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立國際服務 計劃總監 高捷
社區經驗,從海外到本土
隨著現代化和民主化的腳步,即使在經濟不景氣的狀態下,台灣的社區營造和社區意識也慢慢被許多人關注。以都市來說,社區關心的會和生活比較多相關,以鄉村來說,則涵蓋了更多的文化傳承、藝術、在地特色、觀光或是產業相關。這些目標或是關注的點,多半是基於社區本身的眾人大都有一定經濟基礎或是教育基礎,因而能夠在這些概念之外去衍生出更多其他的特色。當然,貧富差距的議題在各國都存在,台灣依然也有社區關注的是在提升教育、數位落差、急難救助或是醫療保健等較為基礎的議題上。
以立國際服務長年關注海外的社區,隨著資源和經驗的累積,近幾年也逐漸將中心放在本土的議題上,希望能夠讓台灣這塊土地可以永續的發展。目前開發出台東與花蓮兩個計劃,從這兩個計劃,其實也可以看出在執行海外社區或本土社區的專案上,有許多相同也不同的地方。
以台東計劃來說,以立和台東在地組織合作,協助在地青年學習生還與環保建築工法的運用,並進一步共同打造建設教室、咖啡屋,教室可以讓更多台東地區的弱勢孩童、隔代教養的孩子有機會學習成長,咖啡屋則培養青年能夠學習多一樣的專業能力,進而有機會取得穩定的工作。
從計劃來看,可以區分為兩個主軸:後端的青年技能培養與前端的環保建築工法運用。這兩個主軸對於操作海外社區上,就會有明顯的差異和共通點。以立工作的海外社區,大部份基礎建設缺乏、人民生活收入不足以支付日常開銷,貧窮是最為頻繁的現狀之一,也因此要操作環保工法或是帶入環保概念,往往會遇到非常大的挑戰。其一,村民的教育水平尚未提升到對環保的概念有足夠認知,也因此無法理解環保的重要性,像是水泥建築快又方便又穩固,為何要花費時間去用傳統的土磚或是夯土牆?而其二,村民的日常生活多半在於如何生存與吃飽,較難去花更多的成本或是資源投入在環保相關議題上。例如有機農業遠不如使用化學肥料或是農藥的快速,其使用成本、勞力、產出與收入的差異,往往讓村民無法花費心思投入對土地友善(即使這些村落最傳統的生活方式是非常自然而友善土地,但現代化的腳步總是會讓人們不得不跟上)。
當然,有差異,也有相同的概念,就是在於技能的培養。以立在社區專案上,會走向協助村民具備更多能力或資源,因為這些人往往是在全球脈絡或是整體社會脈絡下容易被忽視的一環,要讓在地的人具備發聲權利或是改變自己的力量,教育與技能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教育涵蓋較多的層面與需要長時間的投入,相較來說技能的培訓可以透過媒合與跨領域合作來達成,例如以立和書屋的合作,以立投入志工人力跟人脈、行銷管道,進而把資源和技術媒合進到社區,並完成社區的目標專案,讓社區可以後續的執行。從海外來說,以立透過媒合與帶領不同的志工,讓各種專業背景的志工、企業進入社區,進而找到兩者可以結合或是輔助的層面,加以互相協助,像是帶領AVEDA志工進到柬埔寨,並進一步將其美髮專業帶給當地婦女。
而在工作經驗中,以立從全球看到本土,有一個關鍵點是不會變的,就是土地的重要性。不論在哪裡,土地的權利永遠是最具紛爭也最難以處理的,而對土地友善的價值,則是以立不論到哪都會加以傳達的。這回歸到一個根本,就是資源的稀有,當中又以土地、水等資源最為重要。我們工作的社區,若距離觀光區較近,土地收購與土地開發往往是造成村民難以翻身的原因。即使是較偏遠的地方,土地本身的貧瘠度或是種植的容易度,也會是居民能否產出足夠食物與收入的原因。回到台灣,地小人稠,土地更是具備極大的價值,這樣的價值更延伸到了房地產或是財團使用。以花蓮計劃來說,因為石梯坪觀光的開發,港口部落的土地有很高的機會會被財團收購或是政府徵收,居民可以得到利潤,但長久來看,許多傳統價值或是文化,以及在地使用土地的權利、長期對土地友善與永續的想法,就會因為觀光而漸漸流失,不論是外來的以立或是在地的居民,都需要去考量與判斷,何者是真正我們所需要的?
以立帶領來自外在的志工,其實在海內外都會面對到如何去跟社區溝通彼此的價值與觀念,因為彼此的想法一定會有落差,對於事物的看法也不會一致,尤其當志工本身是具備資源的一群,很多情境是志工沒有的人生經驗或處境,要如何設身處地去思考在地的需求,也是以立相當大的課題。
總而來說,社區的概念放在世界上,也許會有議題、資源或是主軸的差異,但許多本質都是不會變的,不論是社區的凝聚、共識、外來者的協調、土地和水等基本卻又重要的資源分配,這些概念是我們在面對每個社區都一定會去掌握或觀察的要點,也會是社區能否成長、專案能否順利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