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會推動與社區有關之計畫
三造x四助=公民社會
文/李永展
發表時間 2016/10/05 20:10
登入

三造x四助=公民社會

0
閱讀人數:2832

作者:李永展/文章轉載自天下獨立評論

五年來實際參與「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的經營管理,以及多年來在全台各地社區走讀見學,對台灣底層的社區營造及未來的社會發展有些感觸及想法。一言以蔽之,從社區營造角度而言,如果要建構公民社會,便應先瞭解台灣社造可分為「都會型社造」及「鄉村型社造」二大類,然後透過「三造」(社區營造、社群營造、社會改造)及「四助」(他助、自助、助他、互助)才能逐步達成。

▋台灣社區的人口結構問題

依都市化程度來分,台灣社區分為都會型及鄉村型二大類,鄉村型社區由於人口規模不大且流動率低,因此永續發展「三生」──生態、生活及生產──較容易共構;都會型社區則由於人口規模大且流動率高,因此工作地點較少重疊在同一個地理空間,也就是生產地點和生活地點通常分屬不同區位。這也是為何都會區經常產生上下班交通擁擠的問題,因為絕大多數上班族都是從居住的生活地點通勤到上班的生產地點。但不管是那一類型社區,都碰到人口結構大變動的不同挑戰。

仔細觀察,台灣社區的老、中、青、幼四類人口有各自需面臨的挑戰。老年人口關切的是社福醫療及長照終老的問題,尤其是獨居長者碰到的挑戰更大。中年人口則成為「奉養長輩又要照顧晚輩」的辛勤工作族。青年人口除了學貸還不完,還碰到找不到合宜工作,或找到工作卻找不到合宜住宅的成家立業辛酸。幼兒人口雖然現在不能替自己發聲,但他們的父母碰到的是托育困難,而幼兒成長後則將面臨扶養比過高,扶養壓力大的挑戰。這些挑戰突顯出台灣人口結構大變動下社會發展及社區營造需關切的四大圖像:老年如何終老、中年如何發展、青年如何立業及幼兒如何成長。解決這些挑戰有不同的對策及方式,如果從「社造」角度來反思,便可從「三造」x「四助」來逐步解決。

▋從社區、社群到社會

1968年台灣頒佈「社區發展工作綱要」,啟動了隸屬於「社政系統」的社區發展協會,「社政系統」從此便與傳統村里長的「民政系統」成為雙軌制的社區運作體系,也開啟了傳統的社區發展概念:特定人口在特定地理空間內,具共識地推動社區公共事務。而後於1994年,文建會(今文化部)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正式將社區賦權理念納入政府施政重點,啟動了「經營創造」、「軟硬兼施」的「社區營造」。

社區營造推動20多年來,從早期的「人、文、地、產、景」五大面向,轉化為「人、文、產、地景、法制、新媒體」六大面向。而在資通訊技術革命協力推動的社群網絡下,則將「社區營造」順勢推到議題社群或技術社群的「社群營造」。此後,台灣各地的社造便在於透過公民參與,集結社會力量,累積社會資本,以「社會改造」來建構公民社會。

▋從「他助」發展到「互助」

「三造」內涵則可以分為「四助」的四個歷程。「他助」是指尚未進行社造的社區,這些社區往往出現「熟悉的陌生人」現象,因而必須透過他者的幫助才能凝聚共識,建立具社區意識的共同體。一旦接受他者的幫助而形成社區共同體後,便可「自助」地提出社造做法,使公部門的施政作為更貼近社區。而自助型社區在社造有進展後,便應把他們的社造經驗傳承給其他社區,幫助其他社區(助他)建構具社區意識的共同體。而如果所有社區都建構成共同體,更應彼此「互助」才能透過社會改造來建構公民社會。

▋從自己的角色發展,達到多者共榮的社會

「三造」及「四助」在全台各地社區有不同的樣貌,因此,不同縣市在研擬社造計畫時,便應先盤點自己縣市內的社區屬於那種歷程,然後因地制宜擬定不同內涵的社造政策來落實公民社會的理想。例如「他助」社區較多的地區(即社造空白的地區),公部門便應設法「補白」,補助這些空白地區相關的社造資源(支援),或引介「助他」社區來協助。社區民眾則應反思自己的社區處於那種歷程,才能採取合宜的幫助方式建構不同內涵的社造,例如「助他」社區的民眾可透過審議式民主或參與式預算,主動提案爭取公部門資源來推動符合當地需求的建設,也可透過社區串連或社群網絡,協助「他助」社區轉型為具社區意識的共同體;而「他助」社區的民眾則可在培力過程中逐漸增加共同體意識及凝聚社區力量,便能逐步協助社區轉型成「自助」或「助他」社區。

老、中、青、幼四種人口群面對不同的社會脈動及社區營造議題時,也會產生不同階段的「四助」歷程。例如,老年黃金人口往往是具豐富社會經驗及社區資源的「助他」者,他們可善用本身資源幫助「他助」者,因而跟青壯年人口成為「青銀共榮」的伙伴。而青年人口很多是「他助」者,需透過培力學習及「助他」者的幫助才能精進成長,成為自助者或助他者,然後透過社群網絡的鏈結,把成功轉型的經驗協助其他「他助」者,一方面讓更多「他助」者成為「自助」者,一方面也透過「助他」行為,讓更多人形成「互助」的共同體。質言之,透過「三造」x「四助」,才能分進合擊、逐步建構「老有所終、中有所成、青有所用、幼有所養」的公民社會。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