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探險小隊
團隊成員
臺灣 / 林邵寰、張馨云、汪英達
菲律賓/ SherryTorresMacmodWang
由林邵寰、汪英達、張馨云 及菲律賓裔新住民 Sherry Torres Macmod Wang 所提出的 「移工的長假」計畫,結合音樂、攝影、自我生命探索及故事書寫,以及應用劇場等內容舉辦「自我表達工作坊」,並與桃園各獨立書店合作辦理成果展演, 期能擾動桃園居民乃至社會大 眾,「讓人們反思移民工在臺灣的處境。」
為什麼把計畫名稱取為「移工的長假」?汪英達說明,移工在處勞資糾紛或為人口販運受害人時,才會由民間單位協助安 置,讓移工有暫時棲住的所在, 「而不是犯了法才來庇護中心。」 換而言之,庇護中心對移工的責 任在於「保護」,而不是外界以為的「管制」,因此來到庇護中 心可以說是另一種休假。
計畫邀請庇護中心內的移工參與多元素的自我表達工作坊,利用戲劇、攝影、音樂等藝文工具,呈現自 己在臺生活的困境和心聲。
自我表達工作坊邀請長年從事移工組織工作的菲律賓講師 Rey Asis 來臺。
鑒於移工在中心內的閒置狀 態,四人提出多元素的「自我表達工作坊」計畫,音樂部分除認譜、吉他教學及簡易中文、Tagalog 歌 曲練唱外,也邀請學員針對中心內生活 創作詞曲;戲劇部分則由移工職場生活 切入,並回溯個人來臺動機,共同創作 劇本,以表現移工族群的困境及心聲。
此外,工作坊也邀請長年從事移 工組織工作、現為香港住民的菲律賓講師 Rey Asis 來臺,教導學員 以相機、手機的攝影方法, 分享個人在議題內工作的經 驗,並針對移工議題講述, 以促進學員將自身經驗作為社會參與的基底。
每次工作坊上課的人數 大約在 20-30 人左右,而由 於學員的程度不一,再加以 庇護中心房客的流動率高, 因此工作坊大多難以做長期 的深度規劃,但是隨著上課 次數的增加,卻可以明顯看到移工朋友們更有開口說話的意願了。
四人在操辦工作坊行政事務外,也對學員進行個人訪談, 將文圖產出印製成小冊,更自費前往菲律賓踏查;計畫成果有收 錄學員生命故事的小冊、過程紀錄影片及學員自行創作的歌曲、劇碼,並於桃園市望見書間辦理 「東南亞生活節」,將移工苦樂參半的在臺生活於桃園展演,以達到發聲的目標。
團隊成員張馨云說:「從一個只是抱著好玩的心情,到真的 要出來跟臺灣人見面,我覺得要 他們跨出這一步走進這個書店, 其實是一個很不容易的事情。」 從被雇主剝削、欺壓,到說出自 己的故事和心情,再到把自己的 故事和心情搬上舞台,移工朋友 們在這個計畫當中也藉此有了抒 發的機會,也讓臺灣人更進一步移工在臺灣所面臨的各種困境。
應用劇場課程除使因勞資糾紛被迫閒置在中心內的移工得以休憩、放鬆,亦能對外表露移工在臺共同的勞動經驗及心聲。
曾在臺擔任看護工的 Sherry則表示,雖雇主曉得她是穆斯 林,但來臺後仍被指派到市場殺 豬、賣豬肉,以及打掃雇主及其 親戚家等許可外工作,直到 2013 年「名義上」的照護對象罹患肺 癌,真正有被他人照顧的需求, Sherry 才開始執行照護工作,「但 原本在做的事情也還是要做,三年都沒放過假。」
Sherry 說,菲律賓自 1950 年便有土地、財富集中催生大量 權貴,並藉由剝削平民獲得更多 財富的現象,當時便有人民選擇 到海外工作;1974 年政府更以緩解境內失業率過高為由,實施一 系列勞力輸出政策,鼓勵更多人 們成為移工,「但政府並沒有保 障海外人民的工作權益。」
在整個計畫中,菲律賓裔的 Sherry(中)是重要的靈魂人物,由自己的生命故事分享開始,開啟移工 朋友們和自己生命歷程的自我對話。
此外,由於菲律賓建設多採公共私營合作制(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 在政府未有效監督的前提下,國內基礎建設往往品質低落、價格高昂,勞工無論藍、白領也多只能找到約聘雇工作──國內環境惡劣,海外 又無保障,就是菲律賓人民面臨的現況。也是因此,Sherry 認為工作坊的目標受眾不只是臺灣民眾, 更希望在臺生活的移民工能回頭 觀看母國,並從中獲得攸關自身 權利的重要知識,改變看待自身 處境的眼光,「當他們知道自己 所遭遇的原因,或許就會產生行動⋯⋯也或許就能改變未來的, 『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