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屏東民治溪的環境藝術行動(T)
文/李宜欣
(實踐大學休閒產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發表時間 2014/10/28 19:57
登入

屏東民治溪的環境藝術行動(T)

0
閱讀人數:1000

文/李宜欣(實踐大學休閒產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早年,人們會在河川溪流划船、釣魚、游泳玩水、洗衣、摸蛤仔等,人與溪流河川的關係密切,但進入工業社會,築起三面光的河堤後,河川顯得十分疏離,不再有親切感。而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近年來颱風暴雨引起的風災河川氾濫情形嚴重,橋樑愈蓋愈高,河川也受到上游森林砍伐造成的土石沖刷,工業、家庭廢水及垃圾等的汙染,讓河川變色發臭。


  因此,2014年5月在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吳儷嬅、黃榆茜等工作人員的大力協助下,於屏東縣潮州鎮展開「民治溪環境藝術設計工作坊」行動。此次行動特別邀請日本千葉大學清水忠男榮譽教授、高雄大學翁群儀老師蒞臨指導,學生們在劉道訓、林德銘、潘顯政、楊永坤、潘清文、謝二羊等南部多位匠師的技術協助下創作環境藝術作品。


  此次行動可以說結合了地(社區/NPO)、產(工藝工作坊匠師) 、官(潮州鎮公所)、學(實踐、高雄大學及高苑科大、光華國小)四大資源,不同專業領域的力量互相協作共同完成。

 

1.屏東潮州民治溪環境藝術設計活動地產官學網絡

1.屏東潮州民治溪環境藝術設計活動地產官學網絡

 

      民治溪位於潮州鎮,在老照片中,可以看到當地居民划竹筏及木船的景象。隨然這條河川經過整治後,河川兩岸已有綠美化,也有涼亭及座椅供人休憩。然而,三面光的混泥土結構還是疏遠了人與河川的距離。此次環境藝術行動目的即為了激發潮州居民對生活週遭的民治溪的環境意識。


  行動在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工作人員及在地導覽解說員的帶領學員認識民治溪及潮州鎮的活動中展開,其次,學員們從清水老師的課程中學習日本的環境藝術設計,然後進行環境藝術及環境教育設計發想。環境藝術創作組作品基於環境保護意識,並沒有要製作萬年不壞的作品,一律以自然或回收素材進行創作。作品連同設計構想解說牌設置於民治溪兩岸,讓居民易於親近,期望能夠透過作品喚起居民對河川的關注。


  在地參與部分,環境藝術作品及環境藝術行動劇道具的創作過程中,也有潮州在地光華國小學生及志工媽媽參與製作。提供作品設置場地的潮州鎮洪明江鎮長及提供作品創作場地及電力的光華國小郭國課校長也全程參與環境藝術作品評分過程,並與作品互動。

 

2.潮州鎮長與光華國小校長與作品互動

2.潮州鎮長與光華國小校長與作品互動

 

       在環境藝術作品的評選中,鎮長及校長還乘坐了由實踐大學學生與匠師共同創作的「憶。滿竹童趣」作品。此作品構想源自於潮州居民以竹筏作為交通工具的歷史記憶,學生們希望讓當地的大人小孩透過玩竹筏蹺蹺板,重拾赤子之心及過往搭竹筏的記憶。


  在這次民治溪環境藝術行動中,我觀察到全程行走參與作品評選的潮州鎮洪明江鎮長意識到民治溪綠化區域木棧道等需再修繕,光華國小郭國課校長則說:「希望下次能讓更多學生參與」。參加作品評選民眾投票的社區媽媽也表示:「自己很會畫畫的兒子因為有這些作品,又多了好幾處可以寫生的地方」。由這些潮州在地的反應來看,至少參與此次活動的公私部門及居民都對民治溪環境有了更進一步的接觸,未來也希望有更多機會與河畔接觸。

 

3.作品評選中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系學生解說作品

3.作品評選中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系學生解說作品.

 

       環境藝術設計工作坊結束後,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也舉辦了多次以在地學童為對象的作品導覽解說河川走讀活動,以及環境行動劇的表演,這些活動讓民治溪環境藝術行動在工作坊結束後得以延續,也讓在地的孩童們可以了解作品想傳達的環境意識訊息。


  除了環境藝術作品之外,實踐大學資訊科技與通訊學系的林存國老師帶領APP設計社的學生們製作了「救救民治溪」消除民治溪外來魚種的小遊戲,並由大學生們教在地國小學童遊戲的玩法。
 

4.實踐大學學生教導潮州光華國小學生操作環境教育APP遊戲

4.實踐大學學生教導潮州光華國小學生操作環境教育APP遊戲.

 

       支持此次活動的高苑科技大學許家彰老師希望大專學子如武俠大師金庸筆下的「俠客行」中所描述的各家文青高手流連忘返於場域豐富知識的學習及成長,透過青年社區營造的力量,形成具體的社會影響力。我想參與此次活動的青年學子們都已經如許老師的期許,發揮俠義精神,設法喚起民治溪居民的環境意識。


  此次活動雖然期程很短,經費有限,但仍由地、產、官、學合作,並結合了休閒、設計、資訊等專業的力量。這樣的青年的社會參與及跨域合作計畫將是未來的趨勢,近年來,政府各部會也都在推動相關計畫。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看到更多不同專業的青年們,以俠客之姿,活耀於各社區,協助解決各項問題。當然,如果政府能支持青年社區營造員的薪資,將更能吸引青年返鄉。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