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藝農創造「村是遊戲小島」, 農村、青年和藝術一起生活共好
發表時間 2023/04/18 21:43
登入

藝農創造「村是遊戲小島」, 農村、青年和藝術一起生活共好

0
閱讀人數:472

藝農團隊主理人合影,左為林建叡、右為羅婉慈(圖片提供:平凡製作)

 

從修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簡稱南藝大)建築所時期至今,林建叡定居於南藝大所在的大崎村已進入第十二年,和同樣建築所畢業的太太羅婉慈,將自身定位為「種藝術的農夫」。獲頒文化部第一屆社區營造獎「青年行動獎」的建叡認為,這絕非屬於他個人獲得肯定的時刻,而是和婉慈、合作的協力夥伴所共同努力而來。

他們以「村是遊戲小島」的主軸創建了「大崎村落創藝基地」,透過建築專長活化聚落閒置空間、和當地果農合作賣起外盒有些不一樣的藝術芒果,從陪伴在地學童到為小學生設計寒暑假營隊活動,結合聚落特色的創意玩法深受歡迎,夫妻兩人與協力夥伴更將老碾米廠變身為對外營業的「藝農號」,在171縣道上就像大崎的客廳,提供當季水果冰品冷飲、在地農產商品和創作小物,迎接著各方人馬串連遊戲小島的各種可能性。

村是遊戲小島概念圖(圖片提供:林建叡)

左圖為藝農號改造前、右圖為藝農號改造後(圖片提供:林建叡)

 

從學生時期駐村,到定居成為「種藝術的農夫」

大崎緊鄰南藝大以及被稱作珊瑚潭的烏山頭水庫,面山近水的自然景致,令人想像不到聚落的形成來自一百多年前因蓋水庫,村民從現今的水庫區域遷移而來,從水庫移過來的百年土角厝仍現存在村內,「全村最老的房子」記憶著這段過往歷史,但如同偏鄉的困境,面臨著人口外流、空屋變成廢墟。

聚落地理位置圖(圖片提供:林建叡)

 

林建叡從建築所專題研究時期參與駐村改造廢墟,最早從面對山溝的遊戲景觀涼亭「崎夢亭」開始,再到自募整修經費及書本,和建築所學長姐翻修了長輩們的兒時學堂為兒童圖書館「崎藝館」,十多年前硬體完工,村內卻缺乏讓圖書館正常營運的人力機制,志同道合的青年因而留下,以實際行動落實了空間活化,建叡也是住下來的青年——繼續以創作思維長出了「種藝術的農夫」(簡稱藝農)的生活樣態。

左圖為崎藝館改造前、右圖為崎藝館改造後(圖片提供:林建叡)

 

以創作思維活化老舊閒置空間,「不插電」暢玩大崎聚落

歷經多年,建叡與婉慈以創意種出好玩的藝術,期許將大崎村落改造成一座遊戲島,依村落環境特色規劃出合適親子遊戲的「大崎村落創藝基地」,如套圈圈、投石器、彈弓場等,「我們把村內這些閒置的空間盤點起來,以最能夠營運的方式增加它的趣味性。」藉由村落闖關遊戲設計串連散落在村內各處的空間,打造暢遊農村體驗,並且與村民建立深耕聚落的永續基礎。

駐村青年老屋改造(圖片提供:林建叡)

 

2022年秋冬,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的經費補助,開始投入周邊環境改善工程,像是路面修整與遊戲空間等翻修。現由建叡團隊管理的十三處地點,有實體老屋改造的體驗空間、有戶外景觀、有提供遊戲的角落,建叡描述每個主題空間就像是一座座特色島嶼,「讓整個聚落環境更有整體感,我們正是希望把它變成一個玩法豐富的遊戲島。」

走逛聚落,穿梭在高低寬窄的身體感,有別於城市大樓的垂直移動,廣面性的路徑安排是這十多年由藝農團隊陸續完成的空間規劃;思考在地長輩的生活使用和外地遊客的體驗,利用坡道增加步行便利度,擅用農村的環境特質,讓公共與居宅的空間界線有時是模糊的,在內聚型的大崎村內,現已打造七處戶外遊戲角落,自成一圈遊戲島的安全路徑,不只提供村民日日免費暢玩,「藝農號」最新推出的村落體驗主題票券,皆歡迎外地旅人前來親身感受。

 

青年實踐創意,珍惜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能長成目前的遊戲島樣貌,不僅是因建叡和婉慈具備建築空間專業,讓團隊最珍惜的正是來自於在地人的「信任」。藝農用實際的設計活化空間,讓生活更宜居,是居民真實感受得到的,正向循環促使長輩願意讓團隊認養承租祖厝,支持團隊自由發揮創意實踐理想,背後的信賴及情感基礎,都是從這些年生活在大崎的時間累積而來。

除了居民的信任,還有來來去去的南藝大學弟妹們信任著這一座遊戲島基地,也長成社區的培力場域,課堂之外的社會學習就在村落日常發生,而參與改造空間的則有從建築所畢業的協力夥伴,透過「培力」與「協力」來串連合作,也保有靈活彈性。

 

逐年建立點線面的體驗服務,踏實面對生計需求

建叡提到像他們能在畢業後繼續住下來、創業謀生的學弟妹可遇不可求,聚落組成人口老化的情形嚴峻,他們並不把青年回流當成自己的任務或想望,「但能創造更多關係人口大概是我們能做的。也對我們的生存有幫助。」盡量透過任何行動創造機會與接觸點,讓更多人能認識大崎、走進大崎,或更具體地說,為社區服務的面向早已涵融在所有行動之中,在現階段的思考,建叡更著重的是生存問題:營運模式如何可以持續穩健地滾動與擴大?品牌與服務如何讓更多人知道?團隊又如何能永續性地運作?

從「藝農號」店鋪問路站到七處遊戲角落,加上作為體驗課程使用的「紅瓦教室」、製作古早童玩地雷陀螺的「崎藝館」,聚落空間各自區分用途,串連得更加完整的節點,建叡形容:「也不敢說已經Final,但至少目前讓大家進來可以感受到這裡是一個點、線、面的串連,持續整理出完整聚落的接待內容。」
 

期許更多與「教育」和「觀光」產業相關的往外串連

「我學建築,婉慈更專長藝術設計,我們透過自己的專業從無到有創造服務的內容,這幾年有了體驗服務的模型,其實在做的事正是『教育』與『觀光』產業的對接,目前的階段是在宣傳品牌,希望把產品銷售出去。我們很有自信的是,來的人都喜歡,而且會成為回頭客!」迎接疫情後的營運,平日週間已恢復有合作的旅行社帶著團客前來參觀,到烏山頭水庫的遊客帶著附贈的冰淇淋券到藝農號來認識大崎,寒暑假營隊也已有北部單位的洽談合作,建叡期待更多旅行社的遊程能串連起大崎,連結他們能提供的體驗課程、村落導覽等,豐富臺南溪北的遊程,且未來能成為常態的機制運作,不僅是維持青年創業的生計,同時創造品質更好的在地生活。2023年也預計將在近山溝邊的芒草地建置一處木球場,小山村裡的「不插電」遊戲又將多一款,越來越好玩。

一幅畫在宣傳摺頁上的「珊瑚潭藝農聚落」聚落圖像從來就不是想像夢境,山村原有的自然人文豐富性,藉由青年的專業與行動,通過設計規劃一步步被凸顯、串連起來,建叡聊起未來:「今年希望有機會把南藝大到大崎村這一帶山溝的景觀串起來,可以真正地在移動過程中體驗『不知不覺』就走到校園,或從學校『不知不覺』走到大崎村來。」令人期待地方共榮共好的下一步里程碑——這「不知不覺」的遊晃遊戲小島的身體經驗,將引領你我自然而然地感受這處農村生命力與藝術氣息交織之所在。

左圖為藝農號入口、右圖為八田路上指引牌(圖片提供:林建叡)

 

團隊簡介:

建叡與婉慈兩位南奔北漂的青年,因緣際會駐村臺南烏山頭水庫湖畔邊的「大崎村」,自詡為在地方種藝術的農人−「藝農」,打造「村是遊戲小島」,透由「設計力」活化在地。運營「大崎村落創藝基地」及「藝農號」展售冰店兩項品牌。並逐步將其地方設計經驗對外推展與服務。

 

(本文採訪編輯/黃怜穎)

本文審稿:林建叡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keyword文章關鍵字:
TOP