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會推動與社區有關之計畫
文化資產保存新思維
文/許主冠;圖/許主冠
(台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
發表時間 2013/08/01 17:02
登入

文化資產保存新思維

0
閱讀人數:1579

圖/文 許主冠(台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

從單點保全到區域活化─重新看待時間與空間下的生活網絡

人類生活之累積就是文化的內涵,這些累積的價值乃在於它客觀地呈現了人類與環境間的連結、人群間社會的網絡與彼此間的權力關係,它呈現出一個地方區域的人在過往環境變遷中所展現出對環境的應變。這些累積不但是在當時具有滿足人類求生存的積極意義,更藉由這些集體記憶,對內可以凝聚相關人的感情與建立我族意識,對外亦藉此凸顯我族與他族間的差異,形成我族特色與在地光榮感。

但是這種認知並非是與生俱來的,在一個社會條件未成熟的環境中,若絕大多數的資源僅足夠用以維繫生命、繁衍種族,或社會缺乏與其他社會交流的條件,那往往就無法自我覺察,更遑論發現差異而自覺自身文化的重要。

再者,在相較開放以及成熟的社會中,雖然文化的差異性可以較具體呈現,亦可自覺文化的價值,但是這些在地文化的存在,卻容易在更強勢文化價值下漸漸被忽視,甚至質變異化反為外來強勢文化所吸納運用,這正是在近代全球化浪潮下普遍可見到的現象。因此在全球化已是一個不可擋的事實下,如何在社會逐步進入多元文化衝擊中,仍可以清晰描繪、分析,甚至再詮釋出在地文化的價值?是屬於全球性共同的議題!

臺灣從歷史的客觀面而言,是一個文化變異性很大的地區,早在第一波殖民主義發展之際,臺灣就被捲入歐洲殖民地之爭的系統中,不管是扮演貿易交通路徑的節點,或是深化到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等,這些異質文化在臺灣都累積了屬於在地的歷史記憶。到了近代,在世界核心位置轉移過程中,短短一個世紀,臺灣經歷了從日本核心轉移到中國、再轉移到美國的鉅變,這些衝擊時間不長,但強度很鉅大,至今都還深切地影響著我們的社會價值,因此也形成了臺灣文化資產在主體論述上的矛盾性與客觀存在的多元差異性。

在理解了這樣的脈絡後,我們才能平心靜氣地看待臺灣缺乏系統性的文化資產思維的困境,但也反過來也才能理解現在我們面對文化資產需要以新思維與新策略的重要與價值。

圖一、在穩定架構下的社會文化網絡關係圖

問題常常起端於生產典範轉移時

當原有的生產體系漸漸崩解,與生產方式息息相關的社會網絡與生活樣態就開始隨之轉移。當生產方式消失不見了,工作的人離開了,原本的生產體系所殘留下的設施或場域,就成為工業遺址,舊生活樣態所留下的空間就成為老街、荒村或蔓草雜生不復記憶的廢墟等等,而無形的社會組織或宗教祭祀則會漸漸斷鏈或衰退或崩解。現在台灣很多文化資產保存其實就是面對這樣的問題,雲林西螺老街、臺南的菁寮老街、宜蘭的舊宜蘭城、頭城、利澤等等都是過往曾經在農業時期繁華過,但隨著工業時期到來或運輸系統的改變,大量農村人口外移後所留下來的街區與聚落不再繁榮,人口老化減少也讓街廓逐漸毀壞,雖然有各種資源進來短暫的振興一下,但若無法真正釐清問題,困境就始終存在。

這種產業典範轉移並非絕對具滅絕性的,生產體系通常在壓力下的崩解也非物理性一次斷裂,而是以一種不同程度、不同速度的方式漸漸裂解,可能核心產業會被迫選擇放棄原有的生產方式,但部分周邊產業則會藉由轉換功能或創新型態轉變為新產業,另一方面,也會有一些產業仍然依靠特殊市場區隔而繼續維持傳統生產方式。所以在西螺、菁寮及宜蘭舊城等老街區內雖然已經蕭條,卻仍有舊的醬油鋪、農產種子店或打鐵鋪等昔日產業存在。也會有新的年輕人進來在老街區發展新的產業:如台南的老屋新立,以及一些從舊產業發展出來的新創意等。

因此在觀察文化資產的價值或思考活化策略時,都必須要有全面系統性的觀察思維,才能在這過程中看見真實、創造機會。
文化資產活化是什麼?

接連面對傳統工業外移和跨國代工業競爭力漸漸式微,臺灣長期以來工業化生產思維的產業環境已經面臨嚴酷的挑戰。過往大量生產、一元化規格的想像,讓臺灣在城鄉風貌、社會組織乃至社會發展都深受影響,因此當生產方式遭受衝擊時,過往主流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模式都同受衝擊。

對待文化資產的態度,通常反映的是一個國家在文明進程中的位置,過往在經濟情況好的時候,文化資產的維護固然常常與主流的開發意識衝突,但當景氣趨於保守,文化資產的守護前途似乎亦不看好,要改變這種開發與保存的衝突困境,勢必要用新的論述來解決。

以區域環境整合文化資產正是順勢操作反向思考的一個前瞻想像,在傳統經濟模式失靈之際,用區域內的文化資產做為驅動地方再發展的動力。想想,當一個城鎮因為人口外移、內需產業漸漸枯竭、生產場域房舍開始頹敗,幾乎無法可想時,藉由文化資產區域環境整合思考,開始盤點過去的生產樣態、生活樣貌、社會關係甚至宗教祭祀、民俗慶典等等,漸漸拼湊出過去的魅力所在,激發現在生活於此的人重新有一種記憶中的異地文化感,讓他們找到力量,誘引曾經居住過此地的人回憶起在地生活,當一種價值清晰的氛圍形成時,第一階段的魅力可能就具備了,第二階段就可以從既有的知舊、懷舊開始,從中尋找一些新的符合當代生活所需的創新元素,讓舊中有新、新中有舊,這樣的樣態既符合生活常軌也是未來舊體系崩解與建構新體系的一種完整銜接。

在這樣的融合轉換過程中,需要由上而下的政府提供機會,累積可長可久的文化環境沃土,讓新的人可以有機會回到舊的場域;需要專業者協助融合新的理念進入老化的環境,讓社區可以有包容的機制。過程中也需要社區內對過往生活有感覺,也期待新生活價值的人自我探索、自我嘗試,由下而上地累積在地經驗,這也正是文化資產未來發展的核心價值。

keyword文章關鍵字: 文化資產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