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箔子寮文化紀事:三代共創,再現漁人記憶
圖:雲林縣文化處、箔子寮城鄉發展協會/文字:台灣社區通採訪小組
發表時間 2020/01/24 10:00
登入

箔子寮文化紀事:三代共創,再現漁人記憶

0
閱讀人數:3061

「烏倉寮」和「竹筏捕烏魚」是雲林縣四湖鄉箔子寮地區特有的生活記憶與技藝,因為這裡的西岸沙洲是台灣海峽淺海漁產的優質區域,除了蘊藏了豐厚的魚產外也孕育出豐富的生態環境,因此早期吸引了大批漁民於冬至前後聚集於沿海地帶捕撈南下過冬的高經濟魚種-烏魚,然而因海岸漁場與村莊距離約1-2公里,為了把握最好的捕撈時機,當地漁民便發展出在沿海沙洲一帶搭建「烏倉寮」,以及發展出50年代捕撈作業最主要的運輸工具「海上竹筏」,以便隨時可以出海捕烏魚,形成當地特有的文化地景風貌。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以及新漁港的落成,交通更加便利,卻也使得「烏倉寮」和「竹筏捕烏魚」這樣特有的漁業文化漸漸式微,箔子寮社區為了找回過去討海人勇敢、不畏艱難的精神,並傳承傳統價值給下一代,在近年來積極參與雲林縣文化處社造三期計畫,致力於漁業文化的保存與復興。

 

像是在107年度時箔子寮城鄉發展協會在縣府的支持下辦理「烏倉寮重現體驗夏令營」,引起了許多在地耆老與居民的迴響與認同,彼此號召共同參與搭建「烏倉寮」,許多長輩們也在過程中回憶起上一輩的身體勞動記憶,也建立起家戶間的情感。

 

而有了107年度成功的找回「烏倉寮」的經驗,箔子寮的社區夥伴們更再接再厲要讓「竹筏船」重新航行在養育他們的大海上,於是在108年度便號召居民投入〈夢幻漁村嗣傳承˙海浪濤濤揚帆起〉社區營造計畫,首先透過訪問耆老以及在地社區夥伴的討論下,他們整理出以前「竹筏船」除了是先民渡過海象險惡的台灣海峽重要的交通工具外,也是重要的漁業運輸工具,在50年代的台灣西部海上作業,可說是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而且因為不同海域特色、捕撈的漁獲種類,也發展出許多不同大小、造型的「竹筏船」。

 

有了基礎的文史資料後,要怎麼開始動手做,更是社區的一大挑戰。箔子寮城鄉發展協會的蔡心娜理事長就分享,雖然參與這次竹筏船製作的耆老們或多或少都曾在年少時參與或目睹過他們的長輩製作竹筏船,但是當時都還年少,未曾獨立製作,再加上因為時隔已久,許多細節早已不復記憶,被封存在歲月的長河裡,但耆老及社區夥伴們都因為107年搭建「烏倉寮」過程所獲得的感動,願意再度動身,為了重塑重要的在地記憶共同努力。

 

【製作竹筏船的前置作業:處理巨竹】

 

在夏令營前夕,除了忙著搜集社區內有關竹筏船的記憶與故事外,還得進行巨竹的搬運以及各項繁瑣的前置作業,令人感動的是,過程看見60、70歲的耆老們從互相討論到構思設計圖再到教導40、50歲的村民以及10、20歲的年輕學員一起認識過去的傳統技藝,且由老、中、青三代一同協力、合作無間親手打造出屬於這個年代的竹筏船,更是在地技藝傳承最好的典範!

 

【不同世代,為了同一個目標一起努力!】

 

社區工作室蔡茂昌執行長也分享,三天兩夜的夏令營除了由社區總動員外,還有鄰近的泊東社區也一起參與,也吸引了許多的青年學子共同參與,而社區居民也發起共同提供食宿給青年學子們,讓他們得以認識在地文化。更特別的是還有107年度參與過「烏倉寮」的青年夥伴又再度拜訪箔子寮社區,透過參與各個層面的實作,將瀕臨失傳的海上竹筏記憶完整重現。

 

108年8月4日,竹筏船於當地信仰中心-普天宮旁進行下水儀式,在主祀神-溫府王爺的見證下,竹筏船又一次漂浮於台灣海峽上,乘載著過往先民與大海拼搏的精神以及所有參與計劃的居民心願,讓這麼特別的漁業文化真正回到屬於他的所在-箔子寮!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分享

 

download附加檔案
keyword文章關鍵字: 雲林 漁業 在地記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