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從一個人開始的社群營造
文/王本壯
(國立聯合大學創意統合設計研究中心主任)
發表時間 2015/07/31 18:02
登入

從一個人開始的社群營造

0
閱讀人數:1602

國立聯合大學創意統合設計研究中心主任  王本壯

 

薛惠玲老師是一位在雲林縣服務的代課老師,她在2012年以「彩繪防撞條,校園變繪本花園」的計畫,獲得信義房屋社區一家獎助計畫的網路人氣票選競賽的個人組第一名,緊接著更在2013年以「繪說繪演,故事箱」計畫獲得個人組的楷模獎。她以一個人的力量在很少的資源補助與支持下,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走遍全台灣22個縣市,走進50多個校園,與將近5000人一起工作,彩繪了這些中、小學裡超過6000根防撞條。

圖上:薛惠玲老師以一個人的力量在很少的資源補助與支持下開始作社造。照片由薛惠玲老師提供

 

這個案例,可以說是近年來社區營造的重要個案,它代表著社區營造在台灣的可能發展趨勢:

一個人也可以作社造。以往不論是公部門或是民間組織推動社造工作,大多是強調社區的共同意識與團體需求。然而薛老師以一個人進入到全台不同的校園,宣揚其理念,尋求不同的人一起工作,從一根根的防撞條美化做起,帶動校園空間的實質轉變,誰說一個人不可以作社造呢!

 

彈性互動的議題社群。薛老師進入校園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一個能夠彈性緊密互動的議題社群。可以依據學校的狀況及期望,進行活動的規劃與配套的工作。有的學校可以結合視覺藝術課程進行較長期的操作,有的學校採工作坊的模式,短短幾天就可以有成果。這樣的方式其實與網路世代的社群運作非常類似。只是,在虛擬世界與實體社會的交互連結過程,彈性議題社群展現了極大的實踐力。

 

從小處開始聚沙成塔。防撞條本身只是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元素,而且是提醒別人不要靠近,且被動的減低碰撞時所產生傷害的物品。但是這麼一件小東西在薛老師改造的過程中,產生了本質的改變!原本防撞條必須要遠離的,有警告的意涵。然而在透過彩繪後,它被賦予的意義,甚至產生情感的連結,而有了「生命」,這不正是社區營造中很重要的一個過程嗎?而這一根根小小的防撞條在校園中被師生們賦予新的定義後,連結在一起就是個巨大的共同記憶連結與環境空間的活化再生。

 

最後,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很適切的建構了一種永續循環的機制。因為防撞條是有使用年限的。所以當低年級的小學生去彩繪,到高年級時也許就需要更新,再由新進的低年級在高年級的指導下進行彩繪的工作,重點不是自己畫的東西能夠永遠存在,而是這個過程可以成為共同記憶與情感的連結。校園這個社區中不同年級的社群可以產生交流與關係。這與目前流行的社區彩繪有著極為不同的本質。一個人透過一根小小的防撞條,就有機會造成整個社區的改變、整個環境的改變、整個心態、價值觀、以及學習模式的改變,值得細細體驗與深思。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