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生命力新聞網:毛晴、徐睿妤
發表時間 2020/04/30 17:00
登入

用藝術翻轉社區 白錫旼的理想國

0
閱讀人數:2423

位在東海大學旁的理想國社區,是許多遊客造訪的觀光景點,也是東海大學學生的休閒去處。社區內的東海藝術街擁有濃厚文藝氣息,人們可以在這裡品嚐美食、欣賞藝術品,特殊的街景設計使得人們彷彿置身異國。但難以想像的是,這個充滿藝術氣息、擁有良好環境的社區,四十年前竟然是一個破舊衰敗治安混亂之地。

 

位在理想國社區內的東海藝術街,有許多具備藝術氣息的店家。 攝影/徐睿妤

 

「房子三棟一百萬也沒有人要」

理想國社區的前身,是一九七九到一九八〇年間落成的遠東城、國際城兩個社區,總共大約可包含兩千戶人家,而當時的銷售率驚人,總戶數達到一千九百五十四戶,但承購者大多為非居住於當地者。

由於居住者太少加上疏於管理,當時空屋率甚至達到百分之七十,社區內的房屋牆面剝落、品質差,甚至有些根本沒有門窗,沒蓋房子的空地變成荒煙蔓草,街道上完全沒有任何燈光。社區內的居民紛紛離開,但房屋賣不出去,也租不出去,而少數留在社區中的居民大多為退役、除役官兵或基層勞工,經濟能力較為不佳。

由於此地位於台中縣、市的交界,無人管轄,因此治安相當不良,許多空屋成為青少年或黑道分子躲藏的地方。許多店鋪連鐵門都沒關上,屋主就任其廢置、腐朽,因此在當時,當地號稱「房子三棟一百萬也沒有人要」。

不怕失敗 堅持「理想」

前台鼎建設董事長白錫旼,在一九七七年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且曾經擔任早年營建國際城、遠東城的企業集團中的副總經理。因為東海大學與當地的地緣關係,以及他自身與該集團的關聯,因此他選擇在當地嘗試實現他的理想,並從一九八六年開始擔任「理想國更新計畫」的負責人。他先是找到七、八位東海建築系的同班同學,一同參與理想國更新計畫,儘管當時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工作,但他們下班後,都會到白錫旼家集合,一同討論計畫內容。

白錫旼說,這項計畫完全由民間推動,沒有任何政府補助,再加上當時遠東、國際城的破敗環境,使很多投資者、居民認為,理想國更新計畫就像是白錫旼的「夢」。儘管這個夢想看似難以實現,但對投資者而言,就算社區建好後房子賣不出去,最差的情況也就是將房子抵押給銀行貸款,拿回本金而不至於虧本,「最重要的是,搞不好真的能買到小白的夢」,因此決定投資理想國更新計畫。

創造藝術街坊 用藝術翻轉社區

當時社區佔地總共約十二萬坪,且戶數近兩千戶,白錫旼認為,要將這麼大的區域活絡起來,必須先從一小部分區域培養起。他將整個理想國的規畫空間比喻為黑白棋,黑棋代表破舊不堪的區域,白棋則代表翻新、活絡的區域,而計畫的目的即是利用白棋的力量,慢慢將所有黑棋翻轉成白棋。他說:「這就像是比賽開始前,對手已經下了兩千顆黑棋一樣困難,所以白棋必須能夠存活,而且生命力強到能夠把黑棋翻轉過來。」

對白錫旼來說,擁有強悍生命力的白棋,就是藝術家、思想家,他說:「他們會為自己的理念奮鬥,可以連命都不要,讓生命發光發熱去感召其他人,去推動。」他認為,只有藝術家、思想家,可以讓社區真正活絡起來,因此他希望能在社區內建立一條「藝術街坊」。

 

前台鼎建設董事長白錫旼,擔任「理想國更新計畫」負責人。 攝影/徐睿妤

 

重新裝修店面 尋找業者進駐

從一九八八年開始,理想國更新計畫的經營團隊試圖購得、租得國際街二巷舊建物一樓的所有權。但由於房子的所有權狀、土地登記戶謄本等文件,都只會紀錄所有者的姓名與居住地址,而沒有電話,因此當時團隊只能一戶一戶,親自拜訪散佈在全台各地的房屋產權所有者,耗時一年才完成所有聯絡,開始藝術街坊的造街行動。

經營團隊將馬路重新整修、裝設新路燈、種植行道樹,並為建物一樓作外觀的整體設計,規劃好藝術街坊的十八家店面。為了說服店家進駐藝術街坊開業,白錫旼到處以承諾到拜託業者:「街上的樹都會種好,街燈會做好,十八家店也會全部裝潢好,設備也都會有,所以那家店請你來當老闆好嗎?」

但因為當時理想國社區人煙稀少,業者擔心開業後沒有客源,仍難以接受白錫旼的提議。因此白錫旼直接向業者承諾,就算開業後商品賣不出去,他也會自掏腰包購買下來,不讓業者的銷售出現太大的問題,例如水果攤商若有賣不完的水果,他就會全數買單,將水果送給員工吃。

當年四月,整條街的十八家店面同時開業,並由經營團隊主導、統一風格,以維持商店的經營狀況以及藝術街坊的整體形象。從此,藝術街坊變成許多都市居民假日時休閒的地點,而當街坊的特色與商機逐漸形成,居民對社區的復甦也開始有了期望。

 

建物一樓正在施工改裝成商店,由理想國計畫經營團隊統一風格。照片提供/白錫旼

 

鼓勵藝術家創作 讓社區與人相互扶持

為了實現「藝術街坊」的概念,白錫旼試圖找到認同他的理想,願意一同奮鬥的藝術家,進到社區內生活,並設法鼓勵他們創作,讓社區環境支持藝術家的生活,而藝術家又能反過來營造社區的藝術氛圍,彼此相輔相成。

例如,他以較低的租金將社區的房屋租賃給畫家,並要求畫家必須在一年內創作出作品。等到畫家完成作品後,他就會將部分作品購買下來,等到多年後畫家的身價及作品價格上漲後,再將當初買下的作品以當時的買價拍賣出去,而透過拍賣獲得的金錢,就會拿來當作藝術街坊的營造經費。

 

理想國社區營造理念。 製圖/徐睿妤

 

由經營團隊起頭 凝聚居民社區意識

一九八九年九月起,藝術街坊的店面開始出租給外來經營者,不再由理想國計畫的經營團隊所規劃、主導,例如餐飲業、布飾精品、攝影工作室等。而這些認同藝術街坊發展理念的店家進駐後,成為了自發性經營藝術街坊的主力,更和社區的住戶、藝術家們有了深刻的互動和友誼。

經營團隊在規劃社區空間時,特意設計了「柯比意廣場」作為公共空間。他說:「這個廣場就像引擎一樣,一辦活動就像插了電一樣,讓整個社區不停轉動,製造人潮,社區就不會死掉。」而經營團隊也以柯比意廣場為中心,舉辦一系列的社區活動,如「理想國村慶」、「厝邊你好」、「假日跳蚤市場」等。

例如「理想國村慶」就像是全社區的一起同樂的造勢活動,「厝邊你好」則是一系列較具有貼地性、針對小範圍族群的活動,例如對社區媽媽的環保宣導、帶領社區中的孩子玩遊戲、舉辦小朋友的畫展等。

白錫旼說:「社區要一直不停的活動才會活。」經營團隊必須先起頭舉辦活動,讓熱情感染居民,居民才會漸漸變得主動。例如剛開始辦假日跳蚤市集時,幾乎沒有居民理會,但經營團隊仍堅持每兩個星期舉辦一次,熱情邀請居民參與。直到一年半以後,居民及店家甚至主動接手假日跳蚤市場的籌辦,並調整它的運作型態,進化成更具彈性、樂趣的「理想國假日生活雅集」。

假日生活雅集每個月舉辦兩次,主要由藝術街坊的店家主動籌劃每次的活動內容,如節慶晚會、兒童彩繪、創意競賽、藝品義賣等,並將牆面借給社區內的藝術家作裝飾、擺放藝術品,提供給參與活動的民眾觀賞。白錫旼認為,這樣的做法更能促進整個社區的轉動與融合,更重要的是,社區店家與居民的社區意識越來越濃厚。

 

現在理想國社區內辦的活動,居民與店家都非常熱情參與。 攝影/毛晴

 

社區逐漸穩定 具備自力生存能力

在一九九二年九月時,藝術街坊的所有店面已全數出租給外來經營者,店家的經營成本與收支相當穩定,而社區居民與店家都具有濃厚社區意識及情誼,街坊的藝術氣息也包圍了整個社區。理想國經營團隊認為,這時的社區已經逐漸具備自力生存、發展的能力。

以往,藝術街坊的景觀維護和垃圾清潔,一直是理想國經營團隊的沉重負擔,他們聘請兩名全職清潔人員負責清潔街道,並在街坊附近的空地上設置十幾個垃圾子車,供店家與居民丟棄垃圾,而垃圾清運費則由經營團隊支付。但到了此時期,經營團隊決定不再支付垃圾清運費,只留一名清潔人員協助清除店家垃圾,而店家則須每月支付小額垃圾清運費,讓街坊店家可以意識到自力維護街坊環境整潔的重要性。

經營團隊不再主導 居民自力維護社區

最後,在一九九三年四月,理想國經營團隊售出藝術街坊的所有店面,從此社區開始完全自主發展。由於社區與藝術街坊的管理,一直以來都是由理想國經營團隊主導,因此經營團隊一旦退出,居民和店家就產生極大的疑慮,擔心藝術街坊的結構會就此倒塌。

但是,也有一部份的店家認為,一個社區原本就應該由居民自行維護,他們便成立了「藝術街坊自治會」。這個由店家自行組成的自治會,甚至依靠自己的力量,利用垃圾聯合托運、輪班站岡、清潔值日生等機制,消除了理想國經營團隊花費大量精力,都無法消除的垃圾堆隨意棄置問題。

由於取得了店面的產權,許多店家將店面重新大幅裝修,藝術街坊不再維持統一風格,而是每一家店都擁有自己的獨特樣貌,使藝術街坊的型態變得更加多元、豐富。除此之外,社區內還發展出許多不同類型的社團,如「理想國長青協會」、「理想國桌球之友會」與「大肚山劇場協會」等。大肚山劇場協會曾舉辦過一系列社區劇場公演,而理想國桌球之友會則是目前最活躍的社團之一,更帶動了社區桌球運動的風氣。

 

現在藝術街坊中的每一家店,都擁有自己的獨特風格與樣貌。 攝影/毛晴

 

不靠政府力量 也能安居樂業

白錫旼認為,整個理想國社區及藝術街坊的相關計畫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沒有政府作為後盾,完全靠民間力量達成。而理想國社區的轉變與營造成功,除了經營團隊的努力外,居民與店家的參與和熱情,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當時擔任景觀及室內設計工作總監的董又華說:「如果人們自己也有信心、有想法、有活力一起共同參與,那麼他們自己就會很有機的成長。」

如今,理想國社區的社區意識仍然濃厚,店家與居民彼此之間都非常熟識,相互信任,而藝術街坊中的每一家店,都擁有不同的特色與風格。老劉師傅手工眼鏡行的劉錦源師傅在二十年前就來到理想國社區,他說:「在這裡的店家,大家都跟朋友一樣。」

在十多年前搬來,印度市集的陳老闆認為,理想國社區的生活步調比較緩慢、輕鬆,非常適合居住,因此他才決定在這裡定居、開業。每個居民、業者都因不同的機緣來到理想國社區,但只有良好的居住環境與互動氣氛,才能使人在這裡常久停留。白錫旼說:「人們說安居樂業,安居的部分就包括這種氛圍,社區營造就是要讓人有對社區的共識、相互與共,住在這邊就會有這種氛圍。」

採訪側記

採訪當天,柯比意廣場上剛好正在舉辦社區活動,居民與店家紛紛聚集到廣場上一同共襄盛舉,一進到藝術街內,就能感受到當地的歡樂氣氛。而在採訪時,藝術街內的豆花店還熱情招待了記者與其他受訪店家一人一碗花生豆花,幾個人便在豆花店外,一邊享用一邊談天,令人深刻感受到理想國社區與藝術街中,店家與居民彼此的緊密關係。

 

原文刊載於:https://vita.tw/用藝術翻轉社區-白錫旼的理想國-320783a21fa5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分享

 

 

download附加檔案
location地址:
keyword文章關鍵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