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青銀合創實驗方案
中壢街拾光計畫-壢久.彌新青銀街區共創
點閱率:74224
專案啟程:2017-09-01 ~ 2017-07-19
「中壢街拾光計畫-壢久.彌新青銀街區共創」以中壢老城區為據點,希望在此長駐的藝文基地,透過空間的經營,引入新生代青年的創藝能量,帶動老街區轉化新生,共同討論以設計、生活、共好為目標,帶動議題討論,也期望引導街區的轉化新生。在此,我們希望帶動老店分享文化,透過故事及展物的蒐集,在地記憶、技藝與故事的分享,共創一個活生生的『中壢生活博物館』。
「中壢街拾光計畫-壢久.彌新青銀街區共創」修正計畫
點閱率:8331
轉寄

中壢街拾光計畫-壢久.彌新青銀街區共創

 

 

主辦單位:桃園藝文陣線

協辦單位:

在地頭人-劉文正-中榮里里長、官鍾秀鳳-中壢里里長

社區組織-桃園藝文陣線、台灣青年創新智庫協會、陽明一街實驗工坊、龜山咕沙郎市集、中壢第一公有市場自治會、NOVA資訊廣場、中壢社區大學

 

 

 

目錄:中壢街拾光計畫-壢久.彌新青銀街區共創

壹、     計畫緣起:從生活的場域出發,啟動屬於中壢的記憶保存行動... 4

貳、     計畫目標及構想... 6

一、     需解決之問題資源情形... 6

二、     策略與機制:在地組織、老店的合作模式,資源的整合與盤整... 7

三、     計畫目標:【重新看見中壢的文化歷史,重塑生活、產業及文化之間的關係】... 10

四、     計畫SWOT分析表... 11

五、     在地現在需求分析... 13

參、     青年介紹... 14

肆、     工作項目... 15

一、     志工培訓課程,大家用眼睛、用腳去共同完成博物館的規劃吧! 中壢踏查規劃及訪調培訓課程 文史紀錄及影像紀錄拍攝 開發中壢店家DIY行程、體驗課程 與藝術家合作的創作課程(如中壢故事繪本、裝置展示等)  20

二、     文史調查... 21

三、     老故事及老照片搜集... 26

四、     老店串聯... 26

五、     文化小旅行到老店生活/生態博物館... 30

伍、     實施期程:107-109年各分年期程細部規劃... 31

陸、     經費預算... 32

一、     第一年經費概算... 32

柒、     預期效益... 33

一、     可量化效益及具體評估指標值... 33

捌、     未來願景或具體規劃... 35

一、     未來願景... 35

二、     具體規劃... 36

實體報導... 40

相關媒體報導... 46

 

 

壹、計畫緣起:從生活的場域出發,啟動屬於中壢的記憶保存行動

 

【中壢老街的重要性—南桃園各族群交易的舞台,台北至新竹的中繼站】

桃園市的中壢地區,舊稱「澗仔瀝」,意思是新竹州至台北往來中途站,也是新街溪與老街溪中間的河谷地,是南桃園的中心城鎮,自清代以來即是閩客共居之處,以前在農業社會時期以務農為主,隨著清光緒年間至日治時期鐵道及公路的修築,形成市街,也成為南桃園最繁榮的都市。

 

戰後時期因國軍到了中壢,使得這個閩客混居的城鎮。族群變得更多元,文化也就更豐富,有眷村和新住民陸續加入,而這些文化的交流最重要的場域就是中壢的老街區域,各色貨物、時髦店家、先進醫療、休閒娛樂均聚集於此,包含了第一市場大時鐘、番薯市、中正路與中山路的老街區,而這些地區中壢的常民文化融合,中壢三寶鐮刀、花生糖、牛肉麵也是這樣自然地孕育出來。

 

 

老中壢人的生活其實很簡單,去市場買菜買肉,去市場吃麵吃點心,去市場批布裁縫,去算命等。這些三、四十年以上的老店,都是中壢最真實的生活場域,每天都在上演中壢人的生活故事,熱鬧而且真實。商店本身就是一個最容易與人產生互動的場景,老店不止具有產業的特殊性,在幾十年時間的洗禮之後,更蘊涵著自己的故事與經營哲學。他們就像是一本本的故事書,記錄了中壢的發展,傳承了歷史的記憶。

【中壢傳統歷史文化的消失】

中壢老街發展的源頭歷史與文化資源豐富,然而在城鎮的發展過程中,公有建設的增設,雖然設施變新,但原有生活場域消失了,過去的繁榮與豐華,許多記憶跟隨著建築及場景拆除而灰飛煙滅,傳統文化漸漸消逝,目前多數歷史空間呈現閒置、破落景象,像是第一市場大時鐘周遭,如中正路在民國六十底年道路拓寬工程,把中正路當時日治時期風格的街屋牌樓立面,遭到拆除與毀壞,老街的風華也就失去。而在民國六十二年第一市場「大時鐘」改建與民國八十多年中平路撲面改善也把番薯市給帶出把原本老市場的風味給漸漸消除

【持續中壢記憶的保存行動,共創在地美好生活,凝聚在地意識與認同】

這區域的文化與歷史,已經被地方的人遺忘很久了,本計劃已於2014年啟動,透過持續的關注與行動重拾過去美好的回憶跟記憶。中壢地區一直沒有地方誌,長久以來,忽略自己地方的鄉土,許多老照片老地圖,都沒有人去保存。目前中壢地方的文化認同,普遍缺乏,不只是文化涵養,不只是對老街區域的冷漠,而是對整個自己文化與生長環境的不重視。

中壢就像是一個擁有古老靈魂的地區,透過文史資源調查與店家訪談,並擴及週邊老街區一帶的傳統店家、特色人物與建築的資料蒐集,期待從中壢精彩的老店故事中,逐步發掘出屬於我們自己歷史的故事,也期望透過紀錄讓地方的人們再次感受過去榮光,凝聚集體記憶。

 

貳、計畫目標及構想

一、需解決之問題資源情形

【被遺忘的中壢印象】

小時候的中壢是一大片的田地,最深刻的印象是跟著媽媽到市區買菜、買日用品,穿梭在中壢的街道,熱鬧的中正路,小販叫賣的水果街,中壢地標第一市場大時鐘,在我的記憶中這些畫面佔了很大一部份。

長大之後,才發現自己對於家鄉的不了解,所以重新去蒐集相關資料,在這過程當中,發現中壢有好多的歷史建築已經不見,偶然與爸媽問起,才發現我們喪失了許多美好的記憶,許多老建築已經被拆除,要詢問家族的歷史,長輩也常回答「中壢哪有什麼故事?」,我們正面對龐大的歷史斷層。

十幾年下來,中壢的樣貌漸漸的變化,人們的注意力也逐漸的轉移,大時鐘、中正路從曾經的繁榮到如今的沒落,老店的生意不如從前,隨著第一市場的大時鐘換成了電子鐘,中壢老街區的時間就像是凍結在那個年代,種子店、刀具店、算命攤、青草店……他們從62年改建以前,甚至是日治時期,就在這裡種下生根至今,這裡保留了老中壢的故事,我們決定,用我們的雙眼、雙腳,用自己小小的力量,重新紀錄並耙梳屬於中壢的歷史故事。

【拾回記憶時光:每間老店都是一本故事書】

104年我們向文化部申請了村落藝文計畫「中壢街拾光計畫」,走訪老店,從大馬路到小巷裡,不難發現四十年以上的老店,許多都是第二代、第三代的家族事業,商店本身就是一個最容易與人產生互動的場景,而這些老店不止具有產業的特殊性,在幾十年時間的洗禮之後,更蘊涵著自己的經驗與經營哲學。老商家們就像是一本本的故事書,記錄了中壢的發展,傳承了歷史的記憶,然而,在這過程當中,我們也發現了在此區域中許多老店及文化傳承的問題。

 

【老店及文化遭遇的課題現況】

1. 老街區域,沒落已久,社區的能量不足

目前中壢老街區商家的變化,老街店家的大多能量減退,中壢地區商業活動的轉移,舊市區的商業能量大不如前,許多店家都已經沒有做了,老店更是因為受到房租以及產業轉型,消失的速度,更加快速。

2. 地方對於文史的冷落、無感,造成重要文史、文物的散失

在地方方面,中壢地區一直沒有地方誌,長久以來,忽略自己地方的鄉土,許多老照片老地圖,都沒有人去保存,許多在民間的庶民生活記憶,大多已經失去,相當可惜。

3. 城市記憶的快速摧毀,如大時鐘拆除及豬埔仔的都市更新

面對都市大型建設與開發,常年下來,區域內許多老屋、古宅、日鋨宿舍被拆除改建,許多重要的生活記憶場景,即將皆拆除或是更新的危機,地方對於文物、文史的長期忽視,只剩下少數片刻的記憶,城市記憶需要各種方式的緊急搶救。

4. 老店家不知道自己的價值

老店家們在過去經歷了繁榮的年代,對他們而言,他們賣的只是商品,數十年如一日,然後時代變化,他們的商品不在是民眾所必需,他們感嘆不再被人們重視。但事實上這些老店家所擁有的故事、經歷正是中壢這個地方的價值所在,需要年輕人新的眼光進入,共創另外一種「保存文化」的發展新思維。

5. 傳統工藝失傳

傳統的工藝由於下一代不願接手,若無後續的傳承,這些手藝有可能在十年內就會漸漸失傳。

 

二、策略與機制:在地組織、老店的合作模式,資源的整合與盤整

  • 在地組織

【青年返鄉起藝,年輕能量重新看見老店價值】

中壢地區的生活環境一直是個文化、歷史內涵相對薄弱的地方,但事實上一直都有許多人在默默的努力與關心,透過藝文陣線過去執行的相關計畫,已經漸漸地將中壢地區的能量串聯起來,希望能再繼續努力並且將這股能量擴散到民眾的身上,喚醒地方的記憶與活力。

【在地組織緊密結合,里長、店家全力支持】

在地頭人-徐永鑑-新興里里長、劉文正-中榮里里長、官鍾秀鳳-中壢里里長

社區組織-桃園藝文陣線、桃園市大桃園鄰舍關懷協會、中壢街拾光工作站、台灣青年創新智庫協會、陽明一街實驗工坊、龜山咕沙郎市集、中壢第一公有市場自治會、NOVA資訊廣場、中壢社區大學

【老店家的支持】

 

     

   

【地方深耕、里長全力支持,里長也是導覽員】

這一年,我們在中壢地區深耕,與地方里長溝通,也獲得了里長們的認同,在幾次的活動與小旅行中都是由里長帶隊,帶大家一起尋訪中壢的老店家,介紹中壢的故事。

【實際的行動,參與訪調,讓在地居民更增添光榮感】

我們也開始在中壢舉辦各種活動,如寫生、攝影的活動,帶大家進入街區,透過實際行動讓大家關注地方文化。在互相參與的過程中,參加的民眾也能有更加深刻的感受。許多人在活動過後也給我們一些回饋,有很多人說,以前都不敢走進來,但沒想到大時鐘裡面這麼有趣,原來巷子裡面還有這樣的老店!

【店家就是導覽員!】

 

 

 

透過說明會等撓動機制,使得藝文人才返鄉,進駐社區,走出自己原有的工作領域,透過藝術創作,也成為社區營造撓動的人才,用自己的才能,去帶動社區一起創新。

設計類的藝術創作人也可進入老城區,與市場各項技藝的達人,去合作討論如何使傳統產業轉化加值,使老文化能創新,融入當代思維。

我們也在過去一些與里長、市場自治會的討論會當中,努力與在地討論,共同策畫,使市場攤位成為展覽場,使街道就是表演場,更讓店家實際的生活變成展覽的一部分,一方面,這些在地的頭人是我們重要的合作伙伴,他們也同時也會是中壢生活博物館與我們一起討論的策展人。

 

三、計畫目標:【重新看見中壢的文化歷史,重塑生活、產業及文化之間的關係】

而我們也開始感受到地城鎮文化的重要性了!

 2014年初我們開始關注中壢地區的文化議題,我們號召許多在文化工作者、在地團體、藝術工作者與地方里長開始,從文化脈絡去爬梳,我們發現在中壢核心是由老街溪與新街溪兩條溪流自然形成的生活場域,老街溪地區是中壢商業的發展重心,新街溪地區是以前農業田園的重要地區,兩個文化的脈絡都很重要,因此我們透過各種方式,重新去認識我們的家鄉—中壢。

2015年跟在地里長執行民間自發的中壢街的計劃,在新街溪畔設立了中壢拾光工作站,試圖把中壢後站文化資源較少的地方開始,把社區環境及社區活動重現,讓新街溪也能夠有新的契機。在中壢火車站前站老街溪區域也透過小旅行與攝影寫生等活動,跟民眾說明中壢的文化故事,試圖改變大家對中壢沒有自己文化以及產業凋零之刻板印象。

 

【中壢藝文大串聯:老店將會變成展覽館、市場是展覽廳、街道是表演廳、傳統手工與創作結合、店家就是導覽員】

2015年於桃園老城區舉辦民間藝術節,導入藝術與戲劇進入老城區的概念,企圖將『老街變成藝術空間』,從中思考著另一種藝術與老城區結合的可能性。

2016年在大時鐘第一市場舉辦第二屆回桃看宇宙藝術節,我們持續用藝術作為老中壢傳達對土地的情感與呼喚,打破實體的藝術品只能在制式規格的場地,老店將會變成展覽館、市場是展覽廳、街道是表演廳、傳統手工與創作結合、店家就是導覽員。未來老中壢發展會是如何?也許透過這次的活動,他真的就覺醒,真的就保住我們想要的美好記憶,我們希望喚醒中壢人對於這片它們生長土地的熱情,而藝文陣線就是一群勇敢為土地付出的一群人,即使這條路是這麼艱困,還是會給他拼下去。

 

 

四、計畫SWOT分析表

內部︽組織︾

優勢

弱勢

  1. 桃園藝文陣線運用網路社群集結在地各領域藝文創作者、文史工作者及志工,平均年齡28歲左右,彼此多有連結,並極具共識,組成多元,適合跨域合作。
  2. 中壢地區擁有許多精彩的人文景物、在地老店產業以及豐富的文史故事資源等等。
  3. 捷運、火車站、高鐵、停車場,中壢交通便利。
  4. 中壢人口組成,族群多元。
  5. 社區組織彼此緊密連結,與在地市場自治會、里辦公處、政府機關等相關組織逐步建立共識
  6. 多數居民純樸有人情味。
  7. 桃園藝文陣線長期深耕累積相關人脈,媒體露出效果良好。
  8. 中壢為發展中的都會區,住宿及生活機能良好。
  9. 里長與店家十分支持
  10. 中壢為南桃園都心與文化重鎮,過去歷史輝煌,擁有在地的光榮感。
  1. 老街的沒落,老店與傳統市場人口老化,下一代普遍不接手,老店面臨關閉或轉型。
  2. 中壢社區營造資源的不足,欠缺觀光、藝術文化專業及管理專業的人才去整合各種資源。
  3. 在地居民對於在地文史的漠視,共識度尚待加強,。
  4. 公部門、主管機關、社區委員會領袖、幹部與社區居民之間溝通管道的問題
  5. 中壢公共空間的不足,限縮了創作尺度,需要多方串聯及溝通
  6. 展示地點的路線串聯,需要規劃
  7. 展示地點為非制式的展覽空間,如市場、街道、店家,空間轉換成展間或是小旅行的景點,需要眾多人力。
  8. 人力不足的問題,需要招募有志之士

外部︽環境︾

機會

威脅

  1. 進行社區營造計畫及專員培訓居民開始關心環境,逐步建立共識。
  2. 政府對文化活動、青年文化的支持。
  3. 青年起藝:在地青年對於家鄉文化的重新省思並發起行動。
  4. 第一市場自治會會長的支持。
  5. 政府機關如區公所、經濟發展局逐步達成共識。
  6. 高鐵捷運,交通便利。
  7. 市府對中壢地區的定位為文化相關的區域,只是在規劃上,並沒有深入去探尋中壢的庶民文化。
  1. 都市更新帶來的都市計畫,造成中壢地區文化資產及古蹟的拆除,文化的消失。
  2. 外縣市觀光產業相繼發展 。
  3. 桃園的都市規劃一直以來都是以工商業為主,文化相對邊緣。
  4.  社區居民對於創意產業參與較少。
  5. 高鐵、捷運帶來都市空間的轉變。
  6. 第一市場列為危樓,拆除、改建更新在即,傳言四起,時程未定。
  7. 桃園處於雙北都會區邊緣,因距離很近,文化藝術人才北漂情形嚴重。

   

 

 

五、在地現在需求分析

1. 提升居民光榮感與與公民自覺

藝術節的帶入,使得老中壢地區的人們有了新的活力,而這些新的活力,有如活水注入這個老舊的街區,讓地方的人們再次受到重視,讓地方人有了更多的光榮感。也希望地方能夠因為活動覺醒,進一步知道自己自身的需求,以及對自己家鄉的期望,而非沒有情感的看待這一切,進而讓地方能夠真正的翻轉,產生新的社造模式,變得不只是上對下的關係,而是有意識的公民力量。

2. 傳承地方技藝與產業加值

地方的老店家許多都是傳了三代的老店,如裁縫店,打鐵店,或是酥糖店都是地方人難忘的技藝,若這些老店的傳承因為時空的轉移而失傳,會是相當可惜,而我們這是活動也會強調地方技藝,除了傳承外,也會強調產業家值,讓地方產業不只是傳統的商業販售,更多了文創與展銷的概念,讓老店有了更多的新生命與活力。

 

3. 找出大家心中的文化價值

老中壢人對於中壢文化的沒有期待,而年輕的中壢人對於中壢文化沒有想像,我們想要找出大家對於中壢的核心價值,許多中壢人對於自己家鄉的情感是十分濃郁的,我們將創造出更多的機會讓大家攪動,透過藝術節的活動與表演,讓大家去討論,去感受自己故鄉文化,並找出大家心中的文化價值。

 

參、青年介紹

三、青年介紹

姓名:杜彥穎     電話:0928271907     mail[email protected]

戶籍地址 新北市三峽區愛國路2-13號9樓

通訊地址 桃園市中壢區自忠二街110號

(ㄧ)專業工作經驗

學經歷  

2015.09至今-桃園藝文陣線/理事

2015.07至今-桃園市大桃園鄰舍關懷發展協會/常務理事

2006.12~2013.10-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專案助理

2009.09~2012.06-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碩士

 

2015第一屆回桃看藝術節

2015.07-104年度桃園市社區營造補助計畫「辦一個社區居民的藝術展,素人藝術家共同創作培力計畫」,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2015.05-104年文化部村落文化發展計畫「中壢街拾光計畫--關於兩河流域被封存的記憶」,文化部

2015.05-104年文化部村落文化發展計畫「桃園藝文陣線:串聯藝文網路社群,齊聚桃園老城區創作計畫」,文化部

2010.01-金門國家公園水頭社區優質遊憩環境總體營造案(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2010.01-金門國家公園瓊林社區遊憩產業發展總體營造案(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2009.05-金門國家公園社區優質遊憩環境總體營造-以水頭為例案,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2009.05-金門國家公園社區遊憩產業發展總體營造-以瓊林為例案,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二)對三處社區之觀察與合作互動情形

中壢里、中建里、中榮里這三個里是中壢老城區的核心,在早期這裡曾是中壢最繁盛的商業中心,這場域擁有相當豐富的有形以及無形的文化資產,但也因為夠老,所以藏蘊著豐富且有機的文化厚度,但這些資產,在現今的普世價值卻相當不值,實在令人痛心,多次田野發現,中壢的媽媽們到市區買菜、買日用品,穿梭在中壢的街道,熱鬧的中正路,小販叫賣的水果街,中壢地標第一市場大時鐘,是四五六七年級生的集體記憶,這裡的場域空間,是跨世代的存在。而我在中壢十年,發現十幾年下來,中壢的樣貌漸漸的變化,人們的注意力也逐漸的轉移,大時鐘、中正路從曾經的繁榮到如今的沒落,老店的生意不如從前,隨著第一市場的大時鐘換成了電子鐘,時間就像是凍結了,而老中壢的故事也在這裡保留了下來。老中壢人常跟我說過去的中壢是什麼樣子,輕便車、日式宿舍…等等,這裡也是我從小生活的地方,我們藉由一次次的挖掘,尋找這裡的故事和價值,也期待跟這裡的老店、老文化產生新的火花。

 

(三)社區發展之期許

地方的老店家許多都是傳了三代的老店,如裁縫店,打鐵店,或是酥糖店都是地方人難忘的技藝,若這些老店的傳承因為時空的轉移而失傳,會是相當可惜,而我們這是活動也會強調地方技藝,除了傳承外,也會強調產業家值,讓地方產業不只是傳統的商業販售,更多了文創與展銷的概念,讓老店有了更多的新生命與活力。

肆、工作項目

 

 (一)計畫行動策略執行內容。

一、老店新生,分享文化:透過故事及展物的蒐集,在地記憶、技藝與故事的分享,展示的設置及店家環境的改善共創一個活生生的『中壢生活博物館』。

二、創藝聚落,街區共榮:引入新生代青年的創藝能量,帶動老街區藝術轉化新生,共同討論以設計、生活、共好、街區美學,如小招牌計畫、閒置空間改造帶動老城區之轉化新生、共存共榮。

三、青年微創,藝文進駐:成立老街區駐地工作站,使之成為討論在地議題、藝術進駐之據點,持續『回桃看宇宙藝術節』能量,把市場小宇宙搬入街區小宇宙。

四、青銀技藝,時尚傳承:媒合在地裁縫師傅、設計師及學校共同合作,結合裁縫手工、布業、鈕釦業,重現中壢時尚基地風華。

 

 

 

 

 

 

 

中壢生活博物館 主要工作項目

志工培訓課程:中壢踏查規劃及訪調培訓課程
              文史紀錄及影像紀錄拍攝

              開發中壢店家DIY行程、體驗課程
              與藝術家合作的創作課程(如故事繪本、裝置展示等)

文史調查:持續的文史搜集及調查

老故事及老照片的搜集

老店串聯:串聯更多老店家

文化小旅行的持續規劃及擴散:導覽故事的系統規劃
從中壢地圖到導覽手冊的產出

與老街區、店家合作的成果展示

 

一、志工培訓課程,大家用眼睛、用腳去共同完成博物館的規劃吧!
中壢踏查規劃及訪調培訓課程
文史紀錄及影像紀錄拍攝
開發中壢店家DIY行程、體驗課程
與藝術家合作的創作課程(如中壢故事繪本、裝置展示等)

在中壢走訪的過程中,也發現許多對於地方文化相當關心的民眾,希望串聯起在地的民眾組成文化志工,以最在地的方式進入地方田調。

上課地點:中壢NOVA、大時鐘第一市場、中平路故事館、有信糖果行,以老街區為核心找尋附近適合的上課地點(每周輪流)

暫訂課程表(依實際補助金額決定舉辦課程及規模):

編號

講師

主題

內容

1

杜彥穎、

鄧惠如、

從老地圖看中壢

先讓中壢參與的志工、學生伙伴對中壢的歷史故事有初步的認識

2

林麗裡、

余祉賢、
劉修本

影像、紀錄與採訪《看中壢的故事》訪調工作營

請專業的老師講解影像紀錄,帶參與的學生一同投入紀錄中壢影像的行列

3

劉鴻德、

巫秀千、

林永鈞

跟老店聊天訪調工作營

培訓志工口頭訪問的文字書寫與整理、老店紀錄與聊天技巧

4

徐佳伶

中壢老故事.新包裝繪本工作坊

請到專業的老師帶領親子共同完成屬於中壢的繪本與故事

5

范其暢、
歐陽文慧

創意玩中壢.老店新花招

透過藝術家的角度,將中壢老店的特色轉化成各種藝術創作,讓博物館更具有不同的特色展出

6

劉醇遠

畫出自己的地圖,老店地圖工作坊

帶領學員運用訪調的成果,創作出屬於中壢的私房散步地圖

7

楊璧如

拍攝中壢攝影課程

由在地攝影師藝術家說明攝影技巧,帶領學員實際走進老店採訪攝影,產出能說出故事的圖文報導

8

桃步走

「中壢誌」編輯課程

邀請團隊到中壢共同採訪,以編輯出第一期「中壢誌」為主要目標,並培訓後續文字工作人才

 

 

二、文史調查

故事從日本時代的職業圖開始,當時的道路與環境這麼美麗,有許多現在看不到的美麗建築,充滿了有味道得建築,當時商店商家也都是充滿了活力,許多類型的商店紛紛開始,市場的重要性也開始增加,許多小賣店與店家紛紛在市區展開,雖然中壢當時不是日治時期的重點城鎮,但是卻已經是南桃園的重要城市了,城市的任性可見一般,在一九三七年,日治時期就已經把現在中壢外環道規劃出來,中壢市區的輪廓也這樣出來。

中壢擁有這樣精彩的記憶,卻長期的被忽視,因此對我們來說這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第一市場

 

 

官舍

 

 

 

官舍

 

 

仁海宮

 

 

中壢第一公學校

今中壢國小

 

 

中壢第二公學校

今新街國小

 

 

中壢尋常高等小學校

今中壢家商

 

 

中壢農村國民學校

今中壢國中

 

 

中壢醫院

(地點:中正路)

 

 

煥生醫院

 

 

 

桃園軌道出張所

今桃園客運

 

 

公會堂

今土地銀行

 

 

日拓倉庫

今新國民醫院

 

 

街役場

 

 

郡役所

今中壢警察分局

 

 

農業倉庫紅茶再製工廠

 

 

 

火車站前發着所

 

 

大同路

 

 

中山路

照片中可看到左邊的傅齒科,及右邊的三有館招牌

 

 

中山路

照片中可看到及右邊澤元醫院的招牌

 

 

 

三、老故事及老照片搜集

從日治時期到現在,中壢街區的樣貌出現了巨大的改變,然而當老一代的記憶漸漸凋零時,歷史的脈絡及常民生活的記憶,也將出現一個斷層。

老照片老故事只是個引子,勾起他們對自己家鄉的情感,知道這片土地對他們的價值,知道自己的根是什麼,找到屬於自己生活與生存的故事。庶民生活的價值就是對地方認同,喜歡自己生活的地方,並感到驕傲,就會有故事記憶的聯結。

現在這裡的店家改變雖然很多,但是很多傳統產業還在,譬如嫁妝行,傳統中藥行,老西醫,老牙科,傳統刻印店,算命店,傳統五金行,老麵店,還有老饕重視的老味道,也在老市場裡,這都是珍貴的地區文化資源。

四、老店串聯

中壢雖然是桃園的第二都會區,但街區的輪廓仍看得出其歷史的痕跡,從大馬路到小巷裡,不難發現四十年以上的老店,甚至從日治時期就經營到現在的家族事業,商店本身就是一個最容易與人產生互動的場景,而這些老店不止具有產業的特殊性,在幾十年時間的洗禮之後,更蘊涵著自己的經驗與經營哲學。

透過老店串聯的方式,除了經驗傳承的重要功能以外,希望能夠引導並培訓老店家如何說自己的故事,也依據不同的產業形式,設計不同的體驗活動,形成中壢文化小旅行的一項特色路線。

 

西元1936年 中壢街商業圖。(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中光行

新珍香

有信糖果店

 

 

青年嫁粧百貨

李如珍布莊

丸永中壢運送股份有限公司

 

 

大類

小類別

店名

歷史

地址

特色商品

小吃

牛肉麵

中壢牛家莊老店

70年

中央西路一段76巷16號

牛肉麵、牛雜湯、全牛餐(原中壢第一市場老店)

冰果店

隆發冰菓室

50年

中山路83號

綿綿冰

 

老牌四果冰

60年

後火車店,新興路

四果冰

肉圓

肉圓世家

40年

中平路89號

肉圓、肉羹湯

肉鬆

美華肉鬆

37年

大同路151號

豬肉鬆、肉乾

魚丸店

皇家魚丸創始名店

50年

建國路72號

魚丸湯

菜包店

三角店菜包

近30年

中正路272號

菜包、客家米食

 

劉媽媽菜包

近30年

中正路268號

菜包、客家米食

麵攤

阿婆麵店

58年

中興巷53號

客家粄條、鴨肉

 

老巷小館

57年

中正路243號

粄條、米苔目、小菜

 

老牌傳統豆花

40年

 

豆花

中藥店

中藥店

祖應堂中藥行

45年

中山路361巷34號

草藥、藥草

 

 

萬安中藥行

近150年

 

草藥、藥草

文具店

文具店

中光行

65年

中正路255號

辦公器材、運動器材、文具

木匾店

木匾店

明新專業木匾店

100年

中正路301號

純手工檜木匾

布店

布店

桂鳳鈕釦行

30多年

民生路85號

各式鈕釦裁縫材料

 

 

泰山布行

50年

中正路299號

布料

 

 

李如珍布行

60年

 

布料

西服店

西服店

永好西服店

50多年

復興路106號

客製化西裝

刻印店

刻印店

崇文店印舖

76年

大同路190號

刻印

音響店

音響店

新中美國際音響

30年

中平路29號

音響

茶莊

茶莊

立昌茶行

30年

中平路127號

高山凍頂茶

棉被/嫁妝

棉被行

林元棉被嫁妝行

100年

中正路230號

寢具、訂婚結婚禮品、嬰兒用品等

 

 

青年嫁妝百貨

80年

 

訂婚結婚禮品、嬰兒用品等

單車店

單車店

駿豐車業店

64年

中正路284號1樓

腳踏車

糕菓業

糖果業

有信糖菓行

70年

中正路251號

糖果、童玩、古早味零食

 

糕餅業

新珍香酥糖

80年

中平路146號

花生酥糖、糕餅

 

糖果業

振興玩菓店

40年

 

糖果、童玩、古早味零食

醫院及診所

醫院

煥生醫院

88年

中正路240號

過去內科、牙醫

 

檢驗所

邱醫事檢驗所

50年

中平路110號

病理檢驗、健康檢查

雜貨五金

 

湯素琪建成行

35年

 

竹編工藝、斗笠、手工掃帚

 

 

商圈名稱

整體環境

商家空間屬性

商品及特色

客群

大時鐘第一市場商圈

包含中正路、大同路與第一市場,為大馬路旁的商店街

第一市場:單棟式數層樓的建物

中正路:一樓作為店面,經營年代較久遠

第一市場:熟食、布行、算命、雜貨、刀具等生活用品,店家歷史較為久遠,回桃看宇宙藝術節已有文史調查。

中正路、大同路:服飾、生活百貨、診所等相關民生店面

第一市場:家庭中年主婦及老年人

中平商圈

包含車站前及中平商圈徒步街,適合人行徒步之尺度

一樓作為店面,騎樓攤販經營,經營年代較久遠,也有許多新創的潮流店家

年輕潮流服飾佔大宗,其餘有小吃店、診所、生活百貨等相關民生店面。
也有販售外籍勞工生活必須品

青年年、外籍勞工。

海華商圈

以SOGO百釁公司為中心,於中壢房價較高之新開發集合住宅為群聚,由大馬路將之分割,但有較為寬敞之騎樓與人行道

SOGO:單棟式多層大樓

集合住宅:一樓作為店面,經營年代較短

服飾、餐廳、咖啡廳等

多為上班族、青少年及壯年

新明夜市

比鄰中壢高商,晚間將道路封閉成為帶狀型夜市

攤販

服飾及小吃

綜合

 

 

五、文化小旅行到老店生活/生態博物館

中壢老街溪畔仍然有20餘家以上的傳統老店,其中包含青草店、玩菓店、種子行、五金農具店等。雖然在資本化的商業環境衝擊之下,老店看似難以生存。但若老店的文化底蘊能透過創意及美學的包裝與重現,將能以文化創意產業的型態重新展現其濁特的價值與魅力。以「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加以串聯,除了可以增加老街區商業內涵的多樣性,亦有助於老街溪畔商圈的活化及老街區的商業動線的整體串聯。(參考資料:中壢老街區活化再生計畫)

歷史和文化的內涵能夠提升地方小旅行的深度和價值,因此在經過志工培訓、故事資料的搜集之後,從中吸取養份,並結合在地藝術家設計出中壢的文化特色小旅行,包含不同主題,並製作老店舖的解說牌。

  • 製作老店解說牌

 

藝術家陳裕旻先生紀錄仁海宮的作品

  • 製作中壢小旅行地圖
  • 與在地藝術家合作
  • 營造目標:以創意及美感包裝傳統產業文化、改善老店經營空間及環境品質、縫合街區商業動線、營造地方文化特色。

 

 

伍、實施期程:107-109年各分年期程細部規劃

 

 

年度

各分年期程細部規劃

105整備期

整備期:行政及計畫核定、計畫確認及行政作業,為籌備召募做暖身準備

106

理解與討論

拜訪與串聯

1、籌備成立駐地工作站,使之成為在地撓動之據點。

2、初步理解與討論:開設說明討論會及共識會議,並拜訪相關組織及單位,使週遭里長、老店等組織都能清楚了解「生活博物館」的願景。

3、召募及串聯,邀請在地青年及藝術家共同駐點合作相關計畫。

4、老照片及老故事的初步蒐集:在討論的階段,若有相關值得保存的物件,就必須得先行保存下來。

5、資料的累積,為後續運用作準備及規劃。

107

組織及願景

  1. 駐地工作站成為定期討論及課程的空間。
  2. 透過初步討論的共識,透過願景工作坊及會議,去開設相關職能的課程,如生活博物館陳列及建置相關的培力課程。
  3. 組織在地青年組成訪調小隊,培力共同去完成各種不同的在地老店串聯路線。
  4. 號召藝術家進駐,洽談與老店博物館合作的契機,規劃各種實驗性的計畫。
  5. 陳列及展示的初步規劃。
  6. 老照片及老故事系統性的蒐集,並討論如何呈現。
  7. 因應機場捷運開通至中壢照,預計規劃召開「在地店家策略聯盟」。
  8. ★小型成果展示。

108

呈現及準備

  1. 駐地工作站之營運機制確立。
  2. 從培力到實做,運用實際的工作坊,協助合作的在地店家,能夠一起運用所學建置出屬於各店家不同的特色展示。
  3. 在地青年訪調小隊之目標確立,針對他們想要完成的目標,開設相關的工作訪及課程。
  4. 藝術家進駐街區之串聯計畫實踐及落實。
  5. 各小旅行路線、在地小店及空間的串聯小旅行之實踐及測試。
  6. ★年度成果展示。

109

陳列展示建置與實做

成果結案

  1. 中壢生活博物館的目標達成,邀請專家學者藝術家協助課程中有意願實做的店家的展示規劃。
  2. 完成在地青年訪調小組之創意成果冊。
  3. 定期邀請藝術家進駐街區之成果整理。
  4. ★成果展示

 

 

 

柒、預期效益

一、可量化效益及具體評估指標值

工作項目

衡量指標

指標單位

培育在地文化人才

  1. 完成資源弱勢村里數。
  2. 辦理人才培訓課程;參與人數。
  3. 辦理小旅行導覽活動;參與人數。
  1. 完成重點調查範圍內村里數。
  2. 辦理人才培訓課程8;預計參與人數160人次。
  3. 辦理小旅行導覽活動2場;參預計與人數100人。

盤整村落文化資源

  1. 完成資源弱勢村里數。
  2. 辦理相關培訓課程;參與人數。
  3. 村落資源調查。(例如資源調查、文史調查、人文資源調查、人物訪談調查)
  4. 形塑地方文化特色數:老店串聯及小旅行地圖景點。
  1. 完成重點聚落調查。
  2. 辦理相關培訓課程8場;參與人數160人次。
  3. 完成重點區域文史與資源調查。
  4. 形塑地方文化特色數:老店串聯及小旅行地圖景點約20處。

建構在地生活文化空間

  1. 建構在地生活文化空間數。
  1. 在地生活空間布置:1處。
 

 

捌、未來願景或具體規劃

藝文陣線成員自發性到桃園各地與文化團體、公民團體去訪談、學習,深深感受到藝術、文化對於一個地方的發展、培養對於自己身邊週遭的關懷意識與認同,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文化以及教育,都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志業,需要長期的累積。更重要的是「在地意識」以及「居民光榮感」的累積。一個地方的居民,會不會覺得地方的歷史、在地的生活,讓他感到驕傲,外地的朋友來到家裡,他有沒有一個可以介紹去走走、逛逛,並且以自己的特色為光榮的地方,這會讓人有一種歸屬感,一種心靈上的滿足。

從歷史看桃園,這個地方在工商業發展的脈絡底下,已經失去太多文化及歷史的建築了,整個城市還要持續發展,許多故事灰飛煙滅,未來我們的下一代,要用什麼東西去訴說自己城市的故事呢?桃園有沒有人可以去關注去幫他們留下文化的痕跡呢?

這些關心藝術文化的人在哪裡?能夠耕耘桃園文化的人才在哪裡?許多桃園的同學、伙伴總是覺得台北文化資源豐富、台南高雄適合創作,而回不了桃園,我的故鄉,就因為這樣,無法留住人才,無法翻轉命運,現在不做,就沒有改變的機會。

桃園的文化正在重新起步,我們要借用社群的力量,重新召喚的是桃園人對於故鄉的熱愛,年輕人返回桃園,把創意能量帶回來,才能抵抗文化的消逝。

桃園藝文陣線伙伴,嘗試用一種更新的串聯方式,用新興網路社群以及實體的拜訪,串聯「桃園意識」,這股能量,運用網路串聯的迅速連結而成形,展現出來的資訊流通以及即時性,桃園的藝文能量,也超乎當初我起時的預期,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見面分享會,真的發現桃園的藝術及文化的能量,事實上是十分有潛力去發展的。

當大家都同樣思考返回桃園耕耘文化這件事之後,我們一群伙伴集結起來,也沒有多想太多,大家自掏腰包,這半年來,大家出錢出力當志工,甚至有些人還暫時放下工作,專職做藝文陣線的推廣,我們很用心的在發掘桃園人才、提攜後進,相互鼓勵,讓桃園變得更好。

一、未來願景

  • 創造中壢文化產業升級
  • 保存地區老街區域風華
  • 強調特色老店與地方文化
  • 成立地方老街生態博物館群
  • 中壢街工作站成立

二、具體規劃

  • 駐地工作站
  • 保存特色老店
  • 歷史建築區域的擴大與指定
  • 地方民俗色保存與活化
  • 日治時期的宿舍區域活化計劃指定
  • 富有歷史意涵巷弄空間的場景活化
  • 導覽解說志工隊的推動
  • 促進地方藝術文化活動的興起
  • 活化地方閒置空間
  • 青年留鄉的推動與實施
  • 成果出版品的製作
  • 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
  • 常態性文藝活動分享
  • 社區報的推行

 

 

 

過去我們做過什麼

 

第一屆回桃看藝術節

2015年3月以網路號召籌募經費所打造的桃園在地民間藝術節。將素有「桃園第一街」美譽的「桃園市新民老街」及「桃園市大廟老城區」做為核心地,以「藝術返鄉」、「桃園在地」為主題,在為期25天的藝術節中,邀請11組表演藝術團隊,30位裝置藝術、攝影、插畫、繪畫、等視覺藝術領域的人才,並召集了108位志工,在桃園人記憶裡熟悉的街區、公園、咖啡店,舉辦一系列展演活動。內容包含戲劇、傳統京劇、音樂表演、親子互動、手作體驗、街區導覽、社區參與等等。【回桃看藝術節】以文史調查為根基,藉由深度訪查與文史資料蒐集,讓來訪民眾能以藝術為媒介,重新認識家鄉,找回專屬於自己的文化記憶。

 

單位:桃園藝文陣線

職務:工作人員

地點:桃園區

 

 

104年度桃園市社區營造補助計畫「辦一個社區居民的藝術展,素人藝術家共同創作培力計畫」

辦一個『社區居民的藝術展,素人藝術家共同創作培力計畫』,將會透過三個專業老師,兩個繪畫老師與表演歌唱老師來記錄社區,我們希望社區故事由社區居民自己來說,透過這些專業老師帶領居民來訴說出自己長的記憶與故事,而這些成果,這些活動攪動,居民將會對於自己的社區更有自信與新的認識。藉由表演歌唱老師透過故事採集、社區的歌演唱方式,把本案的成果透過表演的方式去演出,演唱演出的方式,讓居民知道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歌,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特色。

 

單位:桃園市大桃園鄰舍關懷發展協會

職務:專案人員

地點:中壢區新興里

 

 

104年文化部村落文化發展計畫「中壢街拾光計畫--關於兩河流域被封存的記憶」

中壢地區是被兩條溪流包圍的城市,一條是老街溪,另一條為新街溪,孕育出中壢這個地區的文化,而這區域的文化與歷史,已經被地方的人遺忘很久了,透過喚醒,透過活動,一次次地把中壢本來就有的故事挖出來,讓老一輩原有的記憶串聯,日治時期的生活記憶,戰後時期的生活記憶,還有屬於現在人的生活記憶,把這些脈絡串聯,找出屬於中壢人本來應該的歷史故事。雖然中壢地區舊有的建築不多,不過傳承歷史的老店,仍在中壢的各個角落繼續說著他們的故事。

過程中,我們舉辦了攝影及寫生的活動,邀請大家去觀察,去記錄這個城區。也藉由小旅行的方式,讓大家認識老中壢的文化。

 

單位:桃園市大桃園鄰舍關懷發展協會

職務:專案人員

地點:中壢區

 

 

104年文化部村落文化發展計畫「桃園藝文陣線:串聯藝文網路社群,齊聚桃園老城區創作計畫」

為延續【回桃看藝術節】能量的社區營造計畫,透過藝術、文化、外來遊客、在地居民、藝術家、文史工作的持續攪動,並持續串聯在地店家、工作者,讓大家看見桃園的文化資源及能量,交互影響,形塑一個「新」的「老」價值。計畫中,我們在桃園市老城區組成文史工作隊,收集老城區之老照片、與老故事,做桃園老城區的重要文史與口述史的訪調資料。更舉辦多場文化小旅行,帶動大家重新認識桃園老城的新與舊、快與慢。日治時期的老房子、「桃園大廟」景福宮的牆面雕刻、開漳聖王的神話故事都成為藝術工作者的創作媒材,並以桃園街的特色空間做展覽與演出,讓居民參與,讓文化深耕。

 

單位:陳家聲工作室劇團

職務:專案人員

地點:桃園區

 

 

文化部104年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中壢藝文能量展現:第二屆回桃看藝術節

第二屆回桃看宇宙藝術節以中壢「大時鐘第一市場」為策展區域,運用社群網路機制,串聯整合桃園地區藝文社群,透過辦理藝術節邀請藝術創作者進入具有在地特色之閒置市場、地景及公共空間,連結藝術工作者與在地文化、在地議題、在地產業,促進青年返鄉創新創業,並以駐地創作及駐地工作站等模式,深入各特色空間,使藝術節成為展現在地的平台,也成為展現「桃園」的媒介,翻轉桃園。

計畫集結15組表演團隊,還有28位藝術家改造,將整個市場變成展覽場,表演場,並訪談在地20家老店,產出6部紀錄片,策畫出文史展覽,為桃園文史留下重要一頁。

單位:鄧惠茹/桃園藝文陣線

職務:專案人員

地點:中壢區

 

 

     

 

 

 

     

 

 

實體報導

  • 第一屆回桃看藝術節
  • 桃園藝文陣線油來遊去報導

 

  • 桃拾雜誌報導

 

                   

 

 

  • Artplus報導

 

  • 《回桃看藝術節 號召青年返鄉》2015-01-21,自由時報,記者/林近(左)
  • 《回桃看獲回響 青年返鄉創作》2015-01-24,中國時報,記者/甘嘉雯(右)

 

 

 

  • 《藝術節回「桃」看 找回桃園文創力》2015-01-24,聯合報,記者/顏彙燕

 

  • 《樂遊 桃園第一街 尋訪百年風華》2015-03-18,蘋果日報,報導/陳彥豪

 

 

(二)中壢街拾光計畫

  • 《寫生.中壢街 用畫筆記錄老故事》2015-07-08,中國時報,

 

  • 《中壢街拾光 在地青年畫出老故事》2015-07-08,聯合報

 

  • 《青年城市寫生 用藝術記錄中壢街》2015-07-15,大紀元時報

(三)第二屆回桃看宇宙藝術節

公視新聞(3/24採訪)

 

 

  • 客家電視台《客家新聞雜誌》2016年4月28日 回桃看, 大時鐘

因為不想家鄉被人說是文化沙漠、因為想回家,桃園一群年輕人成立了「桃園藝文陣線」,­去年靠著民間的力量、資源,在桃園新民老街舉辦了第一屆回桃看藝術節,訴求藝術返鄉、­桃園在地,希望桃園的藝術創作者在自己的家鄉,就有發展的機會。藝術節結束之後,他們­的行動並沒有停止,而是持續舉辦小旅行、寫生等活動帶著更多人認識桃園,也積極調查文­史、搶救許多岌岌可危的文化資產,也因此,他們發現了對中壢深具意義、卻即將要被拆除­的大時鐘第一市場,於是就決定,以市場、宇宙、老時光為主題,在大時鐘舉辦第二屆回桃­看藝術節,閒置的市場攤位變成一間間的藝術展場,所有的創作和演出都為大時鐘量身打造­,希望透過藝術,吸引大家走進市場,發現傳統市場的美,進而,也關心、和省思,桃園近­年來在快速發展的洪流下,漸漸消失的文化

 

  • 2015年12月25日客家新聞雜誌第469集 大時鐘要拆

 

中壢第一市場,日治時代就有了,即便後來改建,還是有許多從日治時代至今的老店舖。早­期市場外有一個大時鐘,因此在地人都稱第一市場為「大時鐘」。隨著商圈轉移,和大型購­物商場出現,大時鐘已經沒落,民國100年,還被鑑定為危樓,中壢區公所打算明年六月­要將它拆除重建,不過地方藝文團體認為,大時鐘有其時代意義,裡頭的小店舖都有豐富精­采的故事,足以成為非常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生活博物館,希望能以修代建。不過,11月­30日,桃園市文化局會同文資委員前往會勘,一致認為建築本身並不具有文化資產價值,­區公所也堅持要拆,規畫為商場。只是攤商已經四散,改建了,也不見得回得來,有許多無­奈心聲。

二、報紙

 

 

自由時報-3/31《中壢第一市場即起辦藝術節》

 

 

 

 

相關媒體報導

  • 第一屆回桃看藝術節

《藝文候鳥飛回家 讓桃園變好玩》2015-06-09天下雜誌574期,記者/劉光瑩,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8261

《桃園青年108個文青自辦「回桃看」藝術節》2015-3-20,公視新聞,http://kongtaigi.pts.org.tw/2015/03/108.html

《樂遊 桃園第一街 尋訪百年風華》2015-03-18,蘋果日報,報導/陳彥豪、攝影/翁玉信,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supplement/20150318/36442180/

《文青回桃尋鄉情 復古蹦出新滋味》2015-03-16,公視新聞,記者/張芳慈、王楚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JCqSJI4uI

《〈北部〉回桃看藝術節桃園新民街跳舞懷舊》2015-03-08,自由時報,記者/林近,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60910

《首屆「回桃看」民間藝術節 老城區新民街展演》2015-03-04,華視新聞,記者/高爾辰,http://news.cts.com.tw/nownews/society/201503/201503041589166.html#.VYftyvmqqko

《桃園在地藝文工作者 邀民眾「回桃看」》2015-03-04,中國時報,記者/甘嘉雯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304003796-260405

《藝術節回「桃」看 找回桃園文創力》2015-01-24,聯合報,記者/顏彙燕,http://udn.com/news/story/7012/662918-%E8%97%9D%E8%A1%93%E7%AF%80%E5%9B%9E%E3%80%8C%E6%A1%83%E3%80%8D%E7%9C%8B-%E6%89%BE%E5%9B%9E%E6%A1%83%E5%9C%92%E6%96%87%E5%89%B5%E5%8A%9B

《回桃看獲回響 青年返鄉創作》2015-01-24,中國時報,記者/甘嘉雯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24000426-260107

《回桃看藝術節 號召青年返鄉》2015-01-21,自由時報,記者/林近。

 

  • 中壢街拾光計畫

《寫生.中壢街 用畫筆記錄老故事》2015-07-08,中國時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08000600-260107

《中壢街拾光 在地青年畫出老故事》2015-07-08,聯合報,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41900-%E4%B8%AD%E5%A3%A2%E8%A1%97%E6%8B%BE%E5%85%89-%E5%9C%A8%E5%9C%B0%E9%9D%92%E5%B9%B4%E7%95%AB%E5%87%BA%E8%80%81%E6%95%85%E4%BA%8B

《青年城市寫生 用藝術記錄中壢街》2015-07-15,大紀元時報,http://www.epochtimes.com.tw/n132970/%E9%9D%92%E5%B9%B4%E5%9F%8E%E5%B8%82%E5%AF%AB%E7%94%9F-%E7%94%A8%E8%97%9D%E8%A1%93%E8%A8%98%E9%8C%84%E4%B8%AD%E5%A3%A2%E8%A1%97.html

《找回老桃園》2015/07/13,客家電視台-客家新聞雜誌第446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sZ9orn8RSs

《中壢拾光計畫》2015/07/18客家電視台-客家新聞雜誌第450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9CACjN3V6s

《青年起步走大愛電視》2015/09/11大愛電視台-《樂事美聲錄promo》,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wRNU9z674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