林本源家族如何因為此區為易淹水地區而不願意購買黃家土地的故事。磚雅厝的呂家則是從林家手上取得了土地的耕作權,並於後日成為在地地主,見證了工業發展時期良田變工廠的無奈轉變。這些地方的歷史痕跡與故事,並沒有多少留下來,還亟待有心人士與有力人士的投入工作,將大台北地區新莊平原曾經的發展故事與歷史見證一一留下,並讓更多人親近塭仔圳以了解過去的歷史,讓生活在台北盆地的一千萬人能夠對自己生活所在有感、共感,是非常重要的必要工作;同時也讓移民異鄉人因為進入塭仔圳而有「回鄉」的感覺。

 

    放眼大台北地區,除了關渡平原因防制洪患而限建,保留了重要的自然生態棲地與田園景觀之外,僅剩下同樣曾因預留防治水患功能而限建30年的塭仔圳地區,還能自然地保有三合院聚落之農園景觀、還能保有水圳文化與在地居民生活的痕跡,還能保有大片的菜園及林野地,成為急劇開發的都會區中,唯一仍保有會呼吸土地的區域。

 

    而日治時期至戰後,因為此區肥沃的土壤與錯綜的水圳,一直是大新莊地區重要的蔬菜生產地。今日鐵皮工廠的前生今世亦是隨著戰後台灣的經濟發展,新莊從糧倉轉為工業城市。與過去台灣工業起飛時期類似:塭仔圳的產業樣貌亦多為紡織、玩具、塑膠製品生產,員工人數動輒成千上百的大型工廠,發展成今日我們所見的高技術、靈活、高度分工的緊密產業鏈。除了自成一格的塭仔圳產業鏈,這裡尚留有大片三合院聚落、林野地與農村地景,儼然是新莊最後一塊不可失落的「里山」環境。如果大新莊的開發是往進步的方向走,如何能讓塭仔圳成為新北市都會區中最亮眼的農田景觀文化園區,同時兼具韌性城市/海綿城市願景的強大能力,而不是讓新莊副都心開發中四個公園僅剩一個這樣的反進步事例再次發生,公部門應提出前瞻性的都市計畫,並願意傾聽在地公民團體的聲音。

 

新北市結合三環三線的13處重大土地開發案,其中以占地468公頃的新泰塭仔圳公辦市地重劃案最大。塭仔圳重劃案17年前發布都市計畫,採自辦方式市地重劃,早期為淡水河洪水平原一級管制區,禁建限制下,現況多為違章鐵皮工廠,民國102年改採公辦方式重新研擬重劃範圍,納入美華新村、李石樵故居。美華新村位於重劃案30米計畫道路上,45戶居民組成自救會並向市府提出原地保留訴求,市府與自救會迄今仍在溝通中。而李石樵故居所在的木材工廠,計畫道路將貫穿三合院右側護龍,木材工廠所有人黃世孟已經向文化局提報古蹟鑑定。黃家買下李石樵故居後,相當珍惜其歷史價值,將工廠建於三合院周邊,不進行破壞,盡量保持其原貌,形成三合院隱身工廠的特殊情況,也讓故居能保存至今已107年。一走進三合院,門口上方有塊「懋德居」匾額,俗稱「護龍」的左右廂房完整無瑕,襯出李家地主氣勢。李石樵故居屋況良好,推估在1900到1905年間落成,據泥塑磚砌工夫判斷,應出自當年知名工匠吳水、吳海同之手,李石樵之父李在經營米行,從精緻雕飾看出其大戶人家,保留完整的「後子孫巷」,延續閩南風格。懋德居已於2016年3月11日列為市定古蹟,也確定劃出市地重劃範圍。

 

◎日治時期台灣第一代西畫家李石樵 

    李石樵(1908年-1995年),生於台北州新莊郡新莊街(今新北市泰山區),就讀山腳公學校(今泰山國小),15歲考進台北師範學校後搬離泰山故居,1923年進入台北師範學校(即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受教於石川欽一郎,1927年以《台北橋》入選第一回台展,1931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1933年以《林本源庭園》入選帝展,並於1943年獲得第一位日本新文展的「免審查」資格,是台灣前輩藝術家中得獎最多的畫家。李石樵是台灣前輩畫家中,少數以思考性畫風見長的一位,他本身富有思考、哲學批判的個性,畫風雖多變,但不變的繪畫特質,就是對社會的關懷;如「市場口」、「避難」、「大將軍」…等。

 

   (2)磚雅厝&福興宮的水圳

    泰山區的磚雅厝,田心仔的一部分。第一劉厝支線自海山頭分後村圳之水,向北而行,至磚雅厝一分為二,西為坡雅頭分線,東為中港厝分線,而坡雅頭分線所灌溉的部分就是田心仔。早期河流在其中蜿蜒,光復後,泰山人氏謝文程當台北縣縣長,進行土地重劃,重劃後每塊田土地前後不平,當時機械不發達,都是靠人力一擔一擔從高處移到低處。田心仔的農田主要種植稻米,來自大漢溪的水,經過灌溉溝渠源源不斷進入田心仔,一年兩季的稻作收成,這是出生於三四十年代的長者的童年景觀。

 

   (3)海山頭

    海山頭包括了三角仔、石龜(二者今屬於營盤里)、柴橋頭(今屬於豐年里、國泰里及泰豐里)。今天的海山里是海山頭的一部分,海山地名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之一說法是因為新莊位於山仔腳斷層上,與相鄰的林口台地有200公尺的落差,林口台地曾被稱為平頂山,臺地的末端聳立在新莊平原西南的山仔腳山塊,山麓的堆積扇正好是海潮的末端,是海與山交會的地方,故稱為海山。海山的範圍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說法,但廣義的海山應含括今日整個樹林、三峽、鶯歌及部分新莊地區,之後再擴大至板橋、土城與雙和地區。海山頭,顧名思義就是在海山庄的入口處,故名之。

 

◎瓊仔林、柴橋頭這大片的菜園,原本是天然的溼地和集水區,若因市地重劃後開發為住宅區,綠地面積大幅萎縮,不透水面積大量增加,總逕流量即會大幅升高,這將是嚴重違背海綿城市或韌性城市願景的做法。

 

    (4)柴橋頭

    柴橋頭在日治時期原屬海山頭大字之一部份,約今屬於豐年里、國泰里及泰豐里之地區。塔寮坑溪與大漢溪匯流處的瓊林橋(豐年街與瓊林路交叉口處),舊名柴橋,橋邊現仍有一處慶臨宮祭祀保儀大夫及福德正神,為瓊林及柴橋頭之地方信仰中心。另瓊林路104巷底,有一以柴橋頭為名的新莊柴橋頭神將工廠。

 

    (5)瓊仔林

    瓊仔林即桕仔林,約今屬於瓊林里和後港里的一部分,舊名桕仔林,因長有茂密的烏桕樹而得名。烏桕樹種子外部含蠟,可做蠟燭。種子本身含油,適合作肥皂原料。此地也是早期新莊重要水圳渠道張厝圳流經之處,如今雖多已加蓋,但農園及古厝村落處處可見。

 

    (6)石龜

    新莊老地名「石龜」的由來,三、四十年前曾有「石龜新村」的存在。

新樹路20巷以前是眷村,叫「石龜新村」,據當地居民說,曾經是日本的兵營,更早前是墳墓區和水田。眷村內約有28戶,裡面一區區的,有木板屋,有磚頭屋的,是國民黨來之後才蓋的。靠近新樹路的那棵松樹下曾有個「防空洞」,以前還有高射炮。眷村對面是勤益紡織廠、天光紡織廠。為什麼老地名叫做「石龜」?與地藏庵門前的金亭有一塊看似不起眼又突兀的大石頭有關。這顆大石頭命運坎坷,曾坐鎮在新樹路和新莊路交界處。據說,這是林本源家族設立的一座「石龜」。石龜的傳說多與地理風水有關,有一說是因為清末新莊漳泉械鬥,為求漳州人勝利而鎮住新莊的「蛇穴」;另一說則是為求林本源家族興旺而設,相傳石龜馱負的是「林平侯神道埤」。據說,新樹路和新莊路交界處的石龜四周的農作物無法順利成長,居民認為是石龜精做怪,便將之燒燬,僅剩的石龜先被移放在利濟街旁(現公有市場),後遷移新莊國小「尚義可風」牌樓旁,最後才到地藏庵,公園改建時因維護失當面目全非。

 

◎在塭仔圳重劃區中有兩溝(西盛溝,公館溝) 兩溪(塔寮坑溪,貴子坑溪)整治及一滯洪池的規劃,涉及大新莊地區的防洪安全及水圳文化地景的存留(如新北市準備將西盛溝加蓋)城市綠帶的願景,期待大家在人權(居住權)正義追求之餘,能更積極宏觀看待整個城市適居與否的規劃視角。

 

 

   (7)西盛溝

    西盛溝即塔寮溪後港支線,約起自西盛之民安東路與新樹路交叉口附近,至新莊區新樹路85巷11號設抽水站,並匯入塔寮坑溪。西盛溝抽水站於民國95年7月竣工,興建在排水渠道旁,抽水機房為地上二層RC結構,主要設備有柴油引擎、角齒輪減速機、抽水機組、緊急發電機組、撈污機及監控系統等。抽水量:3CMS抽水機1組及1CMS抽水機2組,總抽水量為5CMS。

 

   (8)公館溝

    公館溝約自65縣道沿著豐年國小西側流至新月橋附近,為改善新莊街、環河路淹水情形,於 95 年於塔寮坑溪排水出口左岸(約距560公尺處),設置 12cms 公館溝抽水站(新莊區環河路227-1號),將水抽至大漢溪。

 

   (9)貴子坑溪

    貴子坑溪位在新北市泰山區東半部,屬於塭子川的支流。河長約5.2公里,因流經貴子坑地區(今貴子村一帶)而得名。其源頭位於泰山區南端,鄰近新莊市丹鳳地區,朝東北方向流經泰林路、新五路橋下,進入五股區邊界,納入新莊區流來之中港大排,續沿新北產業園區外圍北流約650公尺後,注入塭子川。由於泰山區尚未建置污水下水道系統,家戶污水直接排入貴子坑溪,導致溪水惡臭飄散,內政部已核定泰山區污水下水道工程計畫,第一期工程預計於年底動工,民國112年完工,但願屆時能水清,不再有惡臭情況發生。

 

    (10)塔寮坑溪

    塔寮坑溪是南新莊最大的河流,溪長雖僅約11公里,由於它是桃園市與新北市的界河,因此屬中央管區域排水,流域面積廣達28.3平方公里。塔寮坑溪上游流域佔全流域約60﹪,多位處龜山山區,下流地勢平坦,由於上游地區過度開發,又屬於陡坡質鬆礫石之地,遇大雨溪水暴增,主流水位暴漲,常造成西盛溝、潭底溝兩支流所流經的新莊及樹林低漥地區積水不易消退。

  為了因應下游經常發生水患,第十河川局於民國73年開始進行整治規劃設計,以10年頻率洪峰流量為其設計基準,採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方式,維持主流道流量,並於沿岸陸續設置塔寮坑、後港、西盛溝、建國及潭底溝等抽水站,以自然重力排水為主要設計方式。

  逕流量簡單來說是指一個區域的「水平衡」,逕流量可以反應一個地區是否為剩水區或缺水區。逕流分擔的概念是指責任分擔,是極端氣候變遷下水患治理的重要觀念。

 

2.人的資源

 

(1)新莊社區大學

新莊社大是位於都會區的社大,但我們希望她可以是一所擁有「村落精神」的都會社大。每個班級和社團就像一個又一個家庭,而藉由參與彼此關心的議題以及村落所舉辦的大大小小活動,村人走出家庭,「同村協力」完成村子裡一樁又一樁的美事。大家都是這個村子裡撫養長大的孩子,所以,關心村落的每一個人和村子裡的大小事,是每個人必須經驗的學習歷程。我們衷心期盼能夠一起「同村協力」,在未來遇見「成人之美的生態村」。新莊社區大學積極投入社區營造人才培力工作,無論是對新莊地方文史、環境教育、影像記錄、生命故事敘說、行動藝術展演……等等著力頗深。本計畫希望將新莊社大近年來累積的能量─人/社群的資源加以整合,我們不僅期待能將社區大學資源引入社區,也努力串連社區夥伴與在地組織團體合作,企圖激發大新莊地區的居民更多交流與互動,深化社區認同與凝聚力。以下是長期與社大緊密合作的夥伴團體或是即將展開新合作關係的地方組織:

 

(2)新莊故事遊藝隊

2014年7月利用暑期班開設「新莊故事遊藝隊工作坊」,至今年已邁入第七期在地說故事人才培訓課程。自2014年8月起迄今,由新莊故事遊藝隊負責本校每月一次的老街走讀活動,並不定時接受各界學校或團體導覽新莊老街之需求,配合時間進行特定團體導覽,在新莊老街帶領民眾走讀認識新莊,共進行32次常態性的新莊老街走讀,參與人數已達530 人次以上。

 

(3)新莊溼地服務隊

新北市政府水利局與新莊社區大學為促發社區民眾參與重大公共工程,自2008年(民國97年)起透過志工培訓,成立「新莊溼地服務隊」,至今志工培訓達150人次以上,這些志工平時定期進行棲地維護、生態復育、浮島製作、植物栽種與復育,藉以淨化水質,營造適合生物棲息的環境,讓公園成為都會區裡少見兼具生物多樣性與防洪的溼地生態公園。新莊溼地服務隊主要任務是推展大新莊地區的環境教育,希望讓更多民眾能認識新莊的人文歷史、水文地理及珍水節能觀念與行動的重要性,尤其長期投入中港大排河廊營造及塭仔底溼地公園導覽及棲地維護活動。本計畫有一重要文史生態路線:穿越明中街的劉厝圳支線,一路蜿蜒接連中港大排,特別倚重新莊溼地服務隊的導覽人才。

 

(4)輔仁大學-新莊報導

《新莊報導》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於1972年創始經營的報刊,至今不僅有紙本報紙,亦有電子報,對於新莊地區來說,是具有在地新聞的重要地位的社區報刊,且其重要涵義強調參與新莊社區服務。新莊社大在地區的許多重要活動許多來自《新莊報導》的報導,因此本計畫亦邀請《新莊報導》團隊與我們長期合作,希望藉由系列報導引動更多新莊民眾願意參加整年度的社區活動和培力計畫,投入「新莊願景團隊」的未來發展。

 

( 5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在新莊的發展主要與本協會理事鄧旭容老師有關,鄧老師在擔任理事長期間,培育了許多「社區綠人」,其中新莊泰山一帶尤多。因此,「社區綠人」走進了社區大學進行理念推廣,讓許多成人能夠有機會接觸「綠色世界」,進而在新莊地區推廣生態環境教育。近來年,新莊的土地開發已經幾乎達到飽滿狀態,綠色土地越來越少,因此,本計畫之「生態村」慢城、田園城市的想像。亟需與社區綠人們合作,共同思考如何在都會型的新莊,有機會留下或創造生意盎然的綠色節點或具生態意識的散步步道。

 

(6)新北市書香文化推廣協會

1996年成立,該協會的重要人物蔡淑媖女士是本校創校的重要推手之一,蔡淑媖理事長在推動社大運動時,更是廣邀新莊在地許多志工(尤其是女性)共襄盛舉,造就了新莊社大穩固的基礎。本計畫是一推動全面性新莊願景的大型活動,因此,我們將邀請書香協會與我們一起合作,尤其是在女性、媽媽在新莊的議題上,更需要書香的協同執行。

 

3.文化資源

新莊擁有至少3百年的歷史文化傳統,可說在北台歷史發展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其中最能表示且浮於社會主流認知的即為新莊老街與廟宇文化。然而,在整個三百年的歷史中,新莊所存有的歷史介面亦可與新莊其他區域相連結,例如另外重要的歷史聚落為中港厝、頭前庄一帶;日本時期的樂生療養院;逐漸被重視的後村圳水文街區(含新北市的重量級計畫中港大排);高等教育在新莊—輔仁大學等等。因此,我們可以說,新莊本身就是一在新北市發展上具有「歷史文化」觀光價值的區域。

 

(1)輔仁大學

輔仁大學為直屬羅馬教廷教育部之天主教大學,西元1925年由美國本篤會於北京創辦,後由耶穌會、聖言會與中國主教團共同參與在台復校計劃,其三大宗教組織之教會風格建築錯落於輔大校區,深具特色。輔大校園為一「樹屋校園」,茂盛的植被覆蓋整片菱形狀校園,約50座建築物坐落其中。輔大經典建築林立,號稱「建築博物館」。所有建築皆獨立命名,皆有獨特造型(如符號、甲骨文與龍鳳圖騰),部份大樓標誌為文豪落款(如臺靜農、王靜芝),多數教室桌椅皆為教堂長椅,所有教室都懸掛了十字苦像,校園裡外飽含天主教氣息。輔大校園與臺大校總區皆是臺北盆地僅有的面積廣闊的平地大學校園,是新莊地區的最高學府。

 

(2)新莊街

新莊的歷史悠遠流長,在清朝河運的時代,新莊曾是北台灣最繁華的河港,一度有一府、二鹿、三新莊的榮稱。新莊為台北盆地最早發展的漢人聚落之一,新莊舊街、數個三百年以上的老廟(如:慈祐宮、廣福宮等等)、碧江街、後村圳舊址,以及日本時代留下的郡役所、武德殿等等在老街上所形成的特殊都市空間,因時間的積澱,看得見清領、日治到民國的時間軌跡,巷弄間尚存著複雜有趣的故事脈絡,具體呈現台灣近代歷史發展的多重面向,對地方歷史發展深具意義。

 

(3)新莊的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樂生療養院

樂生運動邁入第十一年,運動訴求「去除漢生病污名」、「保存文化資產」以及「反對迫遷院民」,直到近幾年要求「反走山、要安全」、「土方回填、遷移機廠」。十年來的運動峰迴路轉,但支持樂生運動的民眾始終堅持奔走抗爭,只是對許多新莊人來說,「樂生」仍然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1930年代的日本殖民政府,衛生單位以「淨化民族」的口號,四處搜捕漢生病患者,並興建「台灣總督府樂生院」予以強制隔離。因政策和大眾的誤解和歧視,即使在強制隔離措施解除後,多數院民仍無法回歸社會,事實上也已經「以院為家」。在日本政府希望將患者永久隔離的思維下,院內建有公共澡堂、大廚房、鍋爐室、靈骨塔、磚窯廠、菜園等設施,錯落於收十棟院舍之內,為一自給自足的完整聚落。院民更自力興建佛堂、鴨寮、石桌椅等空間,讓樂生院的建築形式豐富而充滿院民奮鬥點滴、營造生活的痕跡。使之成為台灣歷史見證的建築活教材。

 

(4) 地藏庵

地藏庵也稱大眾廟,是新莊很重要的廟宇,尤其是每逢農曆五月初一的遶境活動和前一天晚上開始的驅鬼儀式─「暗訪」,是新莊最盛大廟會。新莊遶境最特別的家將藝陣就是「官將首」,是五一大拜拜陣頭一大特色。

 

 (5) 百年老學校-新莊國小

新莊國小創校於民國前14年(西元1898年),先在文昌祠設立「興直公學校」,12年後始搬至現址中正路上(原址是「海山口停車場」,後來鐵路被大雨沖毀,鐵路改道往板橋),是新莊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學校。 從1895年至1945年是日本殖民台灣的時期,日本時代的初等教育分為「小學校」與「公學校」,日本小孩就讀「小學校」,台灣人就讀「公學校」,現今的新莊國小即是當年的公學校。

 

4.景觀資源

(1)新莊街與後村圳(景德路)

彎彎曲曲的景德路,它的前身是張厝圳,日本時代時整併了張厝圳與劉厝圳為「後村圳」。張厝圳蜿蜒與新莊街相傍相依,「新莊街」沿著水圳平行的帶狀聚落,18世紀初即有漢人來此開墾。新莊街利用圳溝做為天然的防禦「牆」,日出啟開隘門,日落關閉,日本時代還有四座隘門,現在我們穿過挑水巷到景德路,還可以看見隘門殘留的斷牆。走在米市巷和挑水巷,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兩百多年前,苦力背負米袋從老街的糧行走過米市巷下到港邊的商船;或是挑夫從圳溝挑水再穿過挑水巷到新莊街上的生動畫面!

 

(2)中港大排

自96年起市府積極籌辦中港大排系列工程,以韓國的清溪川整治案例為典範,把「中港大排河廊環境改造」列為新北市西區旗艦計畫之一,大刀闊斧地進行改善工程,搖身一變為今日親水親人的中港大排綠堤河廊。在中港大排整治的過程中,除了政府的偌大工程投入之外,在地新莊人的參與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現在可以看到,在大排兩邊美麗多姿的樟樹,即是當初在整治的過程中,居民與政府經過不斷的爭取溝通下,才有幸保留下來成為如今綠意盎然的模樣。

 

(3)塭仔底溼地公園

從中港大排河廊到塭仔底溼地公園,白天、夜晚、四季的變換,都可以帶給你不一樣的感受,這裡是上(北)新莊重要的生態綠帶,也是具有豐富人文故事的地方。因為這裡是集眾人之力,才保住的新莊副都心「綠肺」,宛如世外桃源的塭仔底溼地公園,兼容環境教育與地方滯洪雙重意義,是全國首屈一指的「溼地公園典範」。

 

(4)新莊運動公園

「新莊之肺」,是新莊人最喜歡去的地方。那有全台灣最大的國民運動中心;而1997年落成的「新莊棒球場」,更擁有許多新莊年輕人美麗的回憶。

 

5.自然資源

大部分的人認知新莊多以「歷史文化」見長,然而,其實新莊的生態環境亦是都會區形式的新北市唯一擁有大量保存與創造生態環境之所在。包含人工營造出的青年公園,以及保留來的塭仔底溼地公園、新莊運動公園。另外,新莊在日本時代,甚至更早期前,因沃土而擁有大台北地區的米糧倉庫之稱,現下有公部門留下的瓊林市民農園、私人留下的農田(以新莊社大生態教育農園最為有名)。最後,根據小說家鄭清文的描述,大漢溪是新莊早期賴以維生的重要水域,今日因整體經濟發展已轉型,大漢溪不僅被破壞和忽視,鄭清文認為這會損傷新莊人的歷史價值意義。因此,如何讓大漢溪能夠具有較永續性的發展與教育性,需要更多人的討論、思索並行動。

 

(1)新莊青年公園

依傍著牡丹心山系和十八份坑溪,新莊區域內唯一靠山的青年公園,獲選2013年新北市第一名的公園。另外,沿著公園走上山頂,可以瞭望整個大台北盆地。

 

(2)水源地

水源地鄰近青年公園,是日本時代當時新莊地區唯一的自來水水源處。座落於壽山路緊靠十八份坑溪上游,途中經柯厝古宅,當地居民稱此地為『坑頭』。日治昭和三年(約民國十七年),因新莊民眾飲用水是取用井水及大科崁溪(今大漢溪)水,衛生條件欠佳傳染病橫生,因此選擇此地做為水源區,取十八份坑溪溪水加以處理後,提供民眾飲水使用,於昭和九年(民國二十三年)竣工,是新莊地區唯一的自來水供應水源。水源地從民國53年石門水庫建成後,供給新莊地區自來水的重任漸漸卸下,民國65年走入歷史;面積一萬多平方公尺的水源地,因早期四周環境未遭破壞,擁有市郊難得豐富的自然生態。但近年來,林口台地的十八份坑溪遭上游龜山鄉的地下工廠排放的汙水汙染,加上大量遊客湧入,人為因素破壞動植物棲地,是水源地生態的隱憂。

 

(3)西盛環保河濱公園

當鐵馬穿越新莊、大漢溪的交縫,這裡是曾經為著名的新莊垃圾大戰故事場景垃圾山。經過蛻變,這兒可讓鐵馬騎士休憩,亦可享受午後悠遊時光。

 

(4)瓊林市民農園

南新莊地區市民快樂農夫的樂園,強調有機自耕,市民在此試驗與實踐健康無毒的耕種方式。

 

(5)新莊社大生態農園

位於泰山與新莊交界五股工業區內的「新莊社大生態農園」(中港西路136巷),是新莊社大綠色行腳課程,鄧旭容老師,在民國93年無償租給新莊社大作為生態教育推廣園區,這裡除了第一批經營生態園留下的台灣原生樹種、蜜源植物區、果樹區之外,大多數的土地面積都已開闢為菜畦。民國98年成立「新莊社大生態農園工作隊」,迄今屆滿8年的社團歷經人事更迭,於105年8月決定暫時停止隊務運作。9月決定將工作隊的個人菜畦收回做為未來「公共園圃」的預定地,藉此變動的機會,新莊社區大學希望重新整頓園區,重新集結願意推廣都市農耕&倡議永續生活的社群,在新莊營造一處實現成人之美生態村的基地。將這塊無私奉獻的私有土地能夠真正朝向「公共園圃」的理想邁進。

 

二、挑戰與問題分析:面臨問題與挑戰課題分析。

新莊總人口數414,819人,在地籍與外地籍大抵維持3:7,已躍居新北市第三高,僅次於板橋區及中和區。新莊是台灣歷史發展重要的古城之一,隨著現代化以及大台北地區的都市發展,「北台第一街」-新莊街因捷運新莊站周邊進行的都市更新計畫面臨嚴峻挑戰。另外,目前新莊有三大重劃區正如火如荼進行土地開發:新莊副都心、頭前、塭仔圳,土地面積共605公頃,新莊土地面積約1974公頃,新莊三大重劃區便佔了三分之一!目前新莊綠地空間僅5.9%(台灣「都市計畫法」明定公園綠地比例不得少於10%),平均一人約有2.89平方公尺的綠地。未來新莊副都心新移民人口入住後,新莊人口將突破60萬人,新莊人可享有綠地平均只剩下1.9平方公尺。以英國倫敦居民平均有25.6平方公尺的綠地空間,未來的新莊人居然在綠地平均值上差倫敦人有14倍之多!

 

上述可見,新莊都市樣貌與市民生活方式改變急遽,尤其面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及重大人為公共災害所帶來的衝擊,我們的都市環境承受力是否足以調適暴雨、地震、災害疾病等攸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災變?城市公民要求政府應有全盤的都市治理計畫,不能再只有發展取向,把土地當作房地產的單一價值,而是一套完整的公共生活設施,以因應M型社會、少子化、老齡化等社會結構變遷下所帶來新的住宅問題與生活需求,新莊社大想望「都市村落」未來願景,就是一種回到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相依互賴的正向關係的渴望。

 

新莊社區大學與塭仔圳,原本是僅隔著一條65號快速道路卻非常陌生的鄰居,但因居住於塭仔圳學員的引介,社大學員開始進入這個廣大的區域進行了解。於104年5月8日舉辦公民論壇:「428公頃的謎,認識塭仔圳都市計畫場」,引起當時少數學員的注意,與社區居民共同討論即將面對的困境。並串聯起年輕運動者賈伯楷與美華新村自救會的認識,雙方開始結合彼此力量進行對法規的研究,並對政府做更強力清晰的陳情,訴求對重劃案公開說明、重新檢討。

 

新莊社大聯合輔大景觀所,於同年11月15日舉辦「新莊烏托邦論壇」,邀請社區民眾以鐵馬騎行方式進入塭仔圳地區進行認識,並由教授顏亮一以田園城市及工廠綠帶等觀念進行規劃,提出「民間版塭仔圳都市計畫」,試圖拋磚引玉,讓更多居民進入此議題之討論與發想。

 

104年及105年暑期新莊社大舉辦了針對塭仔圳地區生態、文史、工廠產業、綠點等資源調查的小型工作坊,由年輕學生、社大學員及在地居民合作,累積了更多對此地區的認識; 104年、105年舉辦新莊百年願景散步節,帶領上百名民眾以步行方式走入塭仔圳地區,重新認識這片廣大區域的過往故事及未來將發生的議題,引導新莊居民對土地開發與居住正義、城市面貌與氣候變遷等議題的思考。

 

這兩年下來有越來越多的新莊居民走進塭仔圳,看見塭仔圳的變化與議題,也願跟社大一起關心重劃案的發展。106年5月1日再次舉辦公民論壇: 「塭故知今-塭仔圳市地重劃區在地人說故事場」,邀請在地居民及工廠代表,闡述這兩年所經歷的陳情過程與對計畫的了解與研究。並引起眾多在地居民討論與共鳴。

 

而這幾場論壇的共通點,之一是居民不論是新莊人或是塭仔圳地區的人,皆質疑新莊不斷進行大面積房地產開發,趕走供人民就業的在地工廠、趕走原本在土地上生活的原居者,是否真的能夠帶來合適的發展?另一即是,不論如何邀請,主責重劃的政府單位新北市城鄉局,始終回覆「不便」出席公民討論的場次。這在已經進入強調公民參與的21世紀,是非常落後的做法。未來能夠與在地公民不斷去突破這樣的隔絕,也是社大重要的工作。

 

新莊社區大學身為新莊在地成員,18年來始終以同樣的態度發掘新莊在地發展文史脈絡,進行紀錄及傳遞,同時為塭仔圳地區的鄰居,面對尚未水泥化擁有大面積可含水逕流的林野地及菜園,並且思考如何縫合三四十年來新莊新移民及在地人的文化裂隙,這次將在塭仔圳地區,面臨開發重劃的變遷壓力,順勢接起在地文化採集紀錄、工廠人物面貌描寫、工業生活館等重要工作,繼續為新莊留下重要的文化資產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想像。

新莊社大社區營造自我之SWOT診斷分析

S(優勢)

W(劣勢)

1.新莊社大在地深耕邁入第十八年,累積近20萬名學員,每學期社大老師約50~60位在校進行各領域教育工作(人文、藝術、生態、音樂、文史、影像、社區等),學員分散於大新莊各地,並各有所專長,加上社大老師的專業能力,能多元地實質合作,為社大進行地方工作最佳夥伴與社區聯結觸媒!

2.社大近年來的辦學目標,從較為廣泛的「在地、樂活、關懷」逐漸邁向具有永續性及實踐性的「邁向成人之美的生態村」。雖然新莊位於都會區,但因積澱有農村的背景(在地人或移民),且面對諸多政治性的限制與挑戰,在社大努力堅持其「發展永續性」下,社區成人學習者與教育工作者有機會在這個教育場域中,透過學習,自我函養,深化自己的生命價值,進而回饋他人、社區鄰里中。因此,在地方上,社大具有進行地方公共性議題的重要位置。

3.社大與大新莊區眾多公私單位團體個人長期皆有良好關係。近年來亦陸續在新莊社區發展多元媒介文史調查(人文、藝術、生態等等),其社區工作經驗愈趨豐富。

4.社大內部具有多元的田野-文史紀錄、地方藝術、生態思維等等相關能力的專業師資與資源,工作人員亦在地方工作有累積的經驗,同時也與地方相關文史團體與個人有緊密的師資互通,因此在陪同社區民眾一起社區營造方面,將會有相乘的優勢以及學習效果。

5.塭仔圳區域內仍有多數民家保留大片菜園耕種,並維持三合院及磚造樓房之形式,水圳之紋理也仍清晰可見,在都市郊區地景上具有獨特性及稀少性,在歷史脈絡上有其重要性及保留的急迫性。

6.塭仔圳內之工廠大多皆具有產業特色及專業技術,並形成緊密的產業鏈,是非常獨特的發展歷程,30年來有許多的故事在這裡發生演變著,是進行訪問紀錄極佳的素材,並提供日後強化塭仔圳地區故事品牌形象。

1.社大操作公共性議題行之有年,部份上是成功的;然而,公共性議題的孕育以及成熟執行是必須長期的,再加上每個人議題性的屬性喜好,因此,如何促使社區民眾就自己的位置長期持續關注在地公共議題,是我們仍必須加強且不斷思索的以及創造出空間的機會。

2.社大工作人員疲於奔命於校內教育以及地方經營,過度忙碌將提高工作人員流失的可能性。今年新莊社大工作團隊又有一波異動,勢必須經歷一輪青年世代與中生代工作方式的磨合。

3.新莊地區近年邁向都會發展,許多城市新移民進入新莊,這些「新」新莊人多半對地方不認識,因此在招募新夥伴時極為不利。另外,即使是新莊在地人,對於新莊公共性議題之參與也還不夠踴躍。但目前的新莊人口結構的心理改變,可注意。

4.必須與時俱進提高地方公共性議題之敏感度。

5.塭仔圳地區對於新莊在地人來說,是一處非常陌生之處,絕少有機會進入工廠林立、未做道路規劃的塭在圳地區,所以一般人對於塭仔圳的印象,多數即是對工廠的印象,違章建築又排放各種汙染。

6.因為對於塭仔圳不曾有機會親近與理解,所以對於即將展開的重劃計畫,多數民眾並不以較多面向的角度來理解。若是從解決違建工廠的角度來看,似乎將工廠移走,開發為大型住宅區並沒有錯。但就歷史脈絡及土地使用正義與居住人權來說,並不是只有重劃開發這一選項。或者說,開發反而不應該是政府解決工廠佔用農地及長期污染的解套方案。而讓更多人理解這樣的理性思辨過程,若沒有相關團體進行整理及論述,被理解的難度是非常高的。

7.此區同時也因為非常早期即開發及後來的限建,多數後代居民已搬離此區另闢生活空間,對於現在仍居住在此區的住戶,多數為上了年紀的年長者、也是農民;另外工廠部分,廠主向地主租地,立場可能不同,受雇員工也並不一定為在地人。因此此區可以說從未曾出現過類似社區這樣的概念,當然也未曾有過以社區發展及營造的組織。現在的從零開始正是最重要的累積行動。

O(機會)

T(威脅)

  1. 社大的地方經營路徑不似公寓大廈或社區協會在,其所工作之處具有新莊整體的全面性與公共性的目標,因此處在具有新莊全體的社區發展位置,因此激發地方民眾關於公共性議題,應具有有絕佳的行動位置。
  2. 新莊社大歷經十八年的社區工作資源累積,在第

15年(103年度)提出下一個15年的辦學願景:「邁向成人之美的生態村」,在校務和社區經營上為因應時勢而有所調整,努力盤整社大的社區能量,希望能啟動轉化的機制。

  1. 新莊正處於下一階段的「都會發展面貌」十字路口,且新莊人口結構正處於「安家」的位置,加上台灣社會已在相當程度上正在發展「公民參與」的位置。
  2. 塭仔圳地區對於新莊在地人來說,是一處非常陌生之處,藉此計畫引動更多新莊人走入塭仔圳活動、認識文史地景及生態教育等,皆能為在地新莊人提供對都市發展的不同想像。
  3. 塭仔圳重劃區經在地居民強力陳情而凸顯出規劃爭議,目前已由內政部退回要求新北市府重擬,在新北市城鄉局尚未提出進一步計畫之前,此區可說是爭取到了更多文化採集及社群組織的時間,此緩衝期即是重要的文化行動期。
  4. 工廠自救會及反迫遷連線成員經過這兩年的組織與陳情行動,彼此建立緊密連結,並與外界有較多互動,願以理性方式溝通各自立場,也與社大協作舉辦議題講座及認識塭仔圳小旅行等軟性活動,在自身居住、就業及迫遷議題等,是很重要的在地夥伴,也是未來行動重要社群。
  1. 整個社會的主流發展仍是「發展主義」的,如何促成主流社會對地方公共議題的關注與投入,是需要公民參與與知識解放雙重行動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找到民眾的切入點。
  2. 台灣社會普遍公民參與討論公共政策或理性議論公共議題的機制尚未成熟。
  3. 台北往桃園機場的捷運線106年正式通車,作為進入台北地區的門戶通道,機捷的沿途景觀忽然變成重要的事,而其中最為人詬病、最不能接受的,似乎就是從副都心轉過五股工業區,即將接上林口山區之前,往下看所見的這一區鐵皮屋工廠,一大片生鏽雜亂的鐵皮工廠景觀成了外地人心中的疑問,似乎也同時成為了新泰在地人心頭說不出口的缺陷,長期的髒亂與汙染也讓人疑慮,亟欲政府發揮魄力將其清除。在這樣的狀態下,要能夠吸引在地居民先放下成見,以中立開放的心理去理解塭仔圳工廠區聚集的歷史變遷,去深入認識此區的歷史背景與共同想像,同時又要跟重劃案賽跑,是極大的時間與心理威脅。
  4. 限建狀態解除之後,塭仔圳就一直在等待重劃實施的那一天,多數投資客早已購地等候多時,其中不乏在地政客與重要頭人,這些大地主對於開發推動可以說是不遺餘力,寄望這一波土地重劃開發可以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利益收入。這樣的行為並沒有違法,卻是非常明顯的不正義,土地不正義、居住權也不正義,但卻是在地農田景觀保留與工廠文化建立所需時間的最重大威脅。

 

 

 

 

 

 

 

 

 

 

 

 

 

 

 

 

 

 

 

 

 

 

 

 

 

 

 

 

 

 

 

 

 

 

 

 

 

 

 

 

 

 

 

 

 

 

 

 

 

 

 

 

 

 

參、計畫內容

一、計畫願景與目標:

本計畫實踐重心將放在新莊泰山交界「塭仔圳市地重劃區」,這裡除了尚留有大片三合院聚落與農村地景之外,也有自成一格的塭仔圳產業鏈,甚至是可視為前瞻基礎建設-韌性城市/海綿城市願景的區域型示範區。

 

當新莊從農業市鎮進入工業都市之後,因「塭仔圳重劃區」的地理區隔,一個新莊行政區逐漸形成兩個生活圈,俗稱北新莊與南新莊(或稱上新莊與下新莊),北新莊頭前、中港、新莊街各自代表舊新莊住民核心生活圈,下新莊則多是隨著60年代廠區興建而來的經濟移民,在此落地生根,即所謂的第二代「新莊人」生長於此,並且在新莊或鄰近市鎮就職(本計畫青年即是其中一員),面臨著低薪就業環境以及高價房地產等問題。「塭仔圳市地重劃區」正是這樣走過港區米糧貿易的稻作區、禁建地、新北工廠拆遷自立安置的歷史過程。在這五年來近20層住宅新興建案、輔大醫院竣工,更是催促大小地主(舊住戶)、產業住戶、承租營生者、新興住民、房地產業者對重劃進程的關切,其中有期待、有擔憂、也有諸多細部規劃不明朗的遲疑。以現有「新泰塭仔圳市地重劃區舉辦之座談會」仍限地主具參與權,然而,市地重劃既然是以公共利益為開發基準,更應將該公共政策立基於公民參與,而非排除既有承租戶意見,擱置其對居住權、工作權所受到威脅的憂慮。

 

「搭建參與平台」即是本計畫面對區域發展的首要要點之一,透過對塭仔圳土地、水文、人文歷史的工作坊試圖讓舊住戶、承租戶、產業住民、新興住民縫合地方歷時的「本地經驗」,進而去開展一處銜接原生文化經驗的區域發展想像。分別以社會設計概念串聯田野調查、藝術行動、中小校鐵馬遊、新媒體團隊合作,邀請不同經驗住民在「開發」、「暫緩開發」之外設計新家園所涉及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理想關係,重新檢視現有重劃範圍、各項土地使用比例,並且在細部規劃中能對公用土地上提出具有尊重地方紋理之設計規劃。

 

  其次,新莊社區大學作為一所學校,在計畫中目標除了搭建平台外,更著力於對「人」的培養,培養具地方文化意識、組織暨論述能力、操作公民審議之「地方文化經理人」。我們自期在重劃區內、新興社區內、塭仔圳廠區或地主家庭中找到與我們同行的一群人,帶著地方成長及居住、營生經驗,走過當代新泰塭仔圳鉅變的關鍵期,用身體、論述、組織去記憶與辯證城市開發的發展方向,重建公民參與意識、朝向友善環境的韌性城市。

  

    最後,爬梳現有仍相具有相當生產力、掌握國際通路實力的輕工業產業群歷史,讓長期被拒於政策輔導、扶植之外的輕工業,能藉本案重新於教育、論述與出版文獻上重新掌握其發語權,透過訪調作為一種組織與媒合合作廠家的基礎,我們引薦社大專業設計人才(青或銀)、大專院校(青)與工廠業者(銀)一起透過工作坊形式,討論、轉譯、設計出具參與式設計之空間活化與紀念物產出,讓由農業轉為工業城鎮的歷史、工業文化,能在現有排除重劃之外的文化資產(懋德居)內或合作工廠被述說與記憶。

 

     雖然新莊半世紀以來淪為台北市衛星城市的發展命運,造成個人生命與地方歷史的斷裂,在開發主義主導的都市計畫犧牲了自然環境與生活品質,人們普遍生活在貧乏脆弱的集居城市。立足新莊十八年的新莊社區大學,近年來強烈感受到城市公民意識抬頭,人們開始願意調整「臥房城市」的失根失衡的生活樣態。新莊社區大學以發展互助共好的公民社會為己任,責無旁貸應把握其轉變的契機,藉由本案四年計畫,願景目標鎖定在「塭仔圳市地重劃地區」的理由如下:

1. 淡水河左岸-新莊平原三百年發展重要文化地景。

2. 塭仔圳農地工廠的歷史共業,縫合城鄉移民史及工業發展史。

3. 大新莊地區唯一僅存的林野地和菜園,是構建海綿城市/韌性城市願景重要區域。

因應以上現況與挑戰的分析,分年訂定青銀合創之社區經營的行動策略及工作手法。

現況&挑戰

願景&目標

個人生命與地方史的斷裂

(人與土地的斷裂)

以培育文化經理人為目標,透過「塭仔圳土地之歌文化行動」,勾勒新莊平原三百年發展史及縫合城鄉移民史及工業發展史。並開展經理人對原生文化與地方發展的脈絡與世界觀。

開發主導下的自然環境犧牲

(人與自然的疏離)

以都市水與綠行動篇和打造新莊綠生活圈願景篇的行動策略,構建海綿城市/韌性城市願景。

貧乏脆弱的集居城市生活

(社會關係的冷漠)

 

    本計畫從主題層面來有兩大面向,即是塭仔圳土地之歌與塭仔圳水與綠(打造新莊綠生活圈願景),而從內容形式來看亦有兩大型態:

    1.新莊社大本有講師及學員為一大優勢,常年累績對新莊的深厚瞭解可以成為發展在地認識的基礎,亦是跨代共學、教學相長的學習社群,而此次所提案的塭仔圳地區,本身藏有深厚的文史發展脈絡,在地耆老的家族故事會是青年人再次深入認識地方、建立認同與歷史觀的絕佳素材,縫合新莊三百年發展史,即成為地方文化經理人的基本功,此為土地之歌人文歷史探查的重點工作。塭仔圳工廠中有不少廠家是位於全球產業鏈上的重要供應商,其獨特的產品與開發線、製作工序等在地產業知識,皆是台灣中小企業中的重要資產,此計畫案中,透過(1)與工廠建立共識、合作發展廠房巡禮微旅行,(2)引入社大專業講師、結合工廠頭家經驗與創意,運用在地工業材料所進行的複合媒材設計創作工作坊,進一步讓年輕世代(青)接觸與認識長輩世代(銀)所累積的經驗與成就。(3)同時藉由一年四期「型男型女頭家誌」的製作與發送,讓在地人、勞動者自身、下一世代看見塭仔圳勞動者的生命故事歷程與工廠長期經營所產生的價值,尤其是讓此區勞動者的下一代,回頭凝視在地生產與生活的容貌,思考在地發展與回鄉工作的可能性。

 

    2.雖生在高科技文明的21世紀,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都有可能會遭遇地球的反撲,而成為「氣候難民」。我們是否已裝備好了因應極端氣候帶來的災難所需的知識及技術工具?對環境惡化的焦慮反應在我們看待新泰地區僅存的林野地和菜園及未被加蓋的水路,都將因不夠周延的市地重劃案而慘遭抹平,種上水泥房子。當都市開發僅有房產經濟建設思維,而未將韌性城市/海綿城市願景放入重劃審慎思考,對生活在這裡的每一位市民都是不負責任的公共政策。本計畫的第二面向「塭仔圳水與綠」即是我們希望透過根本的兩個具體而微的行動出發--「土壤計畫」、「水循環計畫」,從小孩到大人都能理解,甚至能親手為地球做一件小小對的事。除此之外,為了打造新莊綠生活圈願景,邀請市民透過民主審議,通盤思考新莊前瞻的基礎建設-水環境與都市生態城市(田園城市或可食地景進一步想像)。

 

    總結來說,藉由本案四年計畫,新莊社區大學將朝向以下幾點目標:

1. 藉土地之歌文化行動找到工廠營生之第二代青年(或志於參與式規劃成員),並且以訪調行動與工作坊作為組織與培力方法,欲培養具地方文化治理概念之地方文化經理人。

2. 以人文體驗之旅、新莊囝仔土地巡禮等教育面活動,新促成新舊住戶、承租戶、產業住民、新興住民共同參與的第一步,朝向參與式規劃,產出對新家園綠生活圈的願景建議書。

3. 活化市定古蹟「懋德居」,以策展轉譯並縫合城鄉移民史及工業發展史。

4. 透過工廠業者知識與加工機械,媒合專業團隊設計與社大專業人才生產具環境敘說之加工品(紀念物),營造能說故事的工業生活館(故事廊道)

5.  透過各類培力工作坊如人文地產景調查、文化藝術媒介之運用、生態永續意識及實務能力都市及文化治理論述工具之應用等,不僅作為文化經理人專業知能養成進而發掘在地文化經理人人選同時更希望透過青銀共創的行動過程形塑公民參與城市治理的教育養成機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