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在後驛學,學後驛事
蕭英偉
發表時間 2019/05/24 10:00
登入

在後驛學,學後驛事

0
閱讀人數:1931

    嘉義市的後驛地區,原本在古早的諸羅城外,一直不是城市文化與歷史發展的重心,大部分的人可能比較少聽聞在嘉義的都市核心裡,有一個特殊的聚落,大部分的居民是陸續從澎湖及台灣西部沿海地區移居到嘉義市。因應糖鐵與森鐵這兩條重要經濟運輸路線的興建所產生的大量人力需求,原先靠海維生的鄉親們在城市裡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地方,又再繼續返鄉招募同伴前來,漸漸地形成了「小澎湖」、「小副瀨」等聚落。社區大學,自許為「一所在社區裡的大學」,博愛社區大學自從佛光山星雲大師創校嘉義以來,長期在後驛地區的大小事從急難救助、接辦關懷據點,到開設社區課程,近年更成立了「後驛學研究中心」,期待透過地方學研究來建構在地知識體系,活絡城市學習氛圍。

 

   「後驛學研究中心」在獲得社區大學的老師們協助與嘉義市政府文化局的支持下,完成了第一期的初步研究也出版「後驛思想起」專書。第二階段開始籌劃如何更深入社區,幸運地因為前一階段的社區資源盤點與文史走踏,團隊在社區裡有了更多的夥伴。我們找到一間廢棄數十年淪為社區髒亂點的醬菜工廠,在熱心的陳其生里長與莊文益理事長的協助下取得屋主的委託授權,與社區規劃師團隊「台灣田野學校」、「島呼冊店」等在地青年組織及社區長輩們的共同協力下開始展開一場長期的挑戰。社區民眾從旁觀到參與,我們希望透過這個持續的公民行動,尋求一種社區再生的可能,讓在地青銀與據點同時共生共榮。

 

    2017年,延宕了十年的嘉義市鐵道高架化工程,因為前瞻計畫通過而重新再起,首當其衝的後驛地區,又成為討論的焦點。小澎湖、小副瀨一直被延後的都市更新議題也浮上檯面,當地因有大量的公有土地及承租戶與為數不少的較弱勢家庭與高齡長者,在鐵高規畫施工期間,社區民眾的權益也成了後驛學的另類任務,社區大學希望建構對話平台的功能,讓公部門與社區民眾能透過對話平台進一步瞭解工程規畫也適度反映社區需求。在社區大學舉辦的「後驛公民話堂」市府的相關單位皆派負責官員出席說明,社區理事長及民眾也參與討論。團隊也將後驛學初步研究成果提出,如後站先期工程期間曾經大量挖掘到先民遺骸,是否為古文化聚落等問題提請市府及相關單位納入規劃考量。

 

 

在後驛學研究進行的過程中,團隊夥伴也常常自問,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社教單位不是應該把力氣放在開設大量課程,服務更多學員也能增加更多收入!但去年開始,團隊獲得鄰近學校僑平國小、港坪國小地邀請分享研究成果,列為畢業生不可不知的地方事,進而如輔仁中學師生更投入社區以將才工場為基地,開始將地方學元素作為創作的素養與資糧,陸續完成「義愛公兒童故事繪本」、「橋下驛鄉」等相當有意義的方案與作品。展望未來,後驛學研究也將因鐵高工程的進行而進入下一個階段,一百多年前還沒有鐵道阻隔前的古諸羅城內與城外,到底是甚麼樣的光景?鐵高工程後嘉義市城市風貌又將如演變,這一切都可能會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鑑往知來,努力不懈…..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改作

keyword文章關鍵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