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穿山入林,共下打拼:坪林區石𥕢社區
文字:社區通採訪小組
張丞嘉/圖:陳進益
發表時間 2019/02/09 16:00
登入

穿山入林,共下打拼:坪林區石𥕢社區

0
閱讀人數:2150

  沿著蜿蜒的台九線緩緩駛入這片山林,逆著逮魚崛溪清澈的溪水往上走,我們來到這片茶園環抱的小村莊:新北市坪林區石𥕢社區。

 

  坪林,是過往人們往返台北宜蘭的必經之路,說是帶領人們往返兩地的橋樑也不為過。也因為這樣地理區位,坪林的許多人們曾經因為這條公路的存在而能夠在這個小山村裡面安身立命。然而2006年雪山隧道開通後,往返兩地變得更加容易,而這片山林也就此失去它中繼站的使命。

 

  石𥕢社區也不例外,因為雪隧的開通,加速了人口的外移,過往位於社區公路上的小咖啡攤、雜貨攤一間一間倒閉,而現今「石𥕢」公車站也僅存斑駁的站牌還矗立在路口,像是社區的守衛,默默紀念著過往的風華。石𥕢往返坪林鎮上的接駁車也僅存一班,週一到週五下午13:20發車,一班有去無回的公車。

 

  曾經繁盛的農業,也因為水源保護區劃設後,許多開發受到限制,土地大部分回歸國有,耕作面積相較以往也減少非常多,難以達到經濟規模,在這樣種種的挑戰下,石𥕢人口大量的外移,現在設籍於石𥕢里大約僅存450人,常住人口大約僅存200-300人,據107年戶政機關統計人口老化更高達了百分之25,而整個石𥕢社區的國小學童僅存不到10人。然而這樣的一個真正「又老又窮」的小社區要如何投入社區營造工作,又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榮獲「107年度新北市金卓越社區」呢?

 

  2015年開始,擔任石𥕢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陳進益大哥組織了社區居民,秉持著「今日不做,明日後悔」的精神,結合新北市政府社區營造相關補助資源,從資源盤點著手,開始進行社區資源調查,透過參與調查,一步一步梳理社區的資源,例如:重新認識古時作為人們往來北部與宜蘭的淡蘭古道歷史、爬梳了石𥕢社區的物產資源,漸漸地居民們意識到即使從小生長在這裡,也不見得完全了解社區,而社區很多不起眼的小角落,其實充滿著故事。

 

  好比說2016年,石𥕢社區的居民跟著社區規劃師的腳步,一起整建了社區信仰中心─保安宮旁荒廢的土角厝,讓沒有社區活動中心的石𥕢社區在日常生活中多了一個可以讓居民聚會的場所。陳進益大哥說:「大概60、70年代這個社區裡面大部分的人都是住這種傳統的土角厝,但很可惜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非常有味道的房子就靜靜地躺在社區的角落,漸漸凋零了。」透過居民們一起著手整理環境,再加上社規師的巧思,除了將荒廢的土角厝活化再利用、保存了傳統技藝外,也讓居民更加認同這個社區。

 

圖:居民一起參與整建「厝邊老廊」。

  2017-2018年石𥕢社區的夥伴們更進一步申請了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社造點的補助計畫,以「跟著自然生態去體驗村落文化」、「茶青渲染石」為主題,以著名的翡翠水庫水源保護區以及茶葉文化為根基,開辦社區小旅行,運用在地茶葉素材開辦茶葉產地旅行、設立茶染課程,讓社區居民以及民眾能夠透過自己的雙手認識這片山林。更重要的是讓社區居民透過一次又一次活動,深刻體悟到自己的社區是有特色的,是值得我們大家一起努力讓她重新展現她的風華。

 

 

圖:社區在「厝邊老廊」展示茶染課程作品。

 

  在這樣的以農業立基的小村落推動社區營造一路走來著實不易,一方面面臨著人口老化,另一方面隨著茶葉農忙季節,社區也時常面臨社區常態性志工招募困難的情況。但石𥕢社區仍舊堅定地走在社區營造的路途上,除了在文化方面的扎根外,石𥕢社區也在社區舉辦常態性的老人共餐活動以及延緩老年失智的遊戲課程,未來更將朝結合茶葉文化,創造小型社區產業的可能性持續努力。

 

  雖然這是一個小山村,但這裡的人穿山入林,共下打拼,我想這裡的山神也會看顧著他們!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改作

download附加檔案
location地址: 石𥕢里
keyword文章關鍵字: 空間改造 坪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