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迎接2019「小鎮漫遊年」,交通部觀光局在2018年舉辦了「十大經典小鎮票選」,網路票選結果大爆冷門,由苗栗縣苑裡鎮拔得頭籌,擊敗擁有知名景點九份老街的瑞芳區。對苑裡這個小鎮而言,重新站上鎂光燈的焦點被人看見固然值得欣喜,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政府單位的資源挹注,大力發展當地的觀光產業。
然而當地的返鄉青年組織「苑裡掀海風」在欣喜之餘也擔心,補助來了,會不會抹去原本小鎮的風華,讓街上充斥著一堆各地老街都有的鑰匙圈、明信片...等跟在地完全脫節的產品;補助來了,會不會讓商業資本主義再次席捲這個小鎮,反倒失去這個小鎮特有的風華。因此2019年度「苑裡掀海風」團隊於年前與年後辦理了兩場次的「經典小鎮苑裡的深度文化旅行」,結合了這些年來他們田野調查、藝術策展、刊物製作的成果,帶領在地居民、外地旅人用更有系統性的方式,從心認識這個小鎮。
「苑裡掀海風」說:「有好長一段時間,跟別人介紹苑裡時,都要提到白沙屯媽祖以及大甲鎮瀾宮,因為苑裡剛好在這個著名的景點中間,要借用其他著名的景點才能襯托出苑裡。」
圖:「苑裡掀海風」帶領旅人們走訪天下路老街
這趟深度文化旅行從苑裡車站出發,因為苑裡長途客運運輸並不便利,而苑裡車站便成為當地人離開家鄉與返鄉的必經之路。而苑裡,在台灣歷史舞台中較為人所知的便是「藺草」,「藺草」可說是撐起早期苑裡經濟最重要的產物,隨著「苑裡掀海風」的腳步,沿著台一線走向天下路老街,我們也走進小鎮歷史的風華中。「藺草」產業在日治時期,深受日本人的喜愛,因此大量出口了許多藺草的相關加工品,如藺草帽、藺草編織,在當時整個苑裡小鎮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藺草編織,而在背後撐起藺草產業的便是家庭中的女性,而且也因為藺草編織是一門複雜的技術,除了需要一雙靈巧的手外,在編織的過程中更需要抽象的圖像概念才能將圖案完美的編織出來,因此當時候更流傳著娶到一個手藝精巧的藺草編織婦女,可以為家族帶來非常可觀經濟效益的說法,有些婦女靠著藺草編織的外銷出口,更可以賺取到比男性勞動人口更好的收入呢!
而也因為藺草產業的發達,除了養活了婦女,也造就當時苑裡、後龍、大甲等地大量種植藺草,也出現專門收購藺草製品的「販仔」,據說當時這些「販仔」還會特地跑到日本考察當時流行的款式,帶回苑裡,請婦女們協助編織最新款式的藺草產品,再將產品賣到日本。許多人因為藺草而得以賺取生活所需,可說藺草產業撐起了當時候苑裡的半邊天也不為過。
而隨著漫步在小鎮,「苑裡掀海風」也告訴我們,因為當時的商業興盛,出現了一群仕紳階級,而仕紳們對自我教育的要求,更在日治時期要求在苑裡「內區」設立一座公學校(當時在苑裡外區已經有一所公學校,要求日本政府另設一座公學校,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由此可以看見,藺草產業的發展,不只給苑裡帶來的經濟上的助益,也帶來思想上的轉變。
然而這樣的傳統產業在歷史與現代化浪潮中逐漸失去它的重要性,走訪現今還存在在天下路老街上具有百年歷史的「振發帽蓆行」,第三代老闆張維泰先生與大家分享,在民國60年代因為隨著石化產業的發展,大量便宜、生產快速的合成素材帽,取代了過往需要手工編織、生產速度慢、價格又相對高一些的藺草編織帽。但也因為藺草產業養活了當地非常眾多的人口,為了不讓依附藺草產業而維生的民眾受到急遽的衝擊,當時候蔣宋美齡女士還特別到振發帽蓆行訂做藺草帽,並廣為在婦聯會宣傳,政府也要求各級學校學生、童子軍要配戴藺草帽,才讓藺草產業不至於這麼快消失在台灣歷史的舞台上。
圖:振發帽蓆行第三代老闆張維泰先生分享藺草帽的點點滴滴
一個產業的消失,並不只是表面經濟數字上的減少而已,而是整個文化的流失,藺草養活了一個世代的苑裡人,也創造了一個世代的編織文化,走訪天下路老街,我們可以看見藺草產業還僅存的蛛絲馬跡,「苑裡掀海風」向我們分享,大英博物館收藏著一頂日治時期由苑裡生產的藺草帽,在裡面詳細記載著藺草編織的工法,現在看似不起眼的一頂草帽,背後卻是支撐起一個世代、一種文化,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重塑我們這一個世代的認同感,有了認同感我們才能清楚地知道我們是誰,要去向何方。雖然現在藺草的產業已經大不如前了,但對台灣這片土地而言仍舊有不可抹滅的價值存在,因此「苑裡掀海風」近幾年不斷的透過策展、講座、小旅行等多元的方式,期待台灣藺草之美能夠再被人們看見、被珍藏。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